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教青年軍 傳承使命展良能

2012/02/25 | ◎何芸庭/新北市報導
列印
2月25日是「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第二期研習會」第一天課程,慈濟從1990年推動環保教育,從彎腰做環保至今2012年,要將二十一年的經驗,清楚明白地說給更多人 聽。二十七歳的環保志工傅郁雯,親切甜美的笑容和說話方式,就是環保年輕化、知識化、家庭化的最佳代言人。

◎環境教育從小扎根

今年是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成立二十週年,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的傅郁雯,大學時也曾參與慈青社,媽媽吳招治是新北市雙和區慈濟委員,家中一直都有做環保。去年 (2011)新加坡馬西里中學到臺灣參訪時,她協助用英文介紹環保,從此開啟生命中環境教育這扇窗。

因為自己是補習班教師,傅郁雯十分肯定透過彼此觀摩教學演示,對於促進教學能力有極大的幫助。結合實務操作演練,每位老師針對不同對象調整教學方式,達到因材施教。在慈濟 大團體中,從每位志工分享做環保的經驗與故事,累積教學素材,這些東西都是法寶。

「大家在家最愛誰呀?」「媽媽。」「那大家知不知道我們還住在另一個媽媽的身體裡面呢?那就是地球媽媽。」傅郁雯在教學演示中,總是掛著陽光般的笑容,呈現親切的教學風 格。

當走上講臺,教授環境教育的時候,回想初入慈濟的因緣,在慈濟志工的熱情邀約之下,傅郁雯思考:「自己曾是兒童美語老師,熟悉小朋友的語言,自己的孩子也才三歳,剛好可以 一起帶著學習環境教育。」因而結下幼兒環保教育的因緣。」

「小時候就學習,接受度很高,所以,環保不僅是從小做起,而且要從『小班』做起。環境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心靈環保;讓孩子的人格、人品顧好,培養良好日常生活習慣, 進而改變父母。」

小孩子的專注力大多沒辦法維持很久,只能記得重點,用他們喜歡的故事加深印象,像是引導孩子:「我來當地球媽媽的醫生。」如果孩子回家後願意做回收,或是記得提醒爸爸、媽 媽買東西要帶環保袋,就是落實教學的成果。

學校教育對於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老師要求小朋友,孩子就會養成習慣。例如:孩子們就讀幼稚園的時候,都願意帶水壺上學。郁雯分享與小朋友互動的方法,就是用孩子的語 言,不單只是投影片或書報就可以讓孩子理解,「尊重別人,就是愛自己。」她用親切的童言童語,還要運用不同的故事,對每個孩子都要用心去教學。

◎立願恆心發揮良能

「在邱國氣學長的課程影片中,看到小雞剛生出來,就面臨被篩選出公、母,公的馬上就被丟入碾碎機裡,結束短暫的生命這段影片十分震憾。」她紅著眼眶泛著淚水說。大家平常吃 豬肉、雞肉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現在知道原來雞肉是這樣來的,覺得十分不捨,就會影響自己飲食的習慣,以慈悲心茹素。

郁雯的先生是土耳其裔的回教徒,素食這件事,曾讓兩人對孩子飲食問題,產生意見分歧,但女兒很特別,本身就不喜歡吃肉,只喜歡吃菜,先生也只好接受,不會強迫女兒。因為慈 濟人文的薰陶,與家人溝通時,郁雯態度婉轉,用將心比心的角度去看事情,讓彼此都感受到意見被接納了。

郁雯表示:「這次的教師培育課受益良多,聽到許多會觸動人心的小故事。」「講環保」,是透過故事感動人心,讓聆聽者反思能為地球做些什麼,打從內心願意愛護地球。

每一次的教學都當作給自己的考驗,不可能把相同投影片檔都用在每次上課,因此到目前為止,她的課程內容都會針對不同對象再用心設計。也會把一些較好的圖片、故事,繼續延 用,透過重新思考設計,都會覺得更進步。

外文流利的郁雯發願:「目標希望朝海外宣導環保議題,給自己立下宏願,讓自己能力發揮到最大。」世界災難不斷,上人:「來不及、來不及」的聲聲呼喚,人人都能發揮螞蟻雄兵 的精神,她期許能付出微薄之力,傳承淨化人心與環境的使命。

圖左 : 穿著灰色的志工服,傅郁雯專注於環境教育新知的課程,期許能付出微薄之力,傳承淨化人心與環境的使命。[攝影者:陳明清]
圖右 : 傅郁雯分享課程中的感動,增添茹素護生的願力。[攝影者:陳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