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慈悲的心眼

2018/04/21| ◎謝逸韋/臺北報導
列印
這一張照片是2017年入圍卓越新聞攝影獎的「敘利亞難民系列」作品之一,攝影者是《慈濟月刊》攝影師蕭耀華。

一望無際的平整沙漠,中間有條人為的壕溝。蕭耀華回想他是站在高起的溝堤上,往下拍的大全景。黑白 影像畫面下方三分之一處,擠滿穿戴著或白或黑的阿拉伯裝扮的人,正穿梭兩邊成一橫條狀;近處有兩個小孩牽手正由一邊跑向另一邊。中午艷陽時分,沒有太多影子干擾,構圖非常簡潔。

今天(2018年4月21日) 在大愛臺三樓第二攝影棚內,舉辦的【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同步錄影節目。參加講座人數約三、四十人左右,講座以書房形式佈置得很溫馨。

講師蕭耀華以「攝影的故事行旅」為題,介紹在去年出版的第四本作品集《他們的故事》。他是2011年的新聞卓越獎得主,也是其他重要攝影獎的常客,如吳舜文新聞獎、金鼎獎等。

穿著牛仔褲、上身套著兩件有領襯衫,親切且隨興的身影就上臺了。主持人吳志怡是【大愛探索周報】年輕的製作人,她讚歎的說:「我發現作品集不但照片美,文字敘述更精采。文筆太好了,可見你一定是很喜歡閱讀的人。經常閱讀各類書籍吧?」蕭耀華遲疑一下說:「這…讓我不知如何回應,應該是吧!」

◎體悟逃難的滋味

接下來一個鐘頭,蕭耀華對照著銀幕秀出的大照片,娓娓道來它們背後的故事。

「像前述那張大景照片,壕溝是敘利亞及約旦的邊界,以往是人煙罕至,連駐守軍隊也沒有。現在是一邊在沒水、沒電的狀況下,聚集了一萬兩千多名的敘利亞難民;一邊在約旦境內有國際NG0正在提供物資、水及食物。」

2016年7月,他與約旦慈濟志工陳秋華,一起前往這個難民營。蕭耀華說站在土堤上,想到小時侯,聽祖父談「逃日本人」,後來「逃共產黨」至澳門的剎那生死經歷。但直到現在,才體會到那逃難的滋味,在作品集他的文字是這麼寫-「逃難之可怕,在於沒有一樣事物可掌控在自己手裡,連當下也不屬於自己。」

當主持人提問書名用《他們的故事》的緣由,蕭耀華解釋,其實他拍照時有很大的時間壓力,對被拍者並沒有交談、也沒有交集。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及所處環境,常常觸動他的反省,彷彿就是自己親人的經歷。他自承在一張「家無四壁」的窮民居家景象中,他想起曾因窮困,站在澳門海邊想跳海的父親。

◎看似單純 卻富深度

這次作品集拍攝地點,除臺灣外,還遍及以色列、巴基斯坦、西非獅子山共和國、智利、波利維亞、祕魯、薩爾瓦多、中國貴州、雲南、甘蕭、土耳其、緬甸、尼泊爾、塞爾維亞等國。一口廣東腔的蕭耀華謙卑地說:「有人說我已跑遍全世界,但是沒有,因為世界真的很大!」

他說:當年從香港來臺上大學,由原來想當老師,到現在成了專業攝影師,十年在《大地地理雜誌》、十年《經典雜誌》、十年《慈濟月刊》。長期浸潤書海,他的文字功力也媲美攝影技術,作品中有多篇文字,更富深層思考。例如:長住西班牙後,所寫的<朝聖之旅>,為南美洲成西班牙語系找尋答案;在汶萊所寫<鞦韆盪漾的純真歲月>中,回想南京的汶萊國王墓,及清真寺前撒網男者的<得失方寸間>;在尼泊爾更寫出形式新詩<度>。

聯合報子公司品牌創新策略長邱正偉表示,他覺得作品呈現了拍攝者的運鏡功力很高,而最大特點是,蕭耀華把自己情感與工作融於一體,以充滿慈悲心來拍攝。在現場說著每一個故事,真誠的態度都讓他很感動。

「你曾兩次到災難現場拍攝,因而染重病,你不覺得辛苦嗎?」

1955年出生,如今身材仍保持挺拔,行動靈活的蕭耀華輕鬆地說:「那沒什麼,我的工作就是使命,可為歷史留下見證。而且它很好玩,我只單純地把映入心中景象,呈現在照片上。」就像一張<天使的笑容>,難童開完刀,卻回眸微笑,讓他反思大人們怎樣看待天使。蕭耀華單純的想把事情做好,卻讓他的視野愈來愈高,閱歷愈來愈廣,也讓他的文思更有深度。

誠如蕭耀華自己所說:「什麼人拍什麼照片!」這本作品集讓人看到照片的震撼力,且深入了解古今中外部分的歷史脈絡。而這個講座更讓人有滿滿感動,沒來現場的,還可上網去觀賞哦!

圖左 :主持人吳志怡讚歎蕭耀華(左):「我發現作品集不但照片美,文字敘述更精采。」[攝影者:汪宇洋]
圖右 :【大愛探索周報】製作人吳志怡問講師:「你曾兩次到災難現場拍攝,因而染重病,你不覺得辛苦嗎?」[攝影者:汪宇洋]

圖左 :講師蕭耀華是2011年的新聞卓越獎得主,也是其他重要攝影獎的常客,如吳舜文新聞獎、金鼎獎等。[攝影者:汪宇洋]
圖右 :在大愛臺三樓第二攝影棚內,正舉辦【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同步錄影節目,參加講座人數有三、四十人左右,講座以書房形式佈置很溫馨。[攝影者:汪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