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甘苦行 順緣心歡喜

2019/11/28| ◎林儀茹/臺南報導
列印
「要做就很簡單,不做就困難。」慈濟志工謝美順秉持一念心,堅持做環保二十多年。六年多前(2012年),謝美順決定在自家成立環保站,接引住家附近的環保志工,志工人數最多曾有三十多位,目前則固定有十幾位,一 起為守護地球而付出。

◎小康家庭學做生意

慈濟志工謝美順1947年在臺南麻豆出生,父親從事豬隻批發生意,生養七個子女,除了姊姊未受教育外,其他兄弟姊妹都有受教育,排行老三的謝美順,自幼勤勞節儉、懂得協助家務、下田撿番薯、撿木材。小小年紀就有愛賺錢的特質,十二、三歲的她,一邊念小學,一邊學習大人做生意,向人收購破銅爛鐵,再轉賣給估價商,一個月幾十元到幾百元的收入,賺來的錢都交給母親保管。

小學畢業後,謝美順跟隨姊姊學燙頭髮,從事美髮工作十幾年間,工作地點由臺南至臺北,外型亮麗又勤勞的她,在臺北工作時,常有人追求或介紹對象,但她看見同事夫妻間失和,造成心理陰影而不想結婚,直到父母聽媒妁之言為謝美順決定婚姻,她在二十三歲步入婚姻後,才回到臺南定居。

◎波折不斷的婚姻路

婚後聽從婆婆的建議,在自家經營美髮店,一年後(1971年)生下老大。先生是一般雇員,有天小孩鬧哭不停,謝美順手邊正忙著美髮工作,便請先生哄顧小孩,殊不知先生看著小孩哭,也沒打算哄小孩或看看孩子的生理需求,忙完工作上樓時,她莫名其妙地被先生甩了個巴掌,謝美順心想自己又沒做錯事,覺得委屈,賭氣的她隔天就把美髮店收起來,想看先生有多大的能耐可以賺錢養家。

謝美順接連又生下三個男孩,總盼不到個女孩陪伴自己。「先生不壞,只是愛打麻將,一玩起來便忘記妻小和家庭責任,時常將錢花光,沒將錢拿回家。」謝美順回想過去丈夫因為愛玩,自己賺的錢不夠花用,還會跟她要錢,夫妻倆常為了錢吵架。美髮店關掉後,謝美順很後悔,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還要跟先生大小聲。

經父親的建議,謝美順與丈夫買輛三輪車來做生意,剛開始到工地載廢棄物賺工錢,接著開建材行,買賣砂石、混擬土、磁磚、廚具,1976年她生下老四,當時臺灣的基礎建設正發展,建材生意很好,謝美順一家經濟隨之好轉。

然而幾年後,因丈夫誤事,工程延宕,房子變賣還債,一家六口搬到倉庫住,壓力與考驗接二連三,讓謝美順興起尋短的念頭,嫁到臺北受證慈濟志工的妹妹得知,鼓勵姊姊不能放棄希望,建議她做直銷,可同時兼顧家庭,才度過經濟難關,並重開建材行。

◎用淚水帶起的孩子

謝美順的第二個兒子林嘉德於1973年出生,出生二十天就高燒一週,因病導致顏面神經與手部神經受損,後來三天兩頭送醫,儘管各項器官與腦部功能都正常,七歲了仍在地上爬,醫生婉轉勸她順其自然。天下父母心,謝美順不放棄,每週兩次包計程車,帶他到屏東枋寮看醫生,持續一年多,孩子終於逐漸好轉。

林嘉德分享,小時候因為身體的缺陷,有時候會被欺負,所以總不太愛理人,當被欺負時,有時會怨恨自己為何與其他人不同,常想如果自己正常一點那該有多好,但他從不怨恨媽媽,因為媽媽為他吃盡了苦頭。

謝美順回憶過往,「嘉德的成長過程,不是時間,也不是苦,而是眼淚一點一滴帶起來的。」

◎那次搭上慈濟列車

孩子們就讀小學階段,謝美順受妹妹的邀約,搭乘慈濟列車來到花蓮,抵達花蓮靜思堂時,見到師父小小的佛堂,佛堂後面還只是鐵皮屋。當時證嚴上人親自與會眾分享竹筒歲月與精舍的生活點滴。她聽見師父的辛苦,心想自己應該也要出些力,從花蓮回來後,她開始招募會員收功德款。

對的事做就對了,謝美順常鼓勵人:「菸、酒不要吃或少吃點,每天省一點,可以做好事、救人。」有些民眾聽了覺得有道理,陸續成為會員,一剛開始她就募到了四、五十位會員。後來謝美順參與慈濟志工培訓,2001年受證慈濟委員,次子林嘉德也在2013年受證慈濟慈誠。

◎透過環保接引志工

謝美順受證後更努力了,原本已經在做環保她,騎車在路上,若看見資源回收物,沒撿她就會很難過,她常常騎著機車,前面載回收物,後面載著孩子或其他志工。

為了不讓環保志工因聞到臭味而起煩惱心,回收物被送來時,謝美順總是身先士卒地巡視一輪,若聞到臭味,她會先清除,讓大家做環保不起煩惱,她說:「做慈濟,要有雞婆性。」

在慈濟的各大活動中,常可見到謝美順和次子林嘉德的身影,他曾在浴佛節活動中(母親節)為母親奉茶、搥背。謝美順也騎機車帶嘉德參與社區關懷訪視,母子攜手走在志工路上,方向正確不偏差,多麼美麗的身影呀!

圖左 :小時候因為身體的缺陷,林嘉德有時會被欺負,常想如果自己正常一點那該有多好。[攝影者:黃麗雲]
圖右 :謝美順在吉祥月孝親活動中,從兒子林嘉德手中接過一杯孝親茶,感動滿滿。[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要做就很簡單,不做就困難。」謝美順堅持一念心,做環保二十多年。[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2012年謝美順在自家成立環保點,接引住家附近的鄰居做環保。[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謝美順帶著兒子林嘉德在自家環保點做環保,一路呵護著兒子成長。[攝影者:郭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