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半世紀的慈濟緣

2017/12/12| ◎楊淑芳/臺北報導
列印
陳秀鳳今年九十歲長期居住花蓮,九十九歲的老伴去年過世,次子郭榮基接她到台北松山的家來照料。

1967年,因大兒子升學考試秀鳳來到花蓮普明寺(地藏菩薩廟)祈求拜拜,她遇到派出所所長太太邀約募款,給住在 普明寺旁一間小木屋的證嚴師父做善事,從此開啟與慈濟不解之緣。

早期投入慈善,秀鳳參與精舍每月二十四日發放、訪視個案記錄、負責財務等工作,她的委員編號為16,回憶五十年前曾看到證嚴上人在小木屋點了一炷香,她好奇問師父有何用意? 師父回答說:「香很清香安定我的心,讓我可以靜心。」 她又問:「師父怎麼有辦法寫字寫得那麼漂亮?」師父答:「佛寺中的師父都是五點起床抄經,我提早四點就起來練字抄經了。」這段對話對秀鳳日後慈濟路的影響很深刻,雖只受日本教育小學畢業,後來靠著買字典自修來認識中文字,她認真紀錄了當時如何做訪視為慈濟留下寶貴歷史。

◎ 見證慈悲 點滴慈濟路

十月八日及九日,秀鳳等人前往二、三十年前曾關懷且記憶深刻的三家感恩戶拜訪。 首先來到陳春霞小姐家,她熱情招呼秀鳯,客廳整齊擺設簡單居家樸實,多年來未見面而兩人如親人般相互間噓寒問暖,春霞說:「一聽到同事告知秀鳳師姑在找我,我有點緊張以為師姑怎麼了,看到她還是很健康,真好!」

春霞回憶家道中落的過往,三十多年前秀鳳就來關懷他們,如今父母親已不在了,她看到秀鳳仍保存那麼完整的記錄及照片,春霞感動哭了,秀鳳提到當年慈濟人如何接力帶領春霞到臺北就學,幫忙安排住宿、繳交學費、為她生活張羅,秀鳳擔心她在台北市迷路特別買一本《公車手冊》送她,至今春霞仍保存著這本手冊,她說:「這本《公車手冊》我大學四年中常常用到,有了它我可以穿梭在原本陌生的台北市各角落,我一直都收藏著它因為這不只是一本手冊,它附加了許多我大學的寶貴回憶,無論我搬了幾次家,我都記得師姑們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支持。」

春霞感概說著:「事後我瞭解有些當年幫助我的師姑師伯生活不很富裕,他們還是凑銭幫助我讓我謹記在心。 如今我從事社工服務一直提醒自己要以同理心去對待別人。」她又提到從慈濟人身上看到不期待回報,處處想到為別人而付出。

春霞大學畢業後毫不猶豫地返鄉服務,有三年在慈濟志業體學習佈施助人,她現在花蓮門諾醫院當社工,服務身心障礙者,不忘當年慈濟對她與家人的付出,春霞說她有能力時總是記得伸手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 體會敬天愛地 相信因果

簡慶東1999年在工地作業時不幸遭到高壓電殛,身體大部燒燙傷因而四肢切除三肢,往事對簡先生而言真是不堪回首,他提到就是沒有敬天愛地,不相信有山神才會有此橫禍。

簡先生談起這些年來生活狀況,他説:「我受傷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笑容也不想說話,一路走來心情有時會鬱卒,尤其從手術房出來時發現已經少了兩手一腳,後來身體又遭感染真的不想活了,還要學習吃飯又要復健,過程真是生不如死,想到父母親留給我的好手好腳,自己卻沒有好好保護,真的難過極了!」

當年秀鳳前來關心簡慶東,為使接力照料的人可瞭解狀況,她特將他受傷的部位及病情以畫圖加上文字解說,今天回顧這張圖畫雖令他心中不舒服但能體會秀鳳的用心。

簡先生回憶當年受傷嚴重很多醫院都不肯收容醫治,他猶記得收治的醫師打量著他說著:「救救看吧!」他笑稱:「如今仍存活可能與當兵時曾帶隊去捐血而與這家醫院結下好因緣吧。」

受傷後除了慈濟人持續關懷他外,生活上的照料全賴菲籍妻子吉絲卡,她因一份悲心嫁給他並生了一個健康的兒子。 簡先生今天要十四歲兒子不要出門以等候秀鳳到來,多年來簡先生勇敢面對殘缺肢體,學會「口足作畫」畫出自己不一樣的人生了。

◎ 學習知足常樂 體會施比受更有福

九日一早,秀鳳來到太魯閣,原住民林金福先生已坐著輪椅在門外等候多時了,他笑容燦爛地迎接著秀鳳,女兒靜琴及孫子在旁陪伴著,屋內擺放著很多別有意趣的石頭雕刻,可以看出他很滿意現在的生活。

問起生活好嗎?他說:「當年工作摔下來造成脊椎損傷雙腳不能行走,慈濟前來救助還幫忙蓋房子,現在我用大石頭加工做成不同造型的雕刻品來販售,每售出一件不忘將所得的一部份放在布袋裡,慈濟的顔惠美師姊等人,隔一二個月就會來看我,我就將布袋交給他們去助人。」

希望人不要為生活而苦惱,林金福說遇到與他有類似過往處境的人時,他會毫無保留地教授雕刻這門謀生技能,此外得知社區內有人缺米缺糧他會隨時送去,他真誠地說著:「我用慈濟太多了,現在我有能力也可以幫助他人。」

女兒靜琴從小乖巧,瞭解家境困難,讀書時期從不缺課,後來她考上台北東吳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家鄉照料父親,並在花蓮家扶中心社工組為社會弱勢者服務已十二年。

靜琴說:「爸爸已改變生活規律,他戒煙戒酒多年了,雕刻石頭使他身體變得強壯,他知道自己已經站起來了所以存錢助人,當年你們灑下種子後來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幫助別人。」

秀鳳夫妻原長住在花蓮,小女兒郭美琍陪伴著他們數十年,美琍在花蓮生命缐從事關懷工作至今二十多年,從小就常聽到媽媽分享關懷的個案,她說:「在耳濡目染下,我從媽媽身上學習到『施比受更有福』。」

秀鳳回憶五十一年前募款時收到五元、十元不等,當時人民多數貧窮,待救的甘苦人卻愈救愈多,自己越做越感覺沒有信心,她曾向證嚴上人報怨不想做了,上人專誠到她家來安慰並向她說:「積沙成塔,大家要同心協力來合作幫忙甘苦人!」一晃就過了半世紀,秀鳳說,當年的這句話彷彿仍在耳邊。

走過半世紀,付出與感恩一代一代的傳下去,看見人間的真善美。

圖左 :簡慶東(右)勇敢面對殘缺肢體,他學會「口足畫」畫出自己不一樣的人生。[攝影者:蔡宜蘭]
圖右 :秀鳳當年以繪圖方式表達簡慶東受傷狀況。[攝影者:林有政]

圖左 :每賣出一件石頭雕刻,林金福捐出部分所得交給慈濟人行善。[攝影者:蔡宜蘭]
圖右 :郭美琍從小就常聽到媽媽分享關懷的個案,她說:「在耳濡目染下,我從媽媽身上學習到『施比受更有福』。」[攝影者:蔡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