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座談迎新生 三軌輔導最安心

2016/08/27| ◎林美宏/臺中報導
列印
教育的靈魂在人文--教育若沒有人文為內涵,彷彿一個人沒有靈魂一樣。即將到來的九月,又是一個新學年度的開始。慈濟大學位於人稱後山的花蓮,為了讓新生和家長了解慈濟,特別選在開學前的八月底,於全省北、中、南 、東部各舉辦一場「慈濟大學新生暨家長座談會」。8月24日在臺中分會,由副校長許木柱帶領學校各處主任、各科系老師和慈懿會爸媽,為學生和家長分憂解勞,面對面近距離的進行了一場溫馨愉快的座談會。

◎ 設校起緣 特色與精神理念

任職於慈濟大學OIA(國際事務中心) 的楊青穎為座談會開場,她是校內人人口中的青穎姊,連副校長都這麼稱呼她。一頭俏麗的短髮、簡單俐落的裝扮,令人賞心悅目,座談會更在她活潑生動的串場中,摻入了許多輕鬆愉快的因子。

人稱「柱哥」的許木柱副校長,談著學校的起源、特色和精神理念等等,說到證嚴法師的願力,他熱了眼眶、啞著喉嚨,言談間透露出悲心和柔軟的身段,親和力十足的他,讓人感受不到附在他頭銜上那高不可攀的架子。

人生之苦以「病」為最,而「貧窮」往往因「病」而起。證嚴法師體悟了這個事實,於是創立了慈濟醫院。有了設備完善的綜合醫院以後,證嚴上人進一步體會到「名醫易得,良醫難求」的事實。為了培養有愛心、肯犧牲奉獻的良醫,於是決定從「教育」做起。

終於在1994年成立了慈濟醫學院,2000年8月改名為「慈濟大學」。同時設立附屬中學與實驗國民小學,成為一所具備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博士班的完整教育體系,以十八年一貫的完全化教育,培育落實「人本」、「大愛」、「感恩」、「尊重」、「關懷」之慈濟精神的教育理念。

人文教育是慈濟大學和一般學校最大的不同。除了在教學中實現人文教育理念,將孩子教好、教會,也會結合慈濟的醫療、人文、慈濟志業體,加強產業合作,並優先聘用慈濟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為留住優秀人才,設立公費制度;並以學雜費全免的優惠方式,期望學生繼續在慈濟一貫的教育體系中,培養終生學習、思辨分析、團隊合作及慈濟人文服務精神的專業人才。

慈濟大學以慈悲喜捨的精神,為社會培育「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助人理念,並透過慈濟在世界各地的分會、據點,安排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國外擔任賑災、關懷的志工,也將國外的學生帶進國內,開拓學生的國際觀。

首創醫學以人文活化解剖教學,發展「無語良師」為基礎的「利他典範」教學。學校除設有班導師和諮商中心提供學生各類的輔導,並首創「慈誠懿德會」的輔導制度,體貼入微的三軌輔導,融匯品德、智慧與愛,給予學生學業和生活上的照顧、傾聽、關懷及陪伴,讓旅外求學的學生仍享有家庭般的溫暖。

慈濟教育不只是教學生考試、讀書而已,重要的是教他們懂得生活,這就是「生命的教育」,也是慈濟教育的最大特色。

◎ 我選對了

大學新鮮人洪翊軒和媽媽古心怡到學測前,對位於中央山脈下、太平洋旁的慈濟大學完全陌生。當畢業於臺中一中的洪翊軒因為面試,第一次踏進慈濟大學校門時,他被眼前的建築物和校內氛圍深深吸引住。「一走進去,就覺得氣場很不一樣!不知道為什麼,感覺自己的心慢慢靜了下來。」

在聽取了副校長說明學校的辦學理念,各處室和教授回答家長跟學生提出的問題,還有學生在學校的可利用資源等等,洪翊軒歡喜地說:「我選對了!」當初並沒有特別把慈濟大學設定在志願中,一心只想把學測考好,他說:「能在這裡讀書,應該蠻適合我的。」

媽媽古心怡陪兒子到花蓮面試時,在火車上看到很多穿著慈濟制服的志工,他們有種令人安心的感覺。第一次來到靜思堂的她,在座談會中了解到,學校每個系所都有慈誠懿德的陪伴,眼前出現的這群身上穿著一樣服裝的人,讓古心怡更放心了。她很高興兒子未來的七年,都能在這種愛的環境薰陶下成長。

◎ 一切都是緣分

來自彰化高中的李宜融,爸爸、媽媽和姊姊全家人都陪著他參加座談會。「選擇醫學是我一直以來的理想,不僅可以學習到很專業的知識,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救助他人。」原本就對生物領域比較有興趣的李宜融,對於能夠考上自己的理想志願非常高興,他覺得能就讀慈濟大學,一切都是緣分。

當學測成績出來時,李宜融可以考上國防大學醫學系和慈濟大學醫學系。但是透過就讀慈大醫學系的高中學長口中認識慈濟大學的李宜融,發現慈濟大學不僅設備新穎,各方面都比其他學校優,所以他選擇了花蓮慈濟大學。

高中時,學校就曾安排他們參觀了多所大學;李宜融覺得慈濟大學跟其他學校很不一樣。「它給人莊嚴、靜謐的寧靜。整潔的校園,美好的環境,讓人有溫暖的感覺。」雖然回家的車程較久,車票比較難買,但他不怕困難地說:「總有辦法的。」想了想又說:「換個角度想,高雄人到臺北,其實花的時間也差不多啊!」從沒有離開過家鄉的李宜融,把能夠到外地讀書當成是人生的一個歷練;雖然會想家,但是他會克服的。

身旁的媽媽黃馨儀不捨地說:「能考上慈濟都是緣分啦,煩惱也無濟於事!未來的一切就要靠他自己,只要往對的方向,不變壞就好。」把一切都視為緣分的一家人,雖然未來的七年有中央山脈相隔,但心永遠都會繫在彼此的兩端,因為慈濟教育裡的善與愛,會讓離巢的兒子,心更貼近家。

◎ 女兒沒空 媽媽自己來聽講座

「女兒指考上了臺中兩所醫學大學,但是她偏偏要選花蓮,說:『慈濟大學的資源多,過考率很高!』」雖然女兒去上英文課沒來參加講座,但媽媽周尤雅比任何人都專心,跟導師談最多話,更是講座結束最後一個離開感恩廳的家長。

個性非常獨立自主的黃婷筠,高中就讀大里高中,為了可以救人的悲憫心念,對於自己的理想她不讓步,堅持選擇護理系,還一定要讀慈濟大學。了解英文對未來課業的重要性,積極的她一放暑假就去找英文補習班。

還沒開學,周尤雅就開始擔心,「去到那,不知道能不能讀得好?證照是否考得過?一下子去到那麼遠的地方,不知道能不能適應?我怕她會偷跑回家……」太多的不放心,周尤雅決定自己來跟老師聊一聊。

原本太多的擔心,經過護理系導師謝美玲的分析和懿德媽媽張美雀的祝福,周尤雅終於放下心中的煩惱。多年以前曾經是慈濟的會員,因為搬家斷了線,因為女兒的因緣,讓她再度與慈濟結緣,希望志工再去收善款,她要以一分感恩心讓善再延續。

原本太多的擔心,經過護理系導師謝美玲的分析,和懿德媽媽張美雀的祝福,周尤雅終於放下心中的煩惱。多年以前曾經是慈濟的會員,因為搬家斷了線,因為女兒的因緣,讓她再度與慈濟結緣,希望志工再去收善款,她要以一份感恩心讓善再延續。

◎ 慈濟的完全教育目標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對這科系不懂,所以特地來了解,聽聽教授的分析!」媽媽游里芸說。從花蓮慈濟中學一路直升高中,現在又選擇慈大就讀的陳玄然,帶著爸爸和媽媽一起來參加講座。玄然考上臺北的大學,但是她決定繼續留在花蓮,選擇慈大的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但是,爸爸媽媽光從系名無法了解這科系所學為何?未來的出路又是在哪?
就讀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的陳立樺,遠遠見到同學陳玄然高興地跑來跟她打招呼;彼此的爸媽也相互寒暄。「我們真有緣,孩子又要讀同所學校。」自從八年前,兩家兒子讀慈濟高中就在同一班;三年前女兒們也一起讀慈中;現在又要讀同所大學,這分結得很深的緣,讓兩家人彼此分享著孩子成長的喜悅。

座談會中,當教務長劉怡均談「學習與教育」時,問及「誰知道選課是在幾月幾日?」畢業於花蓮慈濟高中的陳昶佑第一個舉手搶答。選擇護理系、未來要當個「男」丁格爾,被教務長稱讚很用心,一臉純真的他,笑得好燦爛。

花蓮慈濟高中今年(2016年)選擇就讀慈大的人數明顯增多,畢業生陳立樺說:「光我們班就有十幾個要讀慈濟大學。」超過三分之一的比例是來自學生和家長的信任與肯定,朝慈濟完全化的教育目標又跨了一大步。

教育是人生的大工程,慈濟大學的師長用心用愛,為天下育英才而付出。以愛與榜樣帶動品格教育,讓學生從志工服務中提起對社會的使命。不同於一般大學的慈懿會營造出家的溫馨,讓出門在外的後山學子有依靠,更是給無法親力親為的父母一股安心的力量,這也是大家有志一同選擇慈濟大學的因由。

圖左 :位於人稱後山的花蓮慈濟大學,為了讓新生和家長了解慈濟,八月二十四日在臺中分會B1舉辦「慈濟大學新生暨家長座談會」。中午時分,新生和家長陸續來報到。[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二百五十位家長、學生和懿德爸媽齊聚一堂,慈大師長針對學校特色和理念,面對面近距離進行了一場溫馨愉快的座談會。[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為讓新生和家長更了解慈濟大學,副校長許木柱(左一)帶領學校各處主任,由南到北再到花蓮,分四個站舉辦座談會。[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任職於慈濟大學OIA(國際事務中心) 的楊青穎,為座談會開場,她是校內人人口中的青穎姊。一頭俏麗的短髮、簡單俐落的裝扮,令人賞心悅目,座談會更在她活潑生動的串場中,摻入了許多輕鬆愉快的因子。[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大學新鮮人洪翊軒(右二)和媽媽古心怡(黃衣者)一同來參加新生座談,與懿德爸爸紀邦杰(左一)相談甚歡。[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來自國立彰化高中的李宜融(前排左二至右ㄧ),媽媽、姊姊和爸爸一家人都陪他來參加座談會。[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教務長劉怡均也是大愛電臺《愛閱讀》節目主持人,主持經驗豐富的她很能掌握氛圍與來賓互動,讓會場展現一片歡愉的氣氛。[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從花蓮慈濟中學一路直升高中,現在又選擇慈大就讀的陳玄然(中),帶著爸爸(右一)和媽媽(右二)一起來參加講座。家長們坐在屬於自己孩子的科系桌別裡,愉快地分享著自己對學校的了解所知。[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當教務長劉怡均問及「誰知道選課是在幾月幾號?」畢業於花蓮慈濟高中的陳昶佑第一個舉手搶答。選擇未來要當個「男」丁格爾的他,被教務長稱讚很用心時,一臉純真的他,笑得好燦爛。[攝影者:陳榮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