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環保館 幼師「心」體驗

2018/11/28| ◎魏玉縣/臺中報導
列印
「沒有真正來看,好多事情真的不知道。」劉沛蓁是一位幼兒園老師,認真聽著「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每位志工的解說和示範,她說:「明天上班,我就要跟校方提議,帶學生來看花博,也要來一趟環保館。」

由於前一天 (11/24)辦理九合一選舉,「2018世界花卉博覽會」休園一天,隔天(11/25)上午八時三十分開園,來自各地的人潮,陸續湧入位在外埔園區的環保館參觀。

環保館內的展區,都有影片或海報介紹,每個展點,也有志工在現場實際示範或導覽解說,甚至參觀民眾還可以自己動手體驗,走過展館一輪,都會有許多收穫。

◎帶孩子來看 度過有意義的假日

臺中市私立鎮瀾兒童家園收容了來自全國各地,家庭失依或失能的青少年,對象多由社會局(處)社工轉介,這些孩子平日以此為家,就連假日也不例外。在該園服務已近六年的陳小姐提到,為了讓孩子們好好利用假日,他們通常會鼓勵孩子自己規劃假日活動,經過大家討論決定,就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參與。像這次到環保館參訪,就是由其中一位就讀高中的黃同學所規劃。

2018年11月25日上午,這位黃同學跟在被孩子們暱稱「媽咪」的陳小姐旁邊,他說,自己到兒童家園已經超過十年了,從小學到現在,白天去學校上課,晚上回到家園,和其他同住在這裡的孩子就像兄弟姊妹一般,照顧員更像是他的家人。

帶著八位同學一起到環保館來參觀的陳小姐表示,孩子們在一起生活,難免也會拌嘴,因此,園內也要建立生活常規,「但是,大家基本上就像家人一樣。」就像環保教育,雖然孩子們在學校也有學習,回到家園也要繼續推動。他們曾利用假日帶孩子們到家園附近的慈濟大甲環保站體驗,但是她希望帶孩子們到環保館來看看,平時做的垃圾分類,所回收的東西到最後可以做成什麼。

「像回收的寶特瓶可以透過熔解、抽絲到最後織成毛毯或衣服,這些都是孩子們難以想像的,就讓他們親自來體驗。」陳小姐提到,有一些生活上的小習慣,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這些都可以透過參訪,加深孩子們的印象,「畢竟,地球是大家的,我們必須在這裡生活。」

帶著孩子們聽過志工們的解說,陳小姐提到:「有時一些小小的動作,對地球來說,卻是很有幫助的。」就如將用過的罐子清洗乾淨、隨手做分類,或許只是不經意的動作,卻有利於資源的再利用。

◎反差對照 才知「來不及」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員工自強活動,也將環保館列入參訪地點,許多醫護和行政人員都帶著家人一起參加,謝先生和太太都在該院從事行政工作,就帶著兒女前來。奮力騎過「節能減碳騎單車」後,看著螢幕上顯示出消耗的身體熱量,以及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謝先生有了前所未有的體會,「平時騎車大多是為了運動,很少想到,這樣可以避免產生碳足跡。」

「地球上的垃圾真的太多了!」謝先生接著表示,參觀環保館後,對於回收分類更有具體的印象,「在醫院和家裡都只知道要分類,卻很少去想到回收後要做什麼。」他進一步提到:「以前都以為慈濟做回收只是為了換錢,沒想到原來可以做成這麼多東西,甚至在救災方面還發揮這麼大的功能。」

同樣在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外科服務的醫檢師洪毓涵,和兒子王耀文坐在奉茶區,口中啜著志工沖泡的靜思茶,分享著他們的收穫。洪毓涵說,「原來環保站有這麼多環保志工在做分類;原來寶特瓶回收後,瓶身和蓋子是分開利用的,而蓋子竟然可以做成文件夾。」平時工作忙碌的她,在腦海裡多了許多驚奇,「臺灣人用了太多寶特瓶了!」

開朗的笑聲顯現出洪毓涵此行的喜悅,繼續說到,「種一棵樹,一年才消耗12公斤的二氧化碳,而我們光是吃了一個漢堡,就會製造4.5公斤的二氧化碳,產生這麼多碳足跡!」這樣的反差對照,讓她直呼:「真的來不及,所以還是要吃自然食物,少吃加工食物,因為愈加工,消耗的資源就愈多,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暖化。」

在「溫室效應體驗區」內,實地感受當溫度升高,人的體感溫度逐漸上升,冰山溶化、陸地面積變少的危機感,也深深觸動她:「這些真的都該讓更多人知道。」此外,對於出門隨身帶「五寶」―環保餐具(杯、碗、筷)和袋子、手帕,減少垃圾的產生,一旁的王耀文也覺得,「很容易做,也應該做。」

王耀文是位高中生,剛騎過「自行車」正流著滿身汗,他說:「邊騎車邊了解自己消耗了多少熱量,減少多少排碳量,不知不覺中加快速度,就邊騎邊流汗。」這樣的體會,也讓他回去後很想跟家人和朋友分享。

母子二人在「一筷省水」體驗區洗手時,也有滿滿的收穫,洪毓涵說:「他(耀文)把水龍頭一打開,嘩啦嘩啦流了350cc的水;再調整成一根筷子的粗細,只用了150cc,省了一半以上!」「對啊,而且洗手的水還可以用來澆花、拖地,我們在家裡沒有這樣做過。」王耀文驚喜地說:「真的可以這樣做。」

◎原來 環保是這樣

「原來做環保有這麼多方法!」「原來,寶特瓶回收後還要把瓶身的包裝紙剪開、將蓋子打開,又要剪掉塑膠套環。」家住大肚區,二十九歲的劉沛蓁是一位幼兒園教師,利用假日帶父母親來逛花博。經過志工導覽解說,她才明白,原來環保回收後的處理程序這麼繁瑣,要耗費這樣多人力,「所以,一開始就要自備保溫瓶裝水,才是根本的辦法。」

因為上班地在臺中市區,劉小姐的早餐幾乎都外食,一杯奶茶、一塊蛋餅或是漢堡,對她來說是日常,但是,令她驚訝的是,「原來裝奶茶的杯子,也要砍樹來製作!」明天起,她就要自己帶保溫瓶去裝,「我不希望我們的地球沒有樹。」

從「土石流體驗區」的操作和解說,她也明白,「平時盡量吃平地的蔬果,不要吃高山種的,因為種植這些蔬果要砍伐一大片樹木。」因此,帶學生戶外教學時,她也會機會教育,對學生說:「如果你用了什麼東西,這些樹會變不見,我們的世界會愈來愈熱,很多動物會慢慢消失……」不僅自己有收穫,也為自己的教學增添許多素材。

聽到志工提到,在社區都有慈濟環保站,許多環保志工會在現場做回收、分類,甚至有些環保站還設置教學區,供參訪者實際體驗分類,或進行環保教育,劉沛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表示可以配合戶外教學帶學生去學習。

儘管教學已屆八年,走訪環保館,她還是自認,「沒有真正來看,好多事情真的不知道。」認真聽著每位志工的解說和示範,劉沛蓁又補充說:「明天上班,我就要跟校方提議,帶學生來看花博,也要來一趟環保館。」

清水區慈濟社區親子成長班的志工,也將本月份的課程移到環保館,石芷綾就帶著小一和念大班的孩子一起來。她說:「孩子來看了不一定懂,但是多多少少可以吸收觀念;如果等到他們大一點再教,可能就太慢了。」就如自己在家裡雖也有做垃圾分類,但沒有像現場志工示範的徹底,帶孩子來看,正好可以藉機會教導。

出門大多開車,或者騎機車的石芷綾,很少想到因此產生的碳足跡會與地球暖化有關,她下了決心,「我要買一部腳踏車來騎,盡量多走路或騎腳踏車,少開車,減少碳足跡。」

「地球真的很需要救,每個人也都應該要護持。」和朋友搭遊覽車從嘉義來的黃小姐,拿著蓋滿圖章的闖關卡到結緣品區換取結緣品,經過志工說明,才知道這不只是鑰匙圈,還可以當作手機架,驚喜之餘,也說出她心中的感動。

走訪一趟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經由志工的導覽,再透過親自體驗,每個人都生起保護地球的心念,也希望這股漣漪能夠持續擴散,影響每一位地球公民。

圖左 :「水來了!」一喊出聲,「土石流體驗區」上方即出現閃電,混濁泥水滾滾而下,在旁的小朋友驚訝地瞪大眼睛。[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開始導覽前,志工必須清楚個人承擔的展點,以及要對民眾解說的內容和操作方式。[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臺中市私立鎮瀾兒童家園的陳小姐(左一)表示,有些生活上的小習慣,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這些都可以透過參訪,加深孩子們的印象。[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前一天(11/24)花博展區因為九合一選舉休園,隔天(11/25)一早,環保館即湧入大批人潮參訪。[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許多民眾對於寶特瓶經過熔解、抽絲到最後織成毛毯或衣服的過程,都很感興趣且驚歎連連。[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謝先生(左二)一家人參觀環保館後,謝先生對回收分類留下具體的印象,兩個孩子也對製作寶特瓶花產生濃厚興致。[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清水區慈濟親子成長班家長石芷綾(中)說:「孩子來看了不一定懂,但是多多少少可以吸收觀念;如果等到他們大一點再教,可能就太慢了。」[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嘉義長庚醫院醫檢師洪毓涵表示,光是種樹來不及救地球,還是要吃自然食物,少吃加工食物,因為加工食物會消耗資源,產生更多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暖化。[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幼兒園教師劉沛蓁在參訪後驚喜不斷,她說,明天起,就要自己帶保溫瓶去裝早餐的奶茶,「我不希望我們的地球沒有樹。」[攝影者:施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