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將!是怎樣?

2018/03/16| ◎張資芳/臺北報導
列印
2016美濃地震,芮氏規模6級以上,造成百餘人死傷,傷痛逐漸過去;二年後的同一天,2月6日花蓮發生了的地震,同樣許多大樓倒榻、大地毀傷、家破人亡,不同的時間、地點與受災的人,但同樣的受災、傷亡、搜救, 無法預測的災難循環,引起臺灣人民關注,國際的愛心湧入。

除了愛與熱血,投入金錢、物資關懷,對於無常示現,若非是身陷其境,如何預防不再手足無措?如何在下一次災難時拯救更多的生命?人人對災難的準備充足了嗎?除了等候救援外,我們還能做什麼?

◎災難 從不敲門

每當災難來臨,藍天白雲湧現在災區,往往就會有這樣的輿論:慈濟人好「多」,慈濟人總是那麼「快」!慈濟人為何可以那麼「快」?慈濟如何搶在「第一」?為了讓大眾更了解慈濟所做所為,大愛網路電臺「用心深呼吸」主持人謝佳勳,特地邀請慈濟基金會同仁柳宗言、潘培菁到節目中說分明。

慈濟人都是無給職的志工,都是志願發心而來,聽聞災難發生,快速瞭解災情,放下手邊工作、放下自我,立即往需要的地方投入。「我們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我們投入在最需要的區域協助受難鄉親;很多人放下了自己受災的家先到了災區支援……」社會大眾不理解,很難想像這些人從那裡來?物資如何快速調度到災區?謝佳勳敘述著慈濟志工動員的現象。

災難的發生都是來得又急又快,從來沒有預備時間,不得而知的是,什麼災難需要什麼樣的物資?此時無聲佇立於各區的靜思堂,日常先準備好急難所需的基本物資:福慧床、毛毯、香積飯等等,以備不時之需。

「緊急救災階段,再多錢沒有人也不一定能發揮功能,金錢不是急難最重要的條件!」慈濟基金會同仁柳宗言進一步說明,金錢、物資可以預先儲存準備,但大災難時沒有「人」徒有金錢與物資也無法成就。當地志工自動自發,大量人力的接替,各區物資集結、熱食、陪伴膚慰、助念等等,才能促成一切。志工無私的投入,有慈悲的本懷,效率是從一次次經驗中累積學習而精進,人道救援的本質是慈濟人慈悲與智慧的具體展現。

◎慈悲科技 安心的力量

志工有使命、熱血有大愛,我們跑得再快也無法真接衝進現場一起救災,志工在災區扮演「第二線的前鋒、第一線的後盾」這是柳宗言親身參與多次災難現場的真實感受。慈濟志工也是一般民眾所組成,重點在後勤的支援與協助,如何將後勤的陪伴與服務做的更好,讓救災者、被救者都無後顧之憂,慈悲科技因應而生。慈悲科技因應人道救援而生;人道救援,食、衣、住、行、綠能在慈濟發展已經十餘年,結合實業家力量與全球救災經驗,如何受益於災民,更保護救災人員是不停努力的方向。

柳宗言接著說明:福慧床讓災民與第一線的救災人員,有一個較舒適的休息區域,不用睡在冰冷的地上,下雨的溼滑也不會弄溼被褥。行動餐車在臺南與花蓮二次地震中提供熱食並承擔深夜食堂的安全烹調工具。行動淨水船於泰國水災後開發出來,水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要素,淨水船的產生可以供應乾淨的飲水。921後開發的簡易屋、八八水災後研發的太陽能路燈等等,都是慈悲科技,也是嚴峻環境下提供災民有水有食物,還有安身之處的重要發明。

0206餘震不斷的後山花蓮,受災者在寒風中無家可歸,衣衫不整的逃離家園,政府緊急成立了收容所,慈濟志工動員,就近的靜思精舍立即調度近千張福慧床、毛毯及衣物;傾刻精舍大寮爐火未再停過,靜思精舍師父承擔起提供熱食的角色,三小時內受災的鄉親食衣住已無缺乏。聽著柳宗言及潘培菁的說明,謝佳勳深有所感:「安身於艱困環境的同時,以熱食暖胃,毛毯暖身,其實都在暖心。」藍天白雲在災難的第一時間出現是一分最可靠,最安心的力量。

◎救將使命 慈悲後盾

災區現場有許多的NGO團體設立,也有民眾開著小貨卡來盡一分心力,這都是給第一線人員最好的後勤補給。慈濟志工年紀較長救災面面俱到都很有經驗;很特別的花蓮地震也投入了另一批生力軍,第一屆救將營隊所訓練出來NGO的年輕人,充滿熱血的年輕力量參與這次救災,實地學習。

潘培菁帶著年輕人從場勘、LED充電、資源補給、垃圾分類、打掃環境廁所……細心的觀察與協助現場所需「志工無法真的救災,後勤要有非常敏銳的觀察,需要什麼給什麼。」這群年輕人從營隊到真實境,實際結合所學,真實的上場應用。

那麼多志工在災區到底可以做什麼?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潘培菁為年輕人舉個實例:臨時廁所有限,那麼多人使用容易髒,是否需要打掃?救災等於掃廁所嗎?每隔二小時志工就去打掃一次,這不也是救災的一部分!這就是慈悲。再克難都要給受災民眾一個舒適的環境,這是慈悲的力量。
謝佳勳感於傳承經驗與愛:「愛與經驗都需要傳承,才能付出真正的力量;貫徹的一分分力量,才能真正在需要時發揮良能。」

震災後,臨時安置所有許多的孩子,有的嬉鬧、有的沈默呆坐;潘培菁悉心觀察著每一位小朋友:「說不出來的恐懼,會反應在行為上:睡不著、暴燥,父母憂慮著災後的善後,志工此時也是父母最佳的喘息志工。」慈濟教育志業師生也發揮作用,陪伴小朋友,讀書、畫畫,舒緩小朋友的情緒。

藉由實地教學,潘培菁告訴年輕人:「救災不能變成他人的負擔,全球志工的經驗就是最好的資糧;匯聚成模擬的現場--安管、物資補給、記錄、綠能組合屋、熱食行動餐車等等,親臨災難現場來學習。」救將營就是透過體驗進而行動的訓練,培育年輕救將的主要目的。以慈悲為核,訓練人人都可以隨時補位,心手相連成為救難人員最堅實的後盾。

◎鋪好通往慈悲的路

網路許多評論,用金額來衡量慈濟資源投入多寡,諸多與事實不合,柳宗言欣慰,現場充滿了和諧,不同NGO間的互助合作,其實在災區很溫暖。謝佳勳呼應:「災難不該是只看見數字,而是人與人之間愛的加值;不要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對立,而是讓臺灣因為災難而更加團結。」

證嚴上人慈示「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在災難中,救難人員具備救災的專業,實際在災區搶救生命,志工在外圍設置服務站24小時陪伴:不間斷的提供熱食、汽化爐與毛毯取暖,讓前線專心救災,我們在後面一路支持陪伴,直到搜救結束。

慈濟人走在最前,關懷到最後,用愛與慈悲走向一條無止盡的菩薩大道,虔誠淨化人心,用心守護大地。

圖左 :團隊共識會前,柳宗言一再檢視表單設計的完美度。[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開營前的共識會中,柳宗炎說明各功能組填寫表單的程序。[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救將學員陸續報到,工作團隊親切招呼,同時發給識別證。[攝影者:許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