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小民 慈悲喜捨擴大愛

2019/12/26| ◎吳麗珍/臺南報導
列印
2018年12月26日的清晨,天矇矇亮,整個城市還未醒來,靜思堂內一片燈火通明。今天是上人來到臺南靜思堂要為新委、新榮董授證,並且為臺南的慈濟人祈禱祝福、發福慧紅包的大日子。師兄、師姊們以最恭敬,虔誠 的心準備著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感恩會。

◎翻轉非洲 布施行善不能等

在榮譽董事(以下簡稱:榮董)報到處,志工呂銘振一家人同時出現,(同為慈濟志工)太太王素惠早在多年前就圓滿榮董,當時,呂銘振也發下宏願要圓滿榮董,但是他身為家中的經濟支柱,必須承擔起養家活口的重責大任,不能隨意任性而為。

呂銘振受證慈誠至今已十七年,當初因為還在上班,而且要輪班工作,所以他培訓三年才受證。受證那年他就承擔協力隊長、培訓幹事,之後還當過互愛隊長、環保幹事等職務,近年來,他則長期深耕環保教育功能。

2019年,呂銘振剛從職場退休,退休後的第一個念頭,他不是準備好好享清福,而是迫不及待趕快要來捐榮董,他說:「上人一直呼籲要『翻轉非洲』,行善行孝不能等,所以我想把退休金捐出來圓滿榮董,也藉由這殊勝的因緣來幫助非洲災民重建家園,如今終於完成多年來的願望,我心裡感到法喜充滿!」

25日下午「溫馨座談」面見上人時,呂銘振當下升起一個念頭:「退休並不代表結束,而是我人生後半段承擔的開始,我要生生世世跟隨上人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做到不能做為止!」上人鼓勵他,退休了就要多承擔;他期許自己未來一定要更精進,積極投入慈濟的環保區塊。

呂銘振坦言,人生的上半段他都在為家庭、為自己,都是小愛;人生的後半段,他要趁著身體還健康,多承擔慈濟的志業,多付出。

◎開雜貨店 省吃儉用圓榮董

1996年,王素惠接觸慈濟後便開始向人勸募、收功德款。她在市場旁邊開了一家雜貨店,很多熟客都成為她的會員,一下子就募到二百多戶,兩年後,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王素惠為何想要捐榮董?因緣來自2011年,她參與經藏演繹,深入經藏後,她從經文中體悟到自己的業力很大、殺業很重,她數度懺悔,默默許下捐榮董(捐一個榮董要新臺幣臺佰萬元)的願望。於是,她為了多存點錢,幾乎全年無休,省吃、儉用,一分一毫的積攢一百萬元,就毫不猶豫地把它捐給慈濟,完成助人的心願。

呂銘振的兒子呂偉豪,很開心地陪著父母親參加歲末祝福。呂偉豪形容爸爸在未進入慈濟之前,脾氣很暴躁,會打罵孩子。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和朋友出去玩,因為玩過頭而忘了該回家的時間,回家之後,他被父親毒打一頓,打得遍體鱗傷。

父親自從進入慈濟,在佛法的薰陶下懂得反觀自照,脾氣改變很多,不再任意發脾氣或打罵孩子;而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也從獨裁式,變得像朋友一般平易近人,也肯花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對於父親的轉變,全家人都很開心。

受到爸爸的影響,呂偉豪覺得慈濟是一個非常良善的團體,他求學時就加入慈青社,經常參加慈濟活動、關懷老人、育幼院,啟發年輕學子的愛心。偉豪跟隨父親的腳步,也受證慈誠,投入陪伴慈青、承擔培訓、人事……等多項功能。

三十七歲的呂偉豪,發心立願要成為一名「清修士」,能夠回到花蓮靜思精舍親近上人,一方面接受上人的調教,一方面可以更加了解慈濟法脈、慈濟宗門的脈動;就算他當不成「清修士」,他也要回到精舍奉獻、服務,用心去廣邀眾生耕福田。父母親對於兒子的想法,抱持樂觀的態度,靜待因緣成熟的那一天。

◎出家師父 誦經法事圓榮董

在諸多新榮董之中,上會下金法師的出現特別引人注目。

會金法師表示,年輕時,他看到一位老師父和一個老徒弟,兩個人很辛苦地在修行,他就生起憐憫心,心裡很激動,無法工作。一想到老師父無人幫忙,他就一直掉眼淚……後來,每逢星期天,如果他有空,他就會跑去幫忙老師父種菜。

有一天,他跑到安平「觀音亭」去問神明,「我某月、某日要去某某地方出家!」隨手抽了一支籤,並請老菩薩解讀籤詩的意思,「這支籤不錯!」接著又跟觀世音菩薩擲筊,心中主意已定……

由於媽媽是一位很會操心、煩惱的人,會金法師就先斬後奏,預錄了一段聲音交給朋友,並交待說:「這些東西,三天後請妳拿去我家給我哥哥。」當下,他身邊只帶了三仟元就出家去了,且當天就圓頂。

志工林秀卿是因為家人往生才認識會金法師,法師每次看到有人往生時,慈濟人都會主動去煮飯給家屬吃,看在他眼裡很感動,所以他很認同慈濟助人的理念。秀卿曾聽法師談起:「我透過為往生者誦經所得來的錢,這些錢也不是我的,是來自十方大德供養的錢,最終也是要回歸給十方大德。」

會金法師說:「我不想露白,也不想要有名相,但經不起秀卿師姊再三鼓勵,我才來接受上人的授證……」

許多捐「榮董」的大德們,都只是一般的市井小民,有人為了護持慈濟,有人是進了慈濟之後才學會能「捨」,幾乎都是省吃儉用、努力存錢,秉持一分單純的愛心想要助人,更願意追隨明師——證嚴上人,讓人生更有價值、生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