驚嘆號後的生命曙光

2018/04/15| ◎楊蘭慧/高雄報導
列印
晨曦在錯落的枝椏間閃耀,巴友(巴金森氐症病友)與家屬們興緻昂然地走在柔和光影間,緩步踏入高雄市衛武營都會公園,此時是2018年4月15日週日清晨六點多。鋒面帶來了薄雲與微風,宜人的氣候,堅毅的心念,成 就巴友、家屬及志工與大自然來一場美麗的邂逅。

「Run for PARKINSON」(為帕金森而跑)藍紫布條展開在路跑起點,今天是「2018世界巴金森日在高雄」活動第二日,也是第一屆為巴金森而跑的路跑活動日。由「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主辦,高雄「聰動成長協會」等十個單位協助,高雄長庚醫院支援現場緊急醫療,鬱金香協會林聖皇理事長特別強調「雖然跑贏很重要,最重要還是安全,要快樂地回家。」今天pm2.5特別低,空氣好,理事長邀請大家可以認真地深呼吸,盡情享受路跑!

來自臺灣各地,甚至遠至香港來的友人,與賽的巴友及家屬們等共有一○三人 (七位路跑,九十六位健走),人潮聚集,已越趨熱鬧。音樂聲咚咚--揚起,大家擺手、踏步,迎著漸升的朝陽,努力暖身……再屏氣凝神期待開始的「嗶-」聲響起。

◎我還能做些什麼

香港神經外科專科醫師陳達明,陪著香港數位巴友前來參賽。他表示,在醫病中,感受到巴友心中似乎有股力量、一份期盼,因為他們會問:「我還能做什麼?」

一年前香港巴友旅遊活動中,陳醫師看到兩位巴友在跑步,他們都喜歡跑步,其中一位曾獲得香港十公里路跑冠軍。他們的動能,燃起陳醫師的新念頭,於是香港九位巴友在陳醫師協助,每週二次由教練陪訓,每次二個小時,以每年香港十公里路跑公開賽為目標。訓練中,每一公里都在不可能下堅持推進,去年有五位巴友完成賽程。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聖皇醫師(協會理事長),去年在北京巧遇陳達明醫師,得知香港巴友訓練跑步,於是點燃了第一屆路跑賽,但目前仍以健走為主。

路跑者身別橘色編號布,他們需跑二圈四點八公里。當健走一圈二點四公里的參賽者到達幾位時,大家引頸觀看著,是哪位跑者先達陣呢?來自香港陳燕女士由先生江迪帆陪伴第一位抵達,小巧臉形,後編著長髮辮,真看不出女兒已大學畢業,更無法想像二十多年前,一九八九年剛生女兒的半年後即罹病……

一九九○年發現走路有問題,到一九九五年確診,二○○六年必需用拐杖,二○一一年因為做病人組織活動壓力太大,晚上開始跑步。拉筋和跑步產生效能,二○一二年已經不用拐仗,可以獨立走動,到二○一七年,參加陳達明醫師機動小組跑步,經過教練指導,動作又更順暢。陳燕微笑表示:「平時跑步的心態是不緊張、保持速度、志在參加。」

小時候喜歡跑步,生病後常覺得很累,背部很緊,後來常跑步,拉筋時,腿可以拉得較高,她就知道自己做對了。陳燕感受到:每位巴金森氐病友症狀可能都不太一樣,自己要去找方法。而自己是藥要少吃多運動,飲食方面要少量多餐,不可以吃太飽,控制蛋白質攝取量,「管好自己的嘴囉!」陳燕俏皮地做小結。

雖然一路陳燕自己摸索對抗疾病,但坦言「沒有先生支持,是不可能做到。」她身旁高大的先生江迪帆望著陳燕只有一句「太太做什麼,我都支持。」病了那麼久,還能操持家務,做菜給先生吃,陳燕笑看先生說:「先生最喜歡吃我做的菜。」「人生能平平穩穩的過著,輕鬆面對一切」陳燕結語生病以來的感恩心情。

◎我們和你們一起做

2007年7月7日陳新源醫師(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與眾多人一起催生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誠摯期望「醫療延續至家庭,病人受到最好的家庭照顧後,可以回歸社會。」所以協會成立的目的是「照顧」。

從衛教活動到旅遊活動,協會帶領巴友們走出家門,他們之間產生「好」的聯繫;五年前開始舉辦音樂會;去年將病友就醫經驗、心情故事透過學術論文方式發表、分享,每一位病人都是一篇不一樣的故事,令人動容與讚嘆。今年的路跑不為做選手,希望有強健身體,每天無慮的走出家門到處活動,這將會是最棒的事。

「路是一定會一直走下去,病人除了照顧自己,他也可以照顧身旁的人。」陳醫師完成路跑,為巴友們頒獎時,娓娓道出協會想做的事。

當黃呈章先生抵達終點時,陳醫師為他掛上獎牌時,他愉快地說「快樂啊!」八年前一度以為是中風,轉診新店慈濟醫院,經過檢測才確診為巴金森氐症,五年前開始服藥,每日一顆迄今。「我只吃一顆!到現在」,因為黃先生運用積極態度及主動方法對治病況。

他最認同陳醫師一句話「要不斷地動。」不論是躺著、坐著,都可以,但是必須是持續的,他經常運動於游泳、健身、跑步、健走間。陳醫師又一句話輕啟黃先生的樂觀「不要把『這個病』看得如此嚴重!要快樂!」當生命遇到轉折時,黃先生與醫師間信任的醫病關係,真是一份好因緣;不僅是醫師,家人支持更是助力,讓他勇敢面對生病的事實。

黃先生忙於大陸生意,事業未因疾病而停止,反而讓他更豁達,他時常向員工、客戶分享「心要放開、放下」。五年了,黃先生維持病程不墜的密訣就是「能動與放下」。

健走人群中,林女士(媽媽)一家三人彼此牽手走著,先生及女兒護著媽媽穩步走,女兒說:「目前媽媽都很自立自強。」先生說:「一切靠自己。」媽媽忙不迭地接話:「我還要燒飯給大家吃呢!」在志工讚佩同時,三人愉快笑聲傳出。

已經七十多歲的媽媽,薄施唇脂的容顏,仍透著年輕時的秀麗,老伴八十多歲卻腳步穩健、聲音爽朗。平日媽媽的運動只在買菜來回中,經過主治醫師鼓勵,她參加這次活動,復健!還是改變習慣!媽媽已經踏出步伐。上午八點,一家三人慢慢地穿越終點,額角汗珠對林女士是堅持的開始,周圍的巴友們一樣在開始與持續間……

今天晨間的都會公園裡,巴金森氐症病友及家屬們,志工朋友,還有多位來自花蓮、高雄的醫師群,他們一起邁開腳步,或跑或走,迎向賽程,明年將在哪裡比賽?陳達明醫師提出邀請北京、澳大利亞、香港……,林聖皇理事長笑顏相對,一旁的楊怡芳(協會祕書)正規劃今年將在中部成立協會的社團……。八點多的公園天空更明亮,人群中吆喝聲起,下午還有音樂會喔!就是這份相招的熱情,互相為伴的溫馨,讓遙遠的1817年發表的《論震顫性麻痺》(帕金森氏症)的克服方法又向前邁出一步。

圖左 :來自臺灣各地,甚至遠至香港的友人,與賽的巴友及家屬們等計有一○三人 (七位路跑,九十六位健走),人潮聚集,已越趨熱鬧。音樂聲!咚咚--揚起,大家擺手、踏步,迎著漸升的朝陽,努力暖身……[攝影者:居愛信]
圖右 :音樂聲咚咚--揚起,大家擺手、踏步,迎著漸升的朝陽,努力暖身……再屏氣凝神期待開始的「嗶-」聲響起。[攝影者:王忠義]

圖左 :「Run for PARKINSON」(為帕金森而跑)藍紫布條展開在路跑起點,今天是「2018世界巴金森日在高雄」活動第二日,也是第一屆為巴金森而跑的路跑活動日。由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主辦,高雄聰動成長協會等十個單位協助,高雄長庚醫院支援現場緊急醫療。[攝影者:陳冠賢]
圖右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聖皇醫師(協會理事長),去年在北京巧遇陳達明醫師,得知香港巴友訓練跑步,於是點燃了第一屆路跑,但目前仍以健走為主。鬱金香協會林聖皇理事長特別強調「雖然跑贏很重要,最重要還是安全,要快樂地回家。」今天pm2.5特別低,空氣好,理事長邀請大家可以認真的深呼吸,盡情享受路跑![攝影者:王忠義]

圖左 :2007年7月7日陳新源醫師(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與眾多人一起催生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誠摯期望「醫療延續至家庭,病人受到最好的家庭照顧後,可以回歸社會。」協會成立的目的是「照顧」。從衛教活動到旅遊活動,協會帶領巴友們走出家門,他們產生「好」的聯繫。[攝影者:王忠義]
圖右 :香港神經外科專科醫師陳達明,陪著香港數位巴友前來參賽。他表示,在醫病中感受到巴友心中有股力量與期盼,因為他們會問:「我還能做什麼?」一年前香港巴友旅遊活動中,他看到兩位巴友在跑步,一位曾獲得香港十公里路跑冠軍。他們的動能,燃起陳醫師的念頭。[攝影者:鍾文英]

圖左 :來自香港陳燕女士由先生江迪帆陪伴第一位抵達,小巧臉形,後編著長髮辮,真看不出女兒已大學畢業,更無法想像二十多年前,一九八九年剛生女兒的半年後即罹病。生病後常跑步,陳燕感受到:每位巴金森氐病友症狀可能都不太一樣,自己要去找方法。而自己是藥要少吃,多運動。[攝影者:鍾文英]
圖右 :晨曦在錯落的枝椏間閃耀,巴友(巴金森氐症病友)與家屬們興緻昂然地走在柔和光影間,緩步踏入高雄市衛武營都會公園,此時是2018年4月15日週日清晨六點多。鋒面帶來了薄雲與微風,宜人的氣候,堅毅的心念,成就巴友、家屬及志工與大自然來一場美麗的邂逅。[攝影者:鍾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