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成長班 人文鄉土之旅

2018/11/11| ◎邱秀蓮/嘉義報導
列印
2018年11月11日嘉義區親子成長班、慈少班聯合戶外活動,安排參訪臺南善化靜思堂、瓜瓜園故事館及總爺藝術中心,三輛遊覽車,踩著輕快的腳步愉悅心情來一趟人文鄉土之旅。

位於臺南新化的「瓜瓜園地瓜生態 故事館」是慈濟嘉義「親子成長班」此行戶外參訪的第一站。

「番薯」對於孩子或家長應該不陌生,但對於它的歷史或許就會有些誤解;透過故事館館長的解說才知道,原來在日常生活諺語中出現的「番薯仔」並非土生土長在臺灣,它因航海技術發達後,隨著船隻從美洲遠渡重洋才到臺灣的。

早期日治時代物資缺乏「沒米尬來煮番薯籤湯」(臺語),到現在經研究發現它除了有豐富的纖維質外更有不輸胡蘿蔔的維生素A,也是礦物質中鉀攝取來源,成為養身人士餐桌的聖品。

在館長的解說製作注意事項後,大家把蒸熟的地瓜和地瓜粉3:2比例和在一起搓揉;此時有經驗的阿嬤馬上動起手來,也有孩子不落後地挽袖加入,較年幼的孩子專注的眼神,眨也不眨地生怕對於過程有所遺漏。

一時之間教室內語聲鼎沸,學員長不得不使用擴聲機提醒大家「小心飛沫」落入眼前的番薯圓,那可是大家稍後要食用的點心!

搓地瓜圓實作體驗,大家興奮快樂不停歇的搓著創作不同形狀的地瓜圓,感恩瓜瓜園故事館的工作人員,貼心的現煮實作的地瓜圓,大家品嘗的不亦樂乎。

製作「番薯粉」時,館長把眾人磨碎的地瓜集中裝入布袋中,再用一般水搓揉幾下,靜置一段時間後、倒掉地瓜漿水,就可看見沉澱底部的地瓜粉。

學員長陳建銘老師與課務團隊對於「親子成長班」的課程相當用心,一年規畫八次不同的課程,其中有兩次的戶外教學,針對戶外教學的主題尋找適合的地點。

他說:「首先我們會以我們慈濟的家為中心據點,再找附近可以參觀的景點;像此次我們確定來善化靜思堂,當地師兄、師姊建議鄰近『瓜瓜園』、『麻豆的總爺藝術中心』經場堪後選擇適合的場地。」

到達臺南善化靜思堂,陳建銘馬上感受到當地志工的熱情,因已是用餐時間學員及家屬馬上被帶領進餐廳用餐,色香味俱全的餐盒,讓遊覽車司機先生在用完餐後豎起大拇指,「這素食,有夠好吃!」

善化志工吳鬚桃發揮想像力,以回收瓶瓶罐罐、紙箱做出彈珠檯、紙箱迷宮、紙高爾夫球……這一站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互動遊戲了。

其中的紙箱迷宮更加入科學的三稜鏡,讓走入者可從一端望向另一邊的星星,佛法跟天文相結合;鼓勵學員逐步學習發揮想像、完成更大的夢想!

親子成長班、慈少班聯合戶外活動,在學員們歡笑聲中結束返回嘉義,孩子們滿心期待下一次的課程再相聚。

圖左 :環保紙箱迷宮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互動遊戲。[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2018年11月嘉義區親子成長班、慈少班聯合戶外活動,安排參訪臺南善化靜思堂。[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製作「番薯圓」,首先蒸熟的地瓜和地瓜粉是3:2比例一起搓揉成一顆顆自己喜歡的形狀。[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黃澄澄的地瓜圓是大家努力的成果。[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磨碎的地瓜集中裝入布袋中,再用清水搓揉幾下,靜置一段時間,倒掉上面地瓜漿水,就可看見沉澱底部的地瓜粉。[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志工陪伴引導親子班家長們在善化靜思堂溫馨巡禮,也親切詳細解說導覽。[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善化志工吳鬚桃呼籲大家重視惜福愛物的環保觀念,清淨回收有大用,回收是環保的最後一步,重複使用、妥善回收,減量使用、不用更好。[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王月治老師除了分享教學經驗,也以個案與在場親子班家長們交流互動。[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藉由活動將環保護地球的觀念,深植人心;善化靜思堂歡喜大合照。[攝影者:王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