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做足功課 導讀書籍談「慈濟宗」

2010/07/07 | ◎詹婉珍/美國報導
列印
七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三是慈濟舊金山支會的例行讀書會,今天(7/7)由陳雪玲師姊導讀,主題是《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裡的「慈濟宗」,有十六位志工參加,各自分享閱讀心得。

陳雪玲師姊導讀之前,做足了充分的功課。[攝影者:林育貞]
七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三是舊金山會所的例行讀書會,今天(7/7)由陳雪玲師姊導讀,人數比以往多,那是由於列治文區志工也來共襄盛舉,大家希望從雪玲師姊的分享中,學習如 何帶動自己互愛組員的學習經驗,以充實對慈濟的精神理念。今天大家讀的是《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裡的「慈濟宗」。

陳雪玲師姊先問大家:「您們可知道『慈濟宗』是何時立宗的嗎?」有的志工答道是2006年12月16日,上人正式宣告的那天,然而上人也曾提及,其實「慈濟宗」早在四十多 年前就成立了,如此的討論,展開了今天讀書會的課程。

首先從法華經說起,《法華經》是由:第一部《無量義經》,第二部《法華經》,第三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這三部經合稱《法華三部》。《法華經》的道理很深奧,但是很契合 菩薩入眾生群的理念,而《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經》的精髓,經過上人深入淺出的講述,成為現代的慈濟大藏經,也是簡單、容易明白的《靜思語》。

《無量義經》中的十六個字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是慈濟的「靜思法脈」的法髓根源。修清淨心,從自己本身做起,顧好自己,放下我執,妄想煩惱無明, 要時時反省及懺悔,才能產生感恩心,有了感恩心才有慈悲心,於是慧命才能成長。

說到這段,陳雪玲師姊問大家,對這十六個字有何感想及心得?許美嫻師姊分享,起初她很不明白「靜寂清澄」的意思,但慢慢地她領悟到些少,即是她將對人、事、物的各種看不順 眼把它「除滅」,不再比較或計較,逐漸地,心境自在多了。從兩年前剛進入慈濟的臉相,與現在臉相相比,多了一層「慈濟面霜」,看起來比以前快樂。陳雪玲師姊說,這就是「境 隨心轉」,心慢慢清淨,慧命在成長中。

《無量義經》中的另外十六個字是「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是「慈濟宗門」慈濟人要懂的四神湯,知足、感恩是對自己,善解、包容是對他人。若每天二十四小 時如果都把精神浪費在人我是非之中,再也沒有時間走入人群。慈濟人要修到不受外界影響,在會所那麼忙碌,還是要辦活動,那是「藉事練心」,活動的場所就是道場,在活動中的 碰撞,就是磨合的經歷,活動的過程就是讓大家修行,在活動中,不斷磨練,要縮小自己,要心寬念存,心寬不傷己,念存不傷人。陳雪玲師姊提問,怎麼解釋「不經一事,不長一 智」?林育貞師姊說:「我天天都在學習,都在增長智慧。」這就是在慈濟道場中修行。

靜思法脈從靜思精舍起源,也是慈濟人的心靈中心,精舍的修行道場向來「自力更生」,不但不接受供養,亦為慈濟人的家,每位慈濟人回到家時,精舍亦理所當然負擔眾人的起居飲 食,這就是一份清澈無私如琉璃的大愛。精舍淨如琉璃的靜思法脈,從心靈的中心起始,也要普遍全球,希望慈濟人心具有同樣的清澈,無私大愛。

陳雪玲師姊將今天的主題課程「靜思法脈」及「慈濟宗門」,簡化為最容易明白及容易連串的聯想而易記:

靜思法脈勤行道→「無量義經」──「修清淨心」成長「智慧」。 慈濟宗門人問路→妙法華──「行菩薩道」做利益眾生事是「大愛」 慈濟是以「出世」修行的精神,去做「入世」利他的志業。

詹婉珍師姊也分享上人的法語,提及今天讀的是「慈濟宗門一家人,志同道合是法親,法髓相傳長慧命,如同身受感恩心。」

最後陳雪玲師姊向大家說,來慈濟,最終目標是──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為。甘願做,歡喜受,「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中得自在,但也要留意:「念佛,參禪似有悟,滾 滾紅塵又現形。」大家都嘩然笑認。

時間已是正午,圓滿結束今天的讀書會。

圖左 : 七月份的第一星期三是舊金山會所的例行讀書會,今天(7/7)由陳雪玲師姊帶領導讀。[攝影者:林育貞]
圖右 : 十六位志工參加了證嚴上人思想體系讀書會。[攝影者:林育貞]

圖左 : 舊金山支會證嚴上人思想體系讀書會,志工分享各自心得。[攝影者:林育貞]
圖右 : 志工們勤做筆記,用心謹記法語。[攝影者:林育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