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愛 願為慈濟相

2017/03/12| ◎王惠芳/臺北報導
列印
春三月,乍寒乍暖。3月12日是2017年度,第三聯區和氣慈誠委員培訓課的第一堂課,關渡園區佛堂裡,慈濟志工紀靜暘叮嚀參與培訓的學員要懂得把握因緣,她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一次證嚴上人突然問她:「聽 法,妳都用什麼聽?」

紀靜暘回答說:「我用兩隻耳朵聽。」

結果上人講:「兩隻耳朵,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

紀靜暘後來體會到:「上人為什麼要每天說法,因為他知道弟子們不是一聽就瞭解,要不斷的滋潤、薰陶,才能法入心,所以我們要用心聽。」

◎ 善巧譬喻記十戒

決心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就是勇於承擔的開始。上人在影片明白的指出:「我們發願承擔,是為誰承擔?是為自己承擔,因為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所以要好好把握」。既然發願要入慈濟門,就要守戒律,「慈濟十戒」是必上課程。

「戒」是防非止惡的盾牌,慈濟人銘刻於心中的「慈濟十戒」,要讓培訓學員記住且順序正確,士林二的志工鄭美月就運用數字的「形」、「音」,幫助大家記憶,不但可以在短短五分鐘朗朗上口,還能做到倒背如流,因為唯有熟記「十戒」,才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犯戒。

「培訓為什麼要學摺棉被呢?」

「早上從暖呼呼的被窩抽身出來,晚上就又要鑽進去了,摺棉被多麻煩啊!」上人的這一段話,讓台下培訓學員都心有戚戚焉,忍不住笑出來。

上人在「受持律儀之要」的影片中闡釋:「我們要求生活品質好,是否也同時要求品格高呢?品格高就是整齊、清潔;不整潔就是有品質,但沒品格。」「吃飯拿碗那麼簡單,為什麼也要學呢?因為我們要自求多福,也要自求富、自求多貴,即使端碗拿筷也要有珍貴的氣度,這就叫做『龍鳳來朝』。」

上人說:「我們學的這些就叫律儀,能夠讓人一看到就從內心起尊敬,這就是菩薩相現前。」道理懂了,接著透過大堂課的講解示範,並且將「行、住、坐、卧」演練一遍,這就是「實踐在行」。

正當所有學員凝神練習中,突然「叩」的一聲,原來是志工阮東恩的碗在練習過程中,不小心掉落地面。外形粗獷的他,兒子在八仙塵爆時受傷,因慈濟人溫暖的膚慰,感動而發願參與培訓。阮東恩很不好意思的說:「原本懷著輕鬆自在的心來上課,現在開始覺得……要雕塑慈濟相真是不簡單。」

◎ 感恩心面對挑戰

課程進行告一段落,就是小組知心相契,彼此分享的時間。淡水夫妻檔志工張福來與龔寶貴,因「身苦」而接觸到慈濟大家庭。龔寶貴罹患鼻咽癌,一隻耳朵的聽力喪失。張福來則在十八年前,因一場車禍造成行走不便,成為慈濟關懷對象。受到慈濟志工的照顧,「身苦心不苦」的張福來與龔寶貴,在三年前,參加接送新芽課輔班的孩子,看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所以決定參加慈濟培訓,期許自己成為手心向下的人。

因為有愛,生性樂觀的寶貴,即使本身有病苦,又要照料家中九十一歲的婆婆,與行走不甚方便的張福來,以及三個小孩,還要上班工作,卻能以「這是我該盡的責任。」一句靦腆淺笑的樂觀心,面對生活中不輕鬆的擔子。

去年甫退休的志工張聰明,來自士林區,因參觀信義計劃區的書展和慈濟結緣後,覺得證嚴上人的「人心淨化」,與他所學習的「禪修」觀念很相似,因此自動前往天母共修處認識慈濟,經過見習一年後,更加瞭解慈濟是一個「很有正面能量的團體」,所以決定參加培訓。

學習心得是什麼呢?學員幾乎是有志一同地說:「一定要好好的學習,維護這個團體的形象。」半天的培訓課程轉瞬即過,八十一位學員個個收穫滿滿。

圖左 :2017年3月12日第三聯區和氣培訓課在關渡園區首次上課,參加培訓的學員女眾五十一位、男眾三十位。[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學員在問心海報上簽名,表示將堅定走入慈濟大家庭。[攝影者:魏國林]

圖左 :慈濟志工鄭美月運用數字的「形」、「音」幫助大家記憶慈濟十戒,才能防非止惡,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犯戒。[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全體學員認真聆聽講師鄭美月介紹食的儀軌。動作整齊一致,端碗拿筷要有珍貴的氣度,這就叫做「龍鳳來朝」。[攝影者:吳嘉博]

圖左 :學員演練「禮佛三拜」及「三問訊」等學佛行儀,資深志工示範並幫助調整。[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學員現場操作與學習摺棉被,隊輔從旁指導。[攝影者:魏國林]

圖左 :志工阮東恩(中)的兒子在八仙塵爆時受傷,因慈濟人溫暖的膚慰,感動而發願參與培訓。課程讓他覺得要雕塑慈濟相,真是不簡單。[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志工張聰明在知心相契時分享--經過見習一年後,更加瞭解慈濟是一個「很有正面能量的團體」,參加培訓是正確的選擇。[攝影者:吳嘉博]
圖左 :來自淡水的夫妻檔志工張福來、龔寶貴(中),受到慈濟志工的照顧,夫妻發願培訓,要成為手心向下的人。[攝影者:魏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