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長情線 編織孕育的搖籃

2017/11/15| ◎林鼎傑,張如容/雲林報導
列印
走過五年,雲林青少年志工服務隊的孩子在學習路上,有喜悅的笑聲、感動的淚水;然而每次相聚的學習,都是再次成長的資糧,在這漫漫長路,經過團隊爸媽用心陪伴,孩子們逐漸在冬令營及夏令營承擔起功能組,發揮承擔力 與帶動力。

為期二天的「2017年雲林青少年冬令生活智能體驗營」也不例外,各個功能組皆由青少年志工服務隊的孩子承擔,志工爸媽從旁協助與陪伴,有國中生也有高中生,每次邊學邊做,已累積了許多經驗!

◎學習扶持的力量

營隊第一次選在「崙背詔安客家文化館」舉辦,11月11日開營時,程宗熙爸爸說:「在這設備新穎的空間,希望大家要充分學習,要把在營隊所學的智能、禮儀、行善行孝,落實在生活中,更希望讓大家能夠了解在地文化與在地特色。」

營隊為孩子量身打造優質的課程,廣泛學習,許多孩子看到第一天的課程表有訪視課、第二天安排實地訪視,因而報名參加。為讓孩子學習扶持的力量,在訪視課中,曾清義爸爸告訴學員:「當初,我加入慈濟最大的心願就是參加訪視,因為要盡力去幫助困苦的人。」

學會怎麼付出?只要有心助人,沒有年齡的限制。孩子透過影片了解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善事,以同理心付出。講師曾清義是雲林訪視合心幹事,有豐富的訪視經驗,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導入分享的話題。

影片再播出雲林慈濟志工幫忙七十八歲的阿公修繕二十多年會漏水的老屋……孩子們專注聆聽訪視個案的故事。同時曾清義殷殷鼓勵大家:「學會付出,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如何訪視?」從來沒參加過訪視的李毓純,很想學習。就讀國中三年級的她,小小心靈卻有滿滿的愛心,在課堂中聽到一句話:「去訪視時,要有同理心,還要感恩尊重愛。」李毓純只參加過機構關懷,還沒有跟著去訪視的經驗,很期待實地訪視,學以致用。

一年多前,李毓純第一次參加夏令營,看見大哥哥、大姊姊都很會帶小朋友,表現都很棒!從那時起就想要成為團隊的一分子;也要像大哥哥、姊姊一樣當隊輔,改變自己不耐煩的個性,「因為喜歡小朋友,加入團隊後選擇隊輔組學習。」有心就不難的李毓純,現在已是小隊輔了。

◎母攜子手同付出

孩子知道如何行善,也要懂得行孝要及時,「孝順為齊家之本,在家要怎麼孝順父母?」江麗秋媽媽靈活帶動,在「孝的真諦」課程與孩子一問一答。有孩子說,不讓父母生氣,把書讀好就是孝順。江麗秋媽媽即播放《天堂午餐》影片,帶大家體會「孝順」。

《天堂午餐》,影片中平凡的母親關心著兒子,而總是得到兒子不耐煩的語氣。有一次這位母親只希望兒子能為她準備一頓午餐……但當兒子想到為她準備午餐時,母親已經不在人間了。影片提醒無常不知何時到來,行孝要及時。

父母會漸漸變老,大多數的孩子長大後到外地求學、工作,少在父母的身邊噓寒問暖。看了影片後,剛考上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李東遠說:「我到高雄讀大學後,會每天向媽媽報平安,讓媽媽安心。」

李東遠還說:「青少年志工服務隊,是宗熙爸與麗華媽帶著大家一起成長,我是在營隊長大的孩子,也是營隊爸媽陪伴成長的孩子,現在就要上大學了,在時間許可,我一定會回來幫忙!」媽媽李淑青也是營隊生活組的基本成員,李東遠會跟著媽媽幫忙生活組。

就讀國三時,李東遠就加入團隊,他覺得每個月的課程並沒有影響學業,反而學到更多的智識,「學到孝順,了解父母恩重難報,自己也改變不好的脾氣,當遇到許多不同的挑戰,會和夥伴溝通、一一克服,學到團隊合作的精神。」

◎認識詔安客家文化

營隊在「崙背詔安客家文化館」舉辦,也要讓孩子瞭解館內的特色,課務安排一小時的參訪活動,解說員向大家介詔文化館約二千四百八十一坪,室內空間有兩層樓,除推動社區參與,進而保存客家文物,推廣詔安文化。

詔安客從原鄉到新鄉,館內的海報有圖、有文字解說,令人看到雲林詔安客,保留許多詔安原鄉傳統,包括語言、開嘴獅還有七嵌聯庄產生的武術,也是新詔安文化的一環。

孩子們聽到,雲林詔安客家族群分佈密集的區域及臺灣客家族群的起源歷史,大家都很感興趣。就讀國小六年級的許智崴聽了解說員的導覽,更進一步知道:「原來臺灣的客家人也有很多族群,族群都很融合、團結。」

◎廟會中環保龍現身

經過一天的學習,最期待的藥石、廟會登場了。到了晚上,天空間歇性地下起細雨,並未減少大家的興致,來響應蔬食的鄉親都沒有離席,孩子舞獅揭開廟會序幕,因獅子是中國的吉祥動物,祥獅獻瑞率先登場,活絡氣氛。

舞獅、舞龍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舞龍也是廟會的特色之一,營隊這隻環保龍約二十年前由李日存老師帶著志工製作,李老師來到現場看到這隻又環保又長壽的龍,高興萬分,上場與孩子們一起舞龍、同樂。

程宗熙爸爸說,這環保龍約有四十幾位志工接力製作,花了將近三個月時間完成。龍的製作藝術指導是李日存老師。這條龍有很多人的愛心在其中。龍代表扎根及凝聚,李麗華媽媽則說它在營隊相傳約二十年了,大家對環保龍愛護如珍寶,才能年年現身廟會中。

◎兄弟檔因承擔而成長

遠從大陸嫁過來的周媽媽推著坐輪椅的周爸爸,特地來營隊參加廟會,她非常高興也很感恩志工雷子娜陪伴他們像自己的家人一樣,讓二個孩子有機會在志工服務隊學習成長。

兄弟倆在營隊都承擔隊輔,就讀小六的弟弟周育俊有自信地說:「來當隊輔,就是要照顧小朋友;他們要上洗手間,就要陪他們去。」就讀國三的哥哥周秉邑輕輕地說:「做隊輔,就是要把食物分配完,要大家懂得惜福啊。」

哥哥曾經承擔音控,他覺得在校所學的都是為了考試用;在服務隊所學的,都能運用在生活中。父母親看到二個孩子懂事有責任感,高興的神情都寫在臉上。周媽媽今年完成見習,也報名明年醫療志工研習;周爸爸雖然中風,卻是位正向的家長,很護持母子參加慈濟活動。

因承擔而成長的吳耿尹,是廟會司儀也是營隊的學員長,他說:「承擔學員長後,讓自己說話的口條變得清晰,去到校承擔幹部更能駕輕就熟。而學員長的責任是讓學員知道下一步的時間是要做甚麼活動,並做叮嚀。」

吳家三兄弟,哥哥吳奕倫、弟弟吳敬焱都是青少年志工服務隊的要員。吳奕倫已考上慈科大,隊輔許紋娟媽媽引用他爸爸吳景苗常說的話,「我們家的三個孩子都是您們帶大的。」吳耿尹也心存感恩說:「要感恩宗熙爸、麗華媽、青娀媽不斷從旁提醒、教導,我才能進步。」

任教於口湖鄉崇文國小的許紋娟媽媽,看見孩子一個個逐漸成長,進入大學後,又有很好的表現,然而孩子們沒忘本,都會抽空回來幫忙,因此感到很欣慰。還有一位常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周榮男爸爸,很高興孩子們小樹成大樹,期待綠樹成蔭。

孕育善種子的搖籃──「雲林青少年志工服務隊」於2012年9月開辦,至今已有二十位孩子陸續考上理想大學。志工爸媽都知道這是一條漫漫長路,要用愛心編織、用耐心陪伴,五年來孕育出許多優秀的孩子。在營隊,孩子們快樂成長,學習團隊默契、互助的精神,以同理心為對方著想,也了解族群的融合,大家過了充實的一天。

圖左 :營隊在「崙背詔安客家文化館」舉辦,也要讓孩子瞭解館內的特色,課務安排一小時的參訪活動。[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舞龍是廟會的特色之一,營隊這隻環保龍約二十年前由李日存老師帶著志工製作,李老師舉起龍頭高興萬分,上場與孩子們一起舞龍、同樂。[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開營時,程宗熙爸爸希望大家要充分學習,要把在營隊所學的智能、禮儀、行善行孝,落實在生活中,更希望讓大家能夠了解崙背詔安的客家文化。[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周秉邑(中)是雷子娜媽媽陪伴進入青少年志工服務隊的孩子。報到時,承擔隊輔的周秉邑與張宇鵬爸爸確認已到學員名單,做得很投入。[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曾清義爸爸是雲林訪視合心幹事,有豐富的訪視經驗,鼓勵孩子只要有心助人,沒有年齡的限制。[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李毓純(左)用心聆聽訪視課程,因看到第一天的課程表有訪視課、第二天安排實地訪視,很期待學以致用,實地去訪視。[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李淑青媽媽(左)常常在志工隊承擔生活組,歡喜付出,與李東遠是母子檔。[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剛考上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李東遠說:「我到高雄讀大學後,會每天向媽媽報平安,讓媽媽安心。」[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廟會時,孩子們表演手語,敦親睦鄰,帶動鄉親一起動動手腳,大家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攝影者:張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