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推廣環保 化無用為大用

2018/12/29| ◎陳素蘭/臺中報導
列印
「獨夜無伴守燈下,冷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吸引訪客駐足聆賞,仔細一瞧,胡琴的琴筒竟然是XX燕麥粉罐子(志工王金福的大管弦)。

2018年12月26日,臺中外埔園區大愛感恩科技人文 館,第一位訪客是來自桃園西湖里的八十位里民,由領隊陳小卉帶領來到花博一日遊。

◎ 環保宣導與推廣 給導遊按讚

「下雨了!」嘩啦嘩啦的水流聲伴隨著沙土流下來,陳小卉自己解說這個模擬裝置在提醒大家:近年來,臺灣本島地區山坡地土石流災害事件層出不窮,許多產業經濟與交通運輸都被土石流的陰霾所籠罩,居民的生命財產亦受到威脅,環境遭受破壞,保護地球人人有責任。

來到環保一條龍,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回收寶特瓶?寶特瓶可以做成衣服、毯子,陳小卉請里民猜猜看:「多少支寶特瓶可以做一件毯子?」「100」、「50」、「70」、「接近了,在65到70之間」……「答案是67支」。換志工解說一條龍示範製程,廢棄回收寶特瓶瓶片、酯粒、抽絲機抽出的絲,里民好奇地觸摸柔軟的絲,驚嘆地說:「好柔軟!」。柔軟的絲經過熱熔/加熱(物理法)成為PET紗線,有綠色、白色還有灰色,以至最終的紡織品。「好神奇啊!」訪客紛紛讚歎。

時間有限,接著要進花博參觀,陳小卉在最後一關呼籲:「我們盡量吃蔬食,降低對環境的破壞,還有隨身帶五寶,環保要大家一起做。」陳小卉一邊說一邊從背包中拿出環保袋、碗、筷、湯匙和杯子。訪客曾媽媽說她女兒是慈濟人,她有時候會去環保站做環保,因為保護地球很重要,大家可以找時間再來,帶孫子來學習,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

陳小卉小姐說她之前來探勘路線,進來大愛感恩科技人文館參觀,發現環保這個主題館很有意義,地球遭受破壞,垃圾量驚人,一定要推廣宣導,「我要大聲說『做環保的人非常棒!』」所以,她的行程安排是先參觀「大愛感恩科技人文館」,再進花博園區。

◎ 環保胡琴 創意活力無限

「獨夜無伴守燈下,冷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離開大愛感恩科技文物展示區,聽到胡琴聲音,傳奇人物-志工王金福專注地拉二胡,聲音不大,一旁的志工吆喝:「來哦,來聽不一樣的二胡演奏」。駐足後,哼唱聲音漸漸增加。「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風騙不知。」聽眾報以熱烈掌聲。

仔細一瞧,二胡琴好特別。王金福說這是環保二胡琴,喜歡學習,動手動頭腦的王金福在三、四十年前,發現被丟棄的胡琴,主要是琴筒壞掉了,他想想如何「起死回生」?就用鐵罐、鋁罐做琴筒,試拉看看,「可以耶!想像我當時多開心。」這就是王金福的環保胡琴。

還有,如果沒有椅子坐的時候,怎麼演奏二胡呢?「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王金福又有創意了,「這是剖半的硬塑膠水管,放置琴筒,再找一個男士用手機套,和塑膠管黏在一起,就可以扣在腰間皮帶上。「好厲害!」聽完介紹,不得不佩服王金福的腦袋與活力。「讓東西可以回收再利用,可以充分利用,這就是環保。」

王金福「忙裡偷閒」,今天剛好有有一點點時間,把握因緣,帶著三把胡琴來發揮功能和良能,不管是慈濟歌曲或流行歌曲或老歌,他隨興地拉彷彿是個人音樂發表會,自娛娛人。「愛物惜物,延長物命,我只是一個念頭,要做對的事情,利益眾生。」在慈濟活動中,有機會有因緣, 一把二胡跟大家分享快樂。

◎ 家長用心 休閒與教育兼顧

楊靜惠分享她假日來值勤的歡喜,假日訪客多,大部分是家長帶孩子來一起來參觀,很多人都是從北部過來的會眾,那天在「博識願行館」,家長和小朋友看「鋁罐的一生」,孩子坐不住,志工告訴小朋友要耐心的觀看,看完影片,進行有獎徵答(事先好準備獎品),答案都在影片中。

看完影片,志工再次說明影片的內容與重點,然後進行問答,有的孩子聲音小,志工蹲下來與孩子的眼睛一樣的高度,引導她再說一次。有的小朋友個子小,按不到銀幕上的選項,志工就站在孩子後面,拉著他的手按銀幕選答案,答對了,家長也跟著高興,有三位家長樂意分享他們帶孩子來參觀、闖關的心得。

◎ 減塑大做讚

生活便利的現代,塑膠袋幾乎無處不在,人類使用塑膠袋可以說成癮了,然而塑膠袋的禍害無窮,慈濟志工苦口婆心的宣導在每一次的活動與集會中。「減塑大做讚」區,志工拿著教具介紹塑膠袋如分類,「塑膠袋按材質來分有PE、
PP、PVC,如何區分呢?那些可以回收?那些是垃圾?……」 訪客專注地聽說明。

可回收的是第二、四、五類的PE(聚乙烯)和PP(聚丙烯)材質塑膠袋。
基本上,經過特殊處理的塑膠袋通常都不能回收,視作一般垃圾,例如以多層塑膠材質密封包裝、使食物保鮮的塑膠袋(如白米、蜜餞、冷凍食品的外袋);
還有內層有鋁箔、錫箔的密封包裝袋(如防潮單片茶包、咖啡包等,多屬此類)以及用來包裝電子產品,有抗靜電袋。很多訪客恍然大悟,原來「塑膠袋分類這麼有學問」。

「來來來,垃圾塑膠袋變身」,惜福再用DIY區,志工江命從拿著手編提袋,告訴訪客這是她在臺中慈濟醫院的靜思書軒學會的,提袋中裝著一包包的材料,有裝咖啡包、燕麥等塑膠袋,裁剪成長條狀,兩端向中間摺,接頭處釘好,四個組合呈“田”,八個田結合是一組,再用六組組合是籃寬,十組組合是籃長,閒著的時候就動手做,大約兩至三天可以編成一個提籃。

江命從表示原來是垃圾的各種塑膠袋,經過巧思組合,化為不怕水、實用的提籃,減少了垃圾,延長了物命。有興趣的朋友,週六下午在台中慈濟醫院的靜思書軒有開班,可以電話詢問,志同道合者一方面學習,一方面做志工,成品放在書軒,作為消費購物的滿額贈品,與普羅大眾結善緣。

◎ 與自然共榮 大愛永續繞全球

楊玉端是社區人文推廣幹事, 她表示靜思、淨斯,從安靜的靜到乾淨的淨,就是要我們人在環境當中怎麼跟生物共榮,像三義的靜思茶園,人與動植物共榮,茶園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環境乾淨,吃喝都能夠見到清淨的源頭,這是三義茶園最初的本衷,淨皂也是一樣,從吃的到用的都是回歸到原始與自然。

淨斯產品的原料,料理所用的材料都是在精舍裡面種植的,為什麼用它呢?就是因為它是最原始的,而且是環保、乾淨。人文推廣就是要推廣「讓吃的用的都能夠清淨在源頭」的理念。淨斯茶、淨皂、法品及我們所有的產品是慈濟經濟的後盾,精舍師父都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還要供應全球慈濟人回精舍,吃的用的開銷,必須要有強力的經濟後盾。

人文推廣的任務不是推銷是推廣「人怎麼跟大地、自然共榮?」從靜思到淨斯,身心的健康之道。三義茶園這塊土地,茶葉不用每年清理,可以永續經營,只要悉心照顧養護,每一年這個茶葉會再生長,茶葉是慈濟志業體最強的經濟後盾。志工用心推廣,會眾護持,讓大愛永續繞全球。

圖左 :志工江命從介紹如何將垃圾塑膠袋回收利用,做成購物用手提籃。[攝影者:林長德]
圖右 :桃園西湖里的八十位里民是第一位訪客團體,先參訪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再進花博園區。.[攝影者:林長德]

圖左 :導遊陳小卉(左一)小姐自行向里民介紹土石流展示區的教育意義,重視環境遭受破壞的危機,不能掉以輕心。[攝影者:林長德]
圖右 :塑膠袋分類區, 志工說明可回收塑膠袋的種類與不可回收的垃圾塑膠袋。[攝影者:林長德]

圖左 :志工說明「一筷省水」,示範省水之道。[攝影者:林長德]
圖右 :志工王金福(右)以回收的胡琴與燕麥粉鐵罐做成可以自娛娛人的環保胡琴,在館內演奏, 宣導回收再利用的環保教育。 (左)是人文推廣志工楊玉端。[攝影者:林長德]

圖左 :王金福演奏環保胡琴, 一首首懷念閩南語歌曲很能吸引訪客駐足欣賞。[攝影者:林長德]
圖右 :博識願行區,志工為訪客介紹影片「鋁罐的一生」的重點,呼籲大家少買飲料喝,做環保。[攝影者:林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