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二十 記憶走過的歷史足跡

2019/01/13| ◎陳慶瑞/高雄報導
列印
歲月匆匆,午夜夢迴,二十,雙十年華,已從那次凌晨驚天動地的「九二一地震」中悠悠走來。驚世的災難,醒世的覺悟,在這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的土地上,五十一所慈濟所援建的學校,卻猶如那雨後的春筍一般,冉冉升起、 再度屹立……

邁入新歲2019,回眸心碎1999。在這九月傷痛的記憶痕跡裡,二百四十位來自嘉義、臺南、屏東、高雄等地的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乘著這份殊勝因緣的翅膀,齊聚於高雄靜思堂國際會議廳。在「大地之母」的見證下,共同為記錄這段真摯且深情的歷史,一起打拼努力。

而這一天,正是農曆的「臘八」(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日,國曆的2019年1月13日,星期天。穹蒼,晴空萬里;大地,艷陽高照。

◎研習共修 聚焦記錄走過足跡

歷史長河,浩浩蕩蕩,二十周年,倏忽而至。為了因應這個歷史的重要時刻,從前年(2017)開始,文史處 (原為「文發處」,2019年元旦更名)同仁, 就針對臺灣各區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展開了圖文影各項的前置準備工作。

今年(2019),更在「新年頭,舊年尾」的農曆春節前的臘月時分,分成北中南三區,舉辦「921地震二十周年專案人文真善美研習共修」,而首場的共修活動,就在高雄靜思堂舉行。值此南區四縣市,上人才剛於歲末年初行腳,在授證暨歲末祝福中,殷殷叮嚀莫忘「九二一」之際,這場研習活動,顯得格外具有一番的特殊意義。

誠如文史處吳明勳師姊所說,「上人曾言,走過必留痕跡。但如果這個痕跡沒有予以記錄,那麼這個痕跡,也將會逐漸消失而不復存在。」只是,究竟應該如何記錄才算妥適,則就有著商酌的餘地了。因此,她進一步表示,為達到此一記錄之目的,則除了一般的「採編存用」之外,人文真善美志工也必須要具備「歷史觀」。

基於這樣的考量,所以文史處特地邀請東華大學潘宗億教授,從「歷史記憶」和「口述歷史」兩個環扣,切入記錄。至於影像拍攝部分,除了原本的基本拍攝技能之外,也要利用空拍技術,將其有效應用於歷史的呈現上頭。

因應六月底截稿的壓力,這次的共修內容,乃依循著這「空拍」和「口述歷史」兩項主軸進行規畫。因此,今天的研習共修活動,也就在這「動與靜」、「圖和文」之中悠然徘徊,期待能夠藉此因緣,共同建構出希望工程的點點足跡。

◎空拍慈悲 用好創意說好故事

從事電視工作三十年,在大愛臺已經二十年的李欣元導演,以「空拍的運用和故事表現」為題,透過其所拍攝的「九二一」援建學校之影片,並在〈新芽〉背景音樂的綿延潑灑聲中,娓娓敘說著這段曾經走過傷痛的大地故事。

李欣元導演開宗明義地說:「用好的創意,說好的故事。」她認為,每個故事,都要有一個「亮點」,也一定要設法找出亮點。因為,故事,是連結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沒有故事,就缺乏了那番人情味,也就少了那份的同理心。終究,人們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心。一個好故事,可以在人們的心裡激起共鳴,就如漣漪一般,讓人們慢慢看見自己。

李欣元導演告訴真善美學員,每一個鏡頭,都必須經過設計,讓特寫和遠景對應,藉以因應戲劇性的綿綿需求。因此,她強調,拍攝「九二一」援建學校時,鏡頭的設計,務必要先了解當初建築師設計的用心。比如,拍攝福龜國小時,一定要把後面的「九九山峰」融入,如此才能彰顯出整個學校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的那番意境。

此外,李導演也特別提醒真善美志工,拍攝時要有「視覺張力」的概念。所以,鏡頭不能只有「建築物」,而必須要有「人的活動」。有了人與活動,才能彰顯出那份的人文靈動,而非僅是一張相片、一支影帶而已。

李欣元導演特地舉五福國小為例,在夕陽下的稻浪畫面,是絢爛美麗的;而學童嬉戲的場景,是生動鮮活的。絢麗的天地畫面,搭配鮮活的嬉戲場景,那麼這份的生機靈動,將能自然顯露。只是,很多的拍攝過程,都是一種因緣。所以一定要格外用心,在事前就要花費心思,做好足夠的功課和準備。

而這次負責空拍七所學校的嘉義團隊,合心幹事黃文徵表示,空拍團隊有六位,目前已經完成四所學校的剪輯工作。他認為,記錄「九二一」希望工程,絕非僅是針對建築、拍攝大景而已,畫面必須要有人參與其中才行。但也並非只是有人而已,必須要有故事。

此外,黃文徵也強調「安全」的重要性,這當然包含人員和空拍機,因為現場難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發生。而他們在進行空拍作業時,也曾發生空拍機飛進樹冠叢裡,以及與吊車纜線擦撞等意外。

「真正的慈悲,不是付出多少,而是堅持。終究,用心就是專業。」李欣元導演,如此的敘說著。

◎口述歷史 廣伸觸角完整記錄

相對於「空拍」課程的動態圖影,「口述歷史」的「歷史記憶與事件認知」以及「集體記憶與歷史資料整理」,就顯得沉靜了不少。

東華大學的潘宗憶教授表示,開人生的車,要看前面、後面和現在。他認為,過去並非如實地再現,過去也並非完整被保留下來,而是基於現況所重新建構。所以,誰控制過去,就可控制未來。只是,無論是個人或社會,對歷史的記憶,都是一種社群的建構,皆屬選擇性的記憶。由於每個人所強調的方向和旨趣不同,所以也就會有所偏失。

潘宗憶教授告訴學員,問問題時,一定要說清楚,以便讓口述歷史的受訪者,了解問題的重心,知道應該如何回答。他認為,採集內容,一定要將其全部記錄下來,即使受訪者講錯亦無妨,因為可以在整稿時,採用註釋的方式,提醒受訪者再加以確認。

此外,潘宗憶教授也提及一個重要觀點,在進行口述歷史時,訪問的對象的選擇,可以有第三者,而非只有慈濟人的觀點而已。而這也是拋開「單一消息來源」的同溫層現象,著實值得在進行採訪時的省思。

而此一觀點,高雄人文真善美合心林淑娥師姊,也頗表認同。她表示,今年(2019)是「九二一地震」二十周年、「八八水災」十周年、「高雄氣爆」五周年,高雄真善美團隊,要朝向「大專題」的方向著眼,並且要跳脫慈濟人的思維,以現代社會的觀點,來看慈濟所付出、所成就的東西,尋找出歷史的定位。

在今天課程的最後階段,文史處的吳瑞祥師兄,也以「口述歷史整稿方式」為題,述說自己的經驗。這是他今年的第一場報告,他也期勉大家,要從做中才能學到更多。因為他認為,口述歷史和活動報導,除了在人物關係相似、獲取資訊方法相同、以及職業倫理道德相仿之外,兩者是有所差別的。

一般而言,活動報導採用第三人稱方式鋪陳、側重現在和時效、一問一答、取其精華、客觀呈現。但是,口述歷史的取向,則明顯與活動報導有所差異。基本上,口述歷史採用第一人稱的「我」、關注過去且耐心傾聽、採訪者較少講話、完整記錄、主觀表達。

◎異曲同工 專注蒐集潑灑全景

這是一個新的開端,為了因應這次的新構思,文史處在2017年7月,就在健行大學舉辦首度的空拍課程研習。雖然在記錄的過程中,由於經驗的不足而有一些意外,但如今總算有了初步的成果。

除了「九二一」十周年專書之外,為了了解所認養學校目前的實況起見,高雄真善美志工,也特地在林淑娥師姊的帶領下,共同搭乘一部遊覽車,前往南投的五所學校,初步採訪了校長、主任和老師等相關人士,以作為後續規畫的依據。

至於有關高雄志工的參與賑災部分,林淑娥表示,由於有一千三百零一人之多,且時光間隔有二十年,記憶往往已經模糊淡忘了。所以,要找出具有歷史價值、特殊的、且能流傳的,則有賴於人文真善美志工的努力,藉以尋找出各方面的歷史。

來自臺南的團隊,也認養了四所學校。團隊成員的沈雅慧表示,她們曾於2018年12月29日,僑光國小校慶之時,前往拍攝和記錄。而在這之前,她們也是透過專書導讀的方式,先行認識這所學校的。

沈雅慧特別提及,她們訪問了九二一當時的蔡文雄校長,並經由他的口中,導引出很多可加以訪問的人物資訊。只是,究竟應該採訪多少人物,著實曾經讓她們有些迷惑。今天上了潘宗億教授的課之後,終於豁然開朗。因為潘老師提及,人物的資料可以多多蒐集,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向。

◎新芽成林 潑墨初階更上層樓

在這今年第一場的「921地震二十周年專案人文真善美研習共修」裡,那「找回當初的感動,找到善的效應」的呼喚聲,總是在課程進行之中重複出現。而那首在「九二一地震」之後才譜寫的〈新芽〉歌曲,也不斷地在國議廳和腦海之中,盤旋、迴盪……

二十載悠悠歲月即將過去,那一顆顆原本在歲月裂縫中,長出的新芽,如今業已長成一棵棵的大樹。菩提成林,屹立大地,正迎著那自然的微風――

「當落葉歸於風,你睡在我心中,和大地一起領悟著,安詳的天空。請輕柔地釋放,九月的傷痛。當心痛結成蛹,緊緊護著昨日的夢。我終於發現了,在歲月的裂縫,長出了芽,迎著那微風。
當生命歸於愛,你烙在我胸懷,和山河一起領悟著,寬容的大海。我期待你的窗口,把燈亮起來。當你我牽著手,受傷的樹站了起來。我終於相信了,每顆芽都是愛,在心裏面,慢慢的展開。」

曲終人未散,文史處吳明勳師姊,特地期勉所有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放寬心情,放下煩惱,好好過一個溫馨的農曆春節。然後,在仲春三月,在那春暖花開的季節,大家再來高雄靜思堂聚首,共品一場「微電影」的研習盛宴,讓這次的「初階」課程共修,更上層樓……

圖左 :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大家專心聆聽上人的開示,為今天的研習注入甘泉活水。文史處吳明勳師姊(圖左),正在準備接續的課程內容。[攝影者:許庭耀]
圖右 :為了進行九二一希望工程學校的記錄,大家無不聚精會神、專注聽講。高雄人文真善美合心林淑娥師姊(二排右一),曾經帶領團隊前往南投學校,進行實地初訪。[攝影者:許庭耀]

圖左 :嘉義真善美合心黃文徵(左),報告嘉義團隊學校空拍情況,目前已經完成四所學校的剪輯工作。他也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包含人員和空拍機。右為文史處吳明勳師姊。[攝影者:許庭耀]
圖右 :在大愛臺已經二十年的李欣元導演,以「空拍的運用和故事表現」為題,強調「用好創意,說好故事」。她認為,每個故事,都要設法找出「亮點」。[攝影者:許庭耀]

圖左 :在課程進行中,大家都專注聆聽,並勤做筆記。[攝影者:許庭耀]
圖右 :東華大學的潘宗憶教授表示,過去並非如實地再現,過去也並非完整被保留下來,而是基於現況所重新建構。[攝影者:許庭耀]

圖左 :臺南的團隊成員沈雅慧(右三)表示,她們曾於2018年12月29日,僑光國小校慶之時,前往拍攝和記錄。而在這之前,她們也是透過專書導讀的方式,先行認識這所學校的。[攝影者:許庭耀]
圖右 :屏東團隊目前仍在積極進行記錄中。戴敦仁師兄(左)曾在九二一地震後,投入大量的心力記錄;右為合心窗口陳麗英師姊。[攝影者:許庭耀]
圖左 :文史處的吳瑞祥師兄,以「口述歷史整稿方式」為題,述說自己的經驗。這是他今年的第一場報告,他也期勉真善美志工,要從做中才能學到更多。[攝影者:許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