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軟實力 拓生命價值

2017/08/21| ◎謝逸韋,何擎志,蔡惠如/臺北報導
列印
如何將人文關懷帶給他人?人文關懷體現在不同專業領域的面貌為何?會如何影響個人生活、整體大環境?落實在人與人之間,生命與生命間會產生什麼樣連結與溫度?「2017靜思書軒青年心靈講座」於8月12日,假慈濟 人文志業中心舉行,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菁英人士,透過分享、對談,與一百一十六位青年朋友一同看見人文軟實力。

◎ 網路與社群無國界

網路媒體工作者李怡志講師,講解社群和網路連結的概念及運作方式,並說明節點和連結的不同。李怡志說社交活動和社群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上是不一樣的。「在網路世界裡,任何的人事物都可以是節點,但更重要的是節點間的連結。把三個點成一個連結。」

大部分人常常都處於不同網路中,譬如:家庭與職業工作的網路。網路中的節點間連結,有強有弱。「節點間連結的密度,決定信息與網路中傳遞的速度。」科學家研究顯示,一般人同一段期間最多能和一百五十人互動,所以社群形成有助進一步提高網路信息傳遞的速度。

網路的重要性在於連結所形成的訊息傳播速度,一般來說,同一個網路內的人都會有態度一致性,對事情的判斷都會以多數人為主,因此資訊的傳播能力與態度的整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網路是資訊接流、穩定態度及堅定立場的結構,網路也是資訊傳播及態度的連結。

在社群中有三種重要的角色,High Degree高連結性者,對社群的潛在影響力大,直接聯繫多;Bridge 八卦轉運站,讓不同的社群資訊可以連聚,跨社群中介,是社群間橋樑的角色,可以協助社群間信息的交換;Central 資訊中心,可以同時連結到不同社群核心,是高中心性的角色,也是網路中心,與所有人的平均距離最短。

社群大致上有人際社群和興趣社群,而興趣社群中,還另以熱情和事件來區分,人與人都會因為興趣而結合,所以在社群中,每個人都有粉絲。在網路的時代,應該從人脈的思維進化到網路思維,來思考要扮演的角色。該思考的是--個人需要什麼樣的連結?如何創造連結?

同時也該思考自己處在什麼社群當中,進而考量如何去做五件事:同時維繫強連結與弱連結、連結高中心性的點、連結不同社群、讓別人連結你、創造大量的連結,最後讓人與人之間能夠彼此連結。

來自臺南的黃榆芳,目前就讀中文系,許多親友得知她就讀的科系後,不斷提醒或鼓勵她另外研修比較實際的課程,她說:「我沒有想要跨系,不知道修實際的課要做什麼,也不清楚有哪些課是自己需要去修的。不過,學校開了許多資訊方面的課程,自己一直不敢去選修。今日聽到『跨界學習』,以及『沒有可不可以,只有願不願意』,因此今年的選修課,會選修電腦相關的課程。」

◎ 科技與人文相輔相成

跨學界、業界、政界的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說明大數據於各領域的運用與重要性。張善政表示,「科技生活化已經到來,要有創新應用的勇氣與眼界。」個人的手機與不同基地臺轉換、註冊後,電信公司都能從大數據中獲知個人每日行蹤;此外大數據資料可以做為正面的利用,譬如:醫療方面烏腳病的研究應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追蹤等,發揮即時的預警、輔導效益。

張善政叮嚀青年人學習後要去應用、校正,以驗證並調整獲得的知識。他也鼓勵大家參與志工服務,以豐富個人生命內涵。學習任何事物都要隨時Open Mind,多去接納,接納後多去摸索,摸索後就能看見科技如何與人文結合。

通泰媒體PhiMedia總經理賴麒宇表示,科技的運用是無所不在的,現今的傳播也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無論是幫偏鄉孩童建立數位學習,或是為某項產品的推廣,以及近期幫大愛電視臺設置的「大愛行」行動新媒體,在在皆是希望讓科技能貼近生活並應用,以彰顯人文關懷。

賴麒宇分享科技顯現人文關懷的三心法,心法一是「看見」,猶如《心經》中首字「觀」。看見能讓環境改變,順應社會潮流做出調整,譬如美國設立手機人行道、德國地上紅綠燈的設計。透過看見,眼界可以轉動世界。

心法二是「謙卑」。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決定在謙卑,蹲得夠低就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賴麒宇認為謙卑的人凡事會從檢討自己開始,而謙卑的極致表現是《論語》中提及的「恕」。譬如2014年7月17日的馬航空難中,荷蘭國家對荷蘭公民大體的尊重,以及荷蘭媒體對俄羅斯人民,對罹難者表達哀弔的善意報導等。

心法三是「利他」。賴麒宇舉某廣播節目曾播出某國小校長,在兒童節當天,將校園上、下課時間調換,讓學生開心過節日為例,說明利他的同理心很重要;另外還有英國的二位青年人利用APP,讓餐廳將剩餘飯菜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以及非洲盧安達利用APP加上無人飛機,救援偏遠地區生命危急產婦與嬰孩,都說明從利他的出發點,以及網路連結是很重要的。

賴麒宇特別向在場青年人殷切叮嚀:「你有一天可以回到原來的空間,但是永遠回不到原來的時間,所以要把握、珍惜時間。現在網路發達,學習可以透過網路自學,只有你願不願意,沒有你可不可以。要蓄積自己的能量,一定要跨界學習,當機會來臨就能把握住。」

來自羅東的學員黃文豪說,很多科技的發明是要支持或補足人力的不足,運用科技同時,可以解決人類許多問題,然而科技也會讓人類變得更冷漠。課程欲傳達科技與人之間,其實是可以有溫度的;此外便利性如同一個框架,會讓我們失去覺察事情的能力,所以平時要培養思考的習慣與能力,進而去發覺生活中的細微。

◎ 愛是人間最好的藥

醫療領域與人文關懷,由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心臟權威張恆嘉副院長,以及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許博智三位醫師對談。

趙有誠說一個人志向如果是愛人、助人,要多練習感恩心,就能成為有愛心的人。「我一定要現在就跟年輕人說,只要立下助人志向,不論你將來在那個行業或位置,一定都能幫助別人。」

張恆嘉坦言當初考上醫學院,每當有人稱讚他以後可以救人一命,是個高尚行業,他總不好意思的低下頭。因為那時的他,是因為想賺大錢才從醫;直到看到慈濟志工們無私付出所感動,也加入慈濟醫院工作,他才不再有愧自己能救人一命的美譽。

「愛,才能救人一命。」張恆嘉舉例。一位被好不容易救活的換心年輕人,兩年後竟因發生排斥而命喪九泉,原因是女友決定和他分手,所以他不再吃抗排斥藥物。此事讓張恆嘉深感難過與挫折,自此改正錯誤觀念,學習以愛救人。他說:「只要錯的改正,就是對了,就是一百分。就像是我的名字--恆佳(嘉)。」

許博智醫師則以治療一個顏面損傷的病人為例,分享愛的循環不用高深理論,你我都能做到。患者家庭經濟不濟,又與妻子離異,在慈濟志工愛的陪伴,病人顏面復元良好、家庭也有了溫暖,現在全家都加入當慈濟志工、也捐款回饋。

學員陳世統在聽講過程中,很用心地記筆記。他從趙有誠院長的分享中,最有感觸的部分是:「當我們力氣愈大的時候,愈要去幫助其他人。」人在世上比的不是地位、財富,比的是幫助社會的心,因為那分力量會回到自己身上,會讓自己愈來愈有自信。

◎新思惟 心服務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蘇國垚助理教授,曾是臺灣五星級飯店最年輕的總經理,如今卸下耀眼身分投入教育界,教導有心從事服務業的莘莘學子,與其對談從事旅館服務業三十一年,如今是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的沈方正。二位講者豐富的服務業經歷,令與會者回味不已。

蘇國垚以小故事分享如何將人文融入生活、工作中,他自言從小個性調皮,不喜歡讀書。「上課想下課的事,下課想放學的事,放學想玩的事情,玩後就想睡覺,睡覺後想吃飯,從來沒想過念書。」後來從事飯店服務業,當了總經理,開始重拾書本,閱讀各類書籍,發覺生命原來可以活得很精采。他舉國內外陳郁秀、許常惠二位音樂家,及日本料理名廚村田吉弘,以及自己在美國的學習故事,勉勵學員先懂自己,再延伸出去。

文化有宗教、文學、美學、藝術、技藝及生活,蘇國垚說技藝就是一種產業,若能將產業做到精深、廣博,會形成好的產業文化,譬如許博智醫師將顏面骨折患者治療好,飯店服務業人員代表臺灣接待從國外來臺的客人時,就會事先深入了解各式美食餐廳用心料理食物等。

年輕人如何吸取精深的文化?如何將人文融入生活、工作中?蘇國垚提出好奇心、閱讀、理解、賦予意義、分享、參與及樂在其中。他強調好奇心能產生智慧,充實個人的生活,會使個人的技藝與眾不同;其次一定要大量閱讀,閱讀後去理解事情,對事情賦予意義後,分享自己的喜悅,這樣做任何事就會覺得很有興趣;此外是要參與,無論文化活動、在地活動,或者是工作場所活動等。參與後才會想得多,然後會產生樂趣。

沈方正執行長則提出個人的日常觀察,提供青年人做深入思考。一是思考生活方便的原因,並珍惜、感恩得來不易的便利與資源。「生活的方便其實是很危險的。習慣太方便,被制約後就會陷入抱怨,對任何事物都不會滿意。」

二是思考科技進步帶給個人的影響與改變。現代人習慣隨時觀看手機的訊息,即使出門度假,全家人也是低頭在滑手機。每一個人被科技所控制,因此要戒慎恐懼,學著區別人與科技,譬如晚上關掉手機,或一段時間固定不帶手機等。

三是思考生命價值。沈方正從初中開始,就在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何在,直到從事飯店服務業,從幫忙旅客中,才感覺找到自己及存在的價值。沈方正也經常請員工思考:「從事服務業是做人的事,還是做事的人?」做事的人會對工作產生負面感受,做人的事則會看見旅客的需求,及其他值得欣賞的人事物。

最後是要保持熱情去探索、學習、體驗生活、生命、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增加生命的厚度及深度。只要以熱情投入,產生的力量會無比巨大。此外,當自己能夠認知,並感恩與團隊多人一起共事,那麼,個人的力量也會相對增加成團隊多人的力量,工作時就會感到快樂,內在更能常保熱情。

就讀工科高職的鄭心柔說,她有許多朋友就讀餐飲科及觀光科,聽朋友說讀餐飲或觀光科,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時都會很累。但她聽了從事餐飲觀光服務業的沈方正執行長及蘇國垚老師的分享,聽他們不說累,反而轉念思索如何在所在行業保有熱情,保有好奇心,快樂地從事工作。鄭心柔說:「我覺得從事任何行業的工作都要保有這樣的心態,認真努力並持續學習,對每件事都要有熱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快樂工作。」

學員吳宗霖就讀理工科,過去會待在研究室進行個人有興趣的科技領域研究,曾有相同研究領域的朋友問他,何不思考將所研究的科技主題運用到社會上,實質上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吳宗霖說:「這個事情,我一直放在腦海中。藉由今天課程了解到,科技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當人們有需要時,可以利用科技去發明,提供協助。無論是就讀人文或理工,這樣的橋梁與理解是需要的,因此,特別感謝主辦單位用心安排課程。」

從老爺酒店集團沈方正執行長的分享,吳宗霖特別記得:「要能『看見』他人的能力,『看見』一個人是被需要的。要做到這樣,需要培養廣泛的閱讀以及擁有廣大的視野。」

◎ 善與愛創造新世界

另一位對談者是服務於臺北晶華酒店禮賓司的櫃檯副理馮盈慈,她從小有著喜歡助人的人格特質,從服務業工作中找到生命力。她會在工作中提供國外旅客,了解臺灣文化的資訊,舉凡夜市、小吃、廟宇等,也會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用心並熱忱的給予旅客最佳的服務。看見旅客再回住,或是幫旅客解決問題等,讓馮盈慈感受到生命意義,也體會到自己在他人生命是有價值的。

來自高雄的學員莊慈瑛表示,自己從事美容相關行業,對於「新思惟.『心』服務」的課程內容特別有感觸。她在向顧客介紹美容課程或是產品時,有時會找不到方向,透過課程學習到如何與顧客交談,要了解顧客需求,而不僅是介紹產品給顧客。此外,還學習到如何製作月餅,第一次動手做月餅,覺得很有趣,回家後可以做給家人吃。

來自蘆洲的曹容榕,見到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DM上,邀請了各行專業領域的講師,除了主動報名外,還邀約line群組上其他的朋友,約有五、六位從不同地區前來參加。她說:「此次活動邀約報名對象是青年人,相信講師帶給青年人的觀念是不同的。我的朋友來自不同行業及地區,大家的背景或觀念不同,但都特地過來聆聽學習。印象深刻的是沈方正執行長以服務業的部分做深入探討,臺灣(民眾)視服務業的服務為理所當然,在互相尊重的立場而言,(服務者與被服務者)應該有一個對等的關係,(服務者)才能有其相對的價值,受到服務的人也會有受到感動的感覺。」

曹容榕繼續說道:「此外,馮盈慈副理將服務的心態帶入工作中,不會『將服務業視為只是一份工作』,也不會想要受到回饋或回報,驗證了證嚴上人說的:『付出無所求』。只要是對的事情,工作的當下就要去做,而且會有所感受並充滿喜悅。」

一整天豐富充滿驚喜的學習之旅,學員間的互動增多,從講師李怡志開場分享社群網路內容,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及賴麒宇總經理對談如何透過科技進行人文關懷,再到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張恆嘉副院長、許博智醫師分享感人的醫療案例,以及沈方正執行長、蘇國垚教授、馮盈慈副理的對談,場場精彩。

每位主講者在各行業中皆深富成就與體會,百忙之中卻願意特地撥冗前來向青年人分享、灑播愛的種子,未來青年人心中要將這顆愛的種子,發芽並長成茁壯大樹再擴展出去,讓愛的力量如同漣漪般不斷擴散。

圖左 :靜思書軒青年心靈講座活動是首次舉辦,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菁英人士,透過分享、對談,與一百一十六位青年朋友一同看見人文軟實力。[攝影者:林惠雅]
圖右 :網路媒體工作者李怡志講師,「在網路世界裡,任何的人事物都可以是節點,但更重要的,其實是節點之間的連結。三個點成一個連結。」[攝影者:許俊吉]

圖左 :跨學界、業界、政界的前行政院長張善政,鼓勵大家參與志工服務,以豐富個人生命內涵。通泰媒體PhiMedia總經理賴麒宇分享,「你有一天可以回到原來的空間,但是永遠回不到原來的時間,所以要把握、珍惜時間。」[攝影者:蕭嘉明]
圖右 :來自高雄的學員莊慈瑛表示,自己從事美容相關行業,對於「新思惟.『心』服務」的課程內容特別有感觸。[攝影者:林惠雅]

圖左 :學員吳宗霖就讀理工科,從老爺酒店集團沈方正執行長的分享,他特別記得:「要能『看見』他人的能力,『看見』一個人是被需要的。要做到這樣,需要培養廣泛的閱讀以及擁有廣大的視野。」[攝影者:林惠雅]
圖右 :來自蘆洲的曹容榕說:「馮盈慈副理將服務的心態帶入工作中,不會『將服務業視為只是一份工作』,也不會想要受到回饋或回報,驗證了證嚴上人說的:『付出無所求』,只要是對的事情,工作的當下就要去做,而且會有所感受並充滿喜悅。」[攝影者:林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