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教說法 巡禮汲法髓

2018/09/25| ◎王瀅琇/高雄報導
列印
「您們是人醫,也是仁醫,一路走來相信也遇過許多挫折、困難,但慈濟的路其實從來都不是直直地一路到底,它常常都會遇到障礙,相信您們也是一一克服許多障礙才能走到這裡……」靜思精舍的濃蔭下,德渙師父慈祥的勉勵 著回來精舍巡禮的大醫王。

9月24日「2018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進入第三天,課程安排了靜思精舍巡禮行程,讓這群長年投入義診的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六百七十三位學員,回到心靈故鄉汲取法水、滋潤心靈。第一中隊的二十幾位大醫王,由臺灣北區、中區、南區的醫師們所組成,在德渙師父的帶領下,行走在無處不說法的境教中。

◎心燈點亮 無量一生

「這裡是陶藝坊,慈師父也是經過多年的摸索才能走到現在,但上人說我們不能只是陶藝,外面的陶藝到處都有,我們要做對這世間有所啟發、有所幫助,於是慈師父就很用心地去想,要如何將法運用到陶藝裡面去?所以您們看,當我們把這燈點亮,是不是就看到法在裡面?是不是就看到經典在裡面呈現?點亮的不只是一掌燈而已,而是讓它進入到您的心裡,這就是用心。」德渙師父將德慈師父多年來的用心,貼切地陳述著,讓這群醫師們頻頻地仔細觀看眼前的「無量心燈」。

德渙師父繼續說:「上人希望我們法不離心、不離身,用心要讓人看得到,慈師父對陶藝的用心讓大家看見了,而您們在醫療上的用心,也在分享的時候,讓所有的人都看到、聽到,我們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上用心、努力,但都向同一個方向行進,這就是時時刻刻在說法、傳法。」

高齡八十歲的學員莊明觀醫師,即使膝關節不適,還是堅持要一步一步慢慢跟上腳步巡禮。加入人醫會已十幾年的莊醫師,義診足跡踏過印尼、尼泊爾、南非與菲律賓,更長期在社區國小做口腔衛教,而陶藝坊中的一席話,更讓莊醫師點頭讚許。他謙虛的說大家不嫌棄他年紀大,那份被需要的尊重,及付出後的歡喜,是他最大動力。

◎朝山如良藥 醫人也醫心

行走間來到了朝山步道,眾人往大殿的方向遠遠望去,雲霧飄渺在群山間,將精舍的主體建築烘托得更為宏偉、雅緻,是眾人心之所向的心靈故鄉,而腳下的朝山步道,卻另有它妙用之處。

「為什麼會有朝山步道?慈濟五十周年是我們的大日子,那時候有很多人提慶祝的方案給上人,沒想到上人全部都搖頭,大家都傻眼了,那該怎麼辦呢?後來有人提慈濟人很愛朝山,那我們就來辦朝山,上人終於點頭,剛好那時候我們在重整精舍,因為政府法令的新規定,所以我們必須重整精舍的一些地方,於是就同步規劃了朝山步道……」德渙師父緩緩地說起這段緣起,引領大家回眸來時。

早期的朝山都是從鐵路那邊進來,總是會妨礙交通造成不便,後來改成從停車場進來,但還是會妨礙交通影響鄰居。而慈濟五十周年回來朝山的人潮必定絡繹不絕,若依舊從停車場進來,必會造成居民相當不便且結下惡緣,於是大家就想不如規劃從自己的地方朝山進來,如此既不擾鄰,也不會結下惡緣,於是一條貼心的朝山步道,順勢而生。

「朝山是降伏自己貢高我慢的心,以前我們常不自覺的彎不下身去跪拜,但朝山就是在降伏自己心念,那種全心一意三步一跪拜,很自然地彎腰下去降伏自己,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後也就沒有什麼是自己降伏不了的了,這也是一貼良藥。」德渙師父將朝山比喻成良藥,貼切又用心。

「回來了幾天腰都彎不下去,聽渙師父開示後,腰已經可以彎下去了。」後邊響起回應聲,這群學員也不禁會意地笑了起來。

「朝山有沒有說要幾點?」
「若需要師父帶領朝山,就必須跟宗教處聯絡,但若是要自己朝山,因精舍有晚課,最好是避開這時段。」
「十月底北區人醫會有將近三百位要回來,我們希望能夠讓大家來朝山,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反對,但此刻聽完後,真的覺得要排除困難來朝山。」
「您們有願,師父就會想辦法幫您們完成。」
北區人醫會謝金龍醫師,在聽完德渙師父的一席話後上前詢問,兩人簡短的對話中,傳遞著信願行的感染力。

◎回眸來時 舊法用心知

眾人信步走到小木屋,「我們去回味一下小木屋,這間小木屋放的都是慈濟的歷史,您們可以看到慈濟的第一批建築物,感受一下早期慈濟的艱難,曾有人說『師父,您們為什麼不一次規劃好再蓋精舍?為甚麼要東蓋一點、西蓋一點?』因為慈濟是自力更生,沒有能力準備好一大筆錢再蓋,有多少能力才做多少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工程幾乎都是一期一期的在完成,精舍到現在都還是克難慈濟功德會,都還在克難當中……」小木屋裡有著溫馨、動人的慈濟故事,德渙師父娓娓道來。

「師父,我們可以捐錢幫忙蓋精舍嗎?」學員中有人提問。
「不行,您們可以回來幫忙做事,回來幫忙搬水泥、綁鋼筋,雖然精舍是所有慈濟人的家,但我們不能違背自己的誓言,您們募款是要用來救人的,我們的生活是要自力更生,現在我們有菜園、有香積飯、有淨皂、有穀粉等等,已經能支撐起我們了……」聽到這些話,學員們無不敬佩。

「每次回來都是在充電,雖然我是職志合一,但有時還是會跌跌撞撞碰到頭,就像渙師父說的,慈濟路不會是直直的一路到底,自己還是要懂得圓融。此行最大的感動是師父隨境說法,用境教讓我們了解慈濟是邊走邊做,不是為了做事情,而是為了要渡眾,所以要把握因緣,因為因緣稍縱即逝……」佇立在小木屋旁的李彝邦,心靈風光已然不同,敘述著自己滿滿的感動。

精舍巡禮是用境教在說法,精舍師父也用身行做典範,讓大家舊法能新知,不管是在慈濟路上,亦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展現生命良能,拓展生命的寬度,讓人生活得更有價值與意義。

圖左 :第一隊學員們個個精神抖擻的踏著歸郷的腳步,歡喜回到心靈的故郷。[攝影者:呂秀芳]
圖右 :回到精舍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佛菩薩恭敬行三問訊禮。[攝影者:呂秀芳]

圖左 :高齡八十歲的莊明觀醫師(左),至今仍喜歡去義診。回精舍巡禮,得走很遠的路,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由志工陳明交陪著跟在後面慢慢走。[攝影者:呂秀芳]
圖右 :學員走到長得高大茂盛的紅皮菜田旁,學員李彞邦馬上下去採了兩三片菜葉上來,放在鼻子猛聞菜香,遞一片給學員謝金龍,他馬上一口就吃下去了。逗得大家猛笑並按讚![攝影者:呂秀芳]

圖左 :來到陶藝坊,德渙師父指著佛桌上的美麗的佛澄說:這些都是德慈師父的精美作品。[攝影者:呂秀芳]
圖右 :德渙師父說:德慈師父能做出如此令人讚嘆的作品,就像您們一樣,都是在醫學領域有所專精一樣,每個人能把自己所長奉獻社會,利益社會,益人益世,增長慧命。[攝影者:呂秀芳]

圖左 :來到朝山大道,師父談起,大家曾建議精舍的多種建設,上人都不答應,只對朝山大道點頭答應,想與花蓮郷親結好緣。[攝影者:呂秀芳]
圖右 :德渙師父向大家解說精舍構造及建造的緣起,學員們聽得明白後,大家合影留念。[攝影者:呂秀芳]
圖左 :來到小木屋,學員李彞邦向師父提出,是否可捐錢蓋精舍主館,渙師父傳逹了上人的想法,上人希望大家不要有錢只想捐錢,上人最希望的是大家能一起付出來完成。[攝影者:呂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