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情緒控制 親子更融洽

2018/01/14| ◎楊淑玫,吳麗珍,奚美文/臺南報導
列印
1月14日東區社區親子班課務團隊特別請蘇鈺茹諮商心理師,來為家長們進行「孩子的情緒探索旅程,家長不缺席」親職講座,希望將正向能量傳送給家長,懂得用更融洽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並藉由「獨一無二的我」體驗活動 來瞭解「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情緒難控管 親子溝通現裂痕

「來!四人一組,伸出右手摸摸對方的頭,再換左手幫對方按壓肩膀並摸摸背……」諮商心理師蘇鈺茹以柔和緩慢的語氣,藉由暖身操讓家長的情緒達到專注且能放輕鬆的狀態。

「我家的孩子光是起床摺棉被這件事,都講過幾次了,就是記不起來,需要再提醒!」

「我們家的孩子,在學校總是常常與同學發生衝突,真叫人頭痛!不知該如何是好?」課程剛開始,家長們的問題一一搬上臺面,等待講師的解惑。

首先,蘇老師反問家長:「像天氣這麼冷,孩子只穿一件短袖,請問你們會怎樣?」

馬上有媽媽回應說:「如果屢勸不聽,我的頭會覺得漲!很生氣!很想大聲罵人、打人!」

「那就對了,妳的身體告訴妳,開始要失控了,因為身體感受與心理情緒是會互相影響的。」蘇老師抽絲剝繭地分析說:「大部分親子間的溝通方式,都是激烈的各說各話,當情緒來時就失去理智,一腳往裡面跳,彼此音量越來越大,情緒的溫度宛如火山熔岩,一觸即發!親子情感距離漸遠,最後孩子選擇『不說話』來表達情緒,或者激烈大聲回嘴:『知道了啦!好煩,不要再唸了。』」

蘇老師進一步指出:「什麼是『情緒探索』,當孩子生氣時,依然是可以互相溝通的,可以讓孩子用顏色『紅』、動物『噴火龍』象徵來表達當下的情緒,家長絕對不要做負面的指責行為。與孩子溝通時,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心,喝杯咖啡讓心情放鬆減壓,不用生氣,也不必大吼、大叫想去壓制孩子,因為有時看似有效,但其實孩子可能只是嚇到,負面情緒慢慢累積,長大後會模仿父母的處事方式來處理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蘇老師並且強調,對孩子千萬不要說「拜託」,要用溫和堅定的語氣,遵守彼此既定的原則,在「尊重」下互相溝通,並非無限制的讓孩子放縱、為所欲為,對於孩子的反駁不打不罵,但要有最後的安全界線。

老師為大家舉例說明:「如果你現在不馬上去整理房間的話,晚上就不準看電視。」這是語意清楚的表明態度,要求確切,而且說到要做到,即使孩子大哭、大鬧也要守住約定的原則。當孩子負面的情緒出現時,為人父母也不要直接回應「不可以」,在安全範圍下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為所欲為,反倒是要以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來協助理解孩子,待情緒緩和後,再從不同角度來解決問題。

◎面對面解惑 訂出約定共遵守

蘇老師當場請家長分享親子間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一對一的分析解答。

「自己有個國中生的孩子,最近一直吵著要買手機,經過溝通跟孩子訂下『只要考試前十名』就買給她,雖然到現在還沒兌現,但心理還是有所擔憂。」家長蔡雅貴第一個舉手拋出問題。

蔡雅貴表示,目前有需要時,她會將自己的手機借給孩子,最近她發現,原來孩子在學校的同儕好友之間,每晚會在固定的時間上群組聊天,她循循善誘地告訴孩子說:「在學校已經有很長的時間和同學相處,為什麼還要透過手機聊天?」後來,她與孩子溝通後訂下約定,開放假日有一小時的上網時間,否則也可以兌換50元的零用金,自己存起來購買想要的東西。

蘇老師為家長進行分析,孩子會想要擁有手機,家長需要瞭解其中的原因,在同儕間,手機有時候是人際關係的串連,人際不再只是當下的人與人之間,透過3C產品聯絡感情已是一種趨勢,家長們應同理孩子的心態,告訴孩子,自己擔心的是什麼,彼此訂下約定一起來遵守。

聽著蘇老師的分析,蔡雅貴也歡喜分享親子間善的互動實例給家長們:「由於二女兒個性比較強悍,常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當下心情總是很低落,甚至一整天心情都不好,但心還是會先安住在工作中。」

她接著分享說:「前一陣子,孩子在學校又有事情發生,在遊戲時,因訂定的規則和同學的認知上有所差異,結果同學故意找砸,女兒遭受到排擠,當下很生氣地回擊,球不小心打到同學的肚子,馬上被老師叫去。回家後,我先安住自己,同理孩子的情緒。在互動中,得知孩子以自己認知的模式來處事,經過溝通,從小細節一步步引導孩子,並給予意見,漸漸地,孩子也能承認自己的錯了。」

蔡雅貴笑著說:「孩子是自己這一生當中最大的人生課程,自己情緒來時,千萬不要加注在孩子身上,處理事務不能帶著情緒,學會自我察覺很重要。」

蘇老師告訴在座的每位家長:「情緒是人與人之間、大腦反思下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情緒也是一種能量,出現時並不會因為睡一覺就憑空消失,會慢慢累積在心裡,需要透過表達找到紓解的方式,才能除去負面的情緒。總之,不管事情的大小都須學習,身為父母更要學會『煞車』,讓孩子成長思考,在溫和堅定下溝通,親子間的距離將不再遙遠。」

◎獨一無二的我 觀照自我展良能

學員分別手持筷子或湯匙,在20秒內要先運送彈珠,再運送紙片到目的地……

「慢慢來沒關係,不要急!」

「哦,不可能嘛!」

「又掉了,怎麼這麼難呀!」

「獨一無二的我」體驗活動過程,學員的反應非常激烈又緊張!驚呼聲此起彼落,直到遊戲時間結束,小朋友們還七嘴八舌地討論著。

「你覺得能夠快速完成任務的原因是什麼?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又是什麼?要如何克服?」體驗後,志工陳澤寶引導學員省思,小朋友們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要選對工具」、「要定下心來」。

陳澤寶緊接著說明:「此活動設計的精神在於觀照自我和發揮良能,筷子和湯匙各有其功能,只要把工具用在對的地方,就能發揮它的良能;每個小朋友都有獨特的優點和專長,只要用心學習,好好善用自己的長處,就能激發潛能。」

從影片「右手的祝福」中,失去右手的冠格,克服天生與眾不同的心理障礙,不但可以自己洗碗、摺衣服……甚至透過練習,在繪畫的天地裡找到人生的快樂與亮點。

看著影片中堅強的冠格,似乎給葉景芠有很大啟發說:「上帝為你關起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

擅長寫書法的林佳萱說:「遇到事情時,自己很容易緊張,並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得到,就如同畫畫不是自己的專長,但看到冠格靠左手就能畫得這麼好!相信只要不斷的努力,也可以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活動接近尾聲,志工林慧貞發給一人一張紙卡,請大家寫下自己曾遇到過的難題與當下的心情,再把紙卡貼在樹神哥哥(慈青同學林家華)的身上,希望將不好的心情通通讓樹神哥哥帶走,適時轉換正能量,同時鼓勵大家要有勇敢面對任何挑戰的精神,或許有些事情看起來很困難、很難完成,但是只要透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就能累積熟練的經驗,繼而找到自己的亮點,誠如《靜思語》說的:「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圖左 :學員分別手持筷子或湯匙,在20秒內要先運送彈珠,再運送紙片到目的地,體驗過程學員的反應激烈又緊張。[攝影者:許羽辰]
圖右 :活動體驗的秘訣是「要選對工具」、「要定下心來」,筷子和湯匙各有它的功能,只要把工具用對地方,就能發揮其良能。[攝影者:許羽辰]

圖左 :5學員將不好的負面卡貼在樹神哥哥(慈青林家華飾)的身上,希望能將不好的心情通通帶走,轉換成正能量。[攝影者:許羽辰]
圖右 :親職講座之前,諮商心理師蘇鈺茹以柔和緩慢的語氣,藉由暖身操的帶動,讓家長的情緒達到專注且能放輕鬆的狀態。[攝影者:陳仲銘]

圖左 :座談現場,講師和家長們進行一對一的討論,以解決親子間難以處理的情緒。[攝影者:陳仲銘]
圖右 :「親職講座」課程特別請來諮商心理師蘇鈺茹為家長進行「孩子的情緒探索旅程,家長不缺席」,希望家長會用更融洽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攝影者:陳仲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