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傳家 以善護大地

2018/01/21| ◎邱秀蓮/嘉義報導
列印
鄭得福從警察學校畢業後,在北部服務將近十年時間後考上官校,並於畢業後兩年再轉考任警察人事行政工作,於1991年間請調回嘉義市服務,並於2011年退休;育有兩子一女,長子長女均已成家立業,太太也在北部上 班及幫忙帶孫子。

2013年11月同為警察的弟弟因大腸癌往生,一個月後,父親亦因久病體衰去逝,母親短時間內承受喪夫喪子之悲痛,因不忍其過度哀傷且須獨居生活,得福決定留在家鄉陪伴母親,僅利用母親到大林慈濟醫院做志工時間再北上與妻子及兒孫共同生活。

得福的母親鄭劉日,熟悉她的人稱她「阿月姊」。因日據時期父親忙於農務,而她正好在近年底出生,於是等父親去報戶口時,卻延遲一年呢。

阿月姊跟先生同在台糖上班,屬基層的勞力約僱人員薪水微薄,但她努力想增加收入,於平時飼養豬仔待長成後販賣所得貼補家用及供小孩就學學費,也曾當過幫傭洗衣服,有自己的房子後買了縫紉機,想透過幫別人做衣服或修改衣服增加收入,又跟一位外省籍鄰居學習廚藝,自製做包子水餃功夫,以節省外買開銷,且可讓公婆享用歡喜,更方便日後當她參與法會不在家時,不喜外食的先生也可自己煮水餃或蒸包子吃,而今則於初一或十五時做來供養佛,與廟裡的師父及大眾結緣和兒孫享用。

◎親力親為 事親至孝

當公公生病時,因體衰無法步行,又無人於旁幫忙時,阿月姊腰一彎把公公背起就醫,發現鎮內附近的小診所無法醫治時,毅然決然地遠赴都市大醫院去尋名醫診治公公病情;這一路的照顧與陪伴,被照顧的公公感念在心,臨終時說:「妳盡到為人媳婦的責任,對長輩無微不至的照顧,相信日後妳的孩子也會不離不棄地照顧妳。」

之後婆婆中風臥病在床,阿月姊即辭去糖廠工作,在家專心照顧婆婆三餐飲食、看醫餵藥、身體盥洗、衣物替換,當時又無丟棄式紙尿褲用品,是布裁製防止尿糞洩漏的布料,於沾有糞尿時即須用雙手清洗,如此親力親為的照顧四年多,直至婆婆往生。這些盡兒媳事得到當時糖廠主管及親友讚許褒獎。

◎早晚誦經 潛心禮佛

公婆往生後為尋求心靈慰籍昇華,阿月姊就近地到「昭慶寺」跟著師父修行、唸經,只受過三、四年的日本教育的她,對於經典文字無法唸誦時,她請教別人後以熟識的日文發音做註記,因為她的用心,慢慢地經文潛留烙印在腦海中。家中三樓的佛堂是她做早、晚課的地方,每天她心存感恩對著佛堂的觀世音菩薩大聲誦出《阿彌陀經》、《普門品》、《地藏經》、《慈悲三味水懺》,佛堂外種著一棵玉蘭花正是為供佛而種植的。

◎遠離事非 投入環保

除了主動參加慈濟大林醫院建院之初瑣碎雜務外,更參加醫院醫療志工的訓練課程,取得做「醫療志工」的資格,長期來的投入、付出,也接連得到院內的優良志工表揚,對於表揚的獎狀及歷年來的歲末紅包她都小心翼翼的存放;多年的醫療志工經驗,她很感恩在寮房時師姊分享的點滴,所有的隻字片語都珍惜地收藏,上課時有所感動的字句也請識字的師兄、師姊幫忙寫下紙張,回家時也不時背誦。

因年歲漸長、慢慢感受到自己記憶逐漸退化,又未培訓,穿著的制服與其他師姊不同,上下樓層走路體力也變差,於是心生起「休息吧!」於今年六月起結束到醫院做志工,也不喜與人聊是非,除了早、晚在自家佛堂誦經,到大林「多功能教室」參與每月與花蓮精舍連線拜經及「昭慶寺」的法會,另醫師也囑咐要到學校操場走路運動,週日則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收攝自己的心念。

對於老房子有很多的感情,當初與先生胼手胝足地買下房子、室內的擺設無不是兩人共同商議決定的,左鄰右舍的相處融洽、住這裡生活方便,轉個彎有個學校運動場可走路運動、轉個彎有市場買菜可逛、轉個彎就到「昭慶寺」、轉個彎到慈濟環保站……那些熟悉的環境與鄉人都讓她安心;如到北部雖有兒孫陪伴,但年輕人忙上班,住在樓上仿若被拘束關在鳥籠中,一出門只見行人來去匆忙,一顆心也跟著緊張起來!

八十七歲的她彎腰做回收,年輕時為生活努力勞動雙膝蓋都曾動過手術,膝蓋的退化造成不適,當大家建議她拿張小板凳坐著比較輕鬆,她笑著說,「我這樣子,卡輕鬆。」當回收近尾聲時,所有的細碎雜物需要用掃帚處理,她拿起工具大力一揮馬上把髒亂的一片清出乾淨的一角,工作的效率不輸年輕的一輩。

◎有樣看樣 一同投入

得福2011年退休,近三十五年的公職生涯穿著制服、朝八晚五的規律生活,對於退休生活的規畫原是「放鬆」,別再被束縛,想隨心所欲地爬山、運動、過過田園小農種菜生活。

面對慈濟志工的邀約總以「不想再被制服束縛」為由,直至有天清早他運動完回家,發現不見母親的身影,直到約八、九點才看到母親一身的汗水出現,母親說到慈濟環保站做回收,得福不解汗水淋漓的母親為何滿臉的歡喜,「好!下星期我跟妳過去看看!」經過多次的參與,他發現在環保站有些人跟他一樣從職場上退休下來、甚至也有人仍在職場上打拼,面對髒亂又有異味的回收物,仍面不改色地分類,慢慢地自己受感化,腰也變柔軟了,最高興的是與大家共同努力把成堆的垃圾山撿拾分類夷為平地化為資源,展現螞蟻雄兵的精神!有了這群善知識的陪伴,他甘願地再穿上這榮譽的制服。

退休初期得福利用母親到醫院做醫療志工的時段回北部跟妻兒共同生活,當母親決定不到醫院做志工後,他觀察她的身體狀況,若可以就跟她說要北上幾天,期間會打電話回家。他說,「其實跟母親同住是幫她注意一些生活事項,如瓦斯有沒有關、出門要帶鎖匙、電視遙控器操作、忘記東西放置尋找、收掛號信、親友互訪等,讓她不要擔心一些小細節,只是單純的陪伴。」

昔日公公的祝福兌現了,當她跟大家分享公公的這段祝福時,因公務繁忙難得回鄉的孫子帶著曾孫子恰巧回家探望問安「阿祖」,已三十八歲的孫子也受阿嬤的感召,做人要有敬天(父)愛地(母)做利益社會的精神,這一脈相傳的「孝道」感動著週遭的人們。

圖左 :鄭劉日每天對著佛堂的觀世音菩薩大聲誦出《阿彌陀經》、《普門品》、《地藏經》、《慈悲三味水懺》。[攝影者:劉志銘]
圖右 :鄭劉日(左)和鄭得福(右)母子倆煮水餃或蒸包子在初一、十五時供養佛,也與廟裡的師父及大眾結緣。[攝影者:劉志銘]

圖左 :鄭得福在環保站專注的做回收。[攝影者:劉志銘]
圖右 :八十七歲的鄭劉日做回收不輸年輕人。[攝影者:劉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