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教育 茶的生活美學

2018/12/16| ◎柯玲蘭/臺北報導
列印
大稻埕「太和堂藥房」,是由臺北市政府定為文化資產的歷史建築,該址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始建於1910年前,於太平洋戰爭末期被迫拆除,又於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再重建,至今也逾七十年。因緣和合,淨斯 茶書院於2016年3月起,運用此三層樓古街屋的一樓空間,作為推廣社會教育的園地。

◎大稻埕內 習茶品茗

推廣社會教育課程包含有習茶班、墨之道-書道班、刺繡班、創意女紅-祺袍班、及大鼓班等;茶香、書香、人文香飄蕩,此處也是品茗、歇腳的好場所,熙攘遊客中海內外都有,也常見日本遊客按圖索驥而來……

2018年12月9日習茶班舉辦「歲暮茶會」,分為早上、下午共兩場。每一茶席安排一位茶人(侍茶者),每場有六位茶人,為三十位茶客奉茶。

藝名「郁方」的呂家柔,是茶習班的學員,經過初階、進階結業,今天她是六位茶人之一。呂家柔覺得,泡茶如同一則形象廣告中的標題所言:「世界越快,心 則慢」如今手機當道,資訊同步太多、思緒太混亂,而專注泡茶的當下,腦波是非常祥和的,心是可以寧靜下來的,會讓人的思緒清晰。

茶人依自己喜好挑選適當的茶具,再以典雅的茶花裝點其間,布置出雅致的茶席,品茶的客人依茶票入座。鼕、鼕、鼕,手鼓聲領著茶人捧著蠋燈緩步入席,茶會全程襯著音樂治療師許惠華伴奏的「頌缽音樂」,滑動水晶杯、銅缽等的聲波和諧地沁入人心,還有樂器「雨棍」發出雨滴及潺潺流水聲,讓人猶如身置鳥語花香的山水間,靜心來品一盞茶。

當第一聲鼓聲敲下去的時候,茶客林淑華感動地眼淚掉入心坎內,想到有多久沒有安靜地看著自己了!而當缽聲出來時,她把眼睛閉上,細細品味茶香,她說以往是大杯、大口地喝茶,而在這裡慢慢地喝,心情也隨之慢慢、慢慢的沈澱,會觀照到「不是甚麼事情都是快、急就好!」林淑華覺得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場所,可以讓人身心安頓的地方。

習茶課程講師團隊中的高翠霞表示,茶人泡茶中也有佛法教義中的「三輪體空」、「布施」的概念,她說,沒有「我」奉茶的人、沒有受茶的人、沒有這杯茶;茶席是個形式,最重要的是過程中每個心念的拿起和放下,在泡茶中學習慢慢放下自我,同時也可以透過一杯茶傳遞溫暖。

◎茶道蘊心法 開拓新視野

茶人呂家柔早上為現場不認識的茶客奉茶,下午為專程來參加的先生和婆婆奉茶。看到媳婦另一面相的美,婆婆覺得學習茶道是非常好的事,還不斷地讚美她。

另一位茶人張簡柔安,也特別邀約爸爸、媽媽、弟弟、弟媳一起來品茶體驗,弟弟表示,喝茶的儀式,就像儒家闡揚的尊師重道般,看到姊姊端莊、莊重地侍茶,接受奉茶的弟弟,感受到的是被尊重,以及濃濃的手足之情,和待人處事之道。張簡柔安在茶會尾聲的交流時間和大家分享,她說,在茶道領域裡有很多的心法,透過這樣的心法,自己也有所成長。

習茶較久的茶人陳瑞香也分享,每一種茶款都有其獨特的味道,真的很神奇。學習過程中,自己心境也在轉化,讓她慢慢愛上了茶,她總共學了四期。陳瑞香覺得,學習茶道不僅豐富了她的生命,也開拓她的視野,更學習到生活的方式,現在她已離不開這間教室了。

年輕的茶客湯卉安,因為高雄朋友的分享,而參加了習茶課,課程中不只學泡茶、還有美姿美儀或者是待客之道等。她很喜歡老師在授課時分享的小故事;而今天更驚訝發現茶會中的茶客,年輕人也佔了一半,感覺喝茶是一個趨勢。

講師高翠霞說,淨斯茶書院的習茶班,就是希望能夠用更自然、更輕鬆的方式帶入生活的美學,希望年輕人更瞭解臺灣的茶和茶的文化,進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愛上這杯茶。

推廣社會教育的習茶課,進階班結業學員,首次嘗試擔任茶人為茶客服務;歲末年終以茶會友,也等同是結業成果發表會,和茶客、親朋好友分享一盞好茶,在溫馨的交流互動的氛圍中,讓茶香沁入心田,溫暖每一個人的心。

圖左 :茶人陳瑞香(右)覺得,學習茶道不僅豐富了她的生命,也開拓她的視野,更學習到生活的方式,現在她已離不開這間教室了。[攝影者:李建忠]
圖右 :茶人張簡柔安(左),也特別邀約爸爸、媽媽、弟弟、弟媳一起來品茗體驗。[攝影者:李建忠]

圖左 :茶客林淑華分享在這裡學習慢慢地品茶,心情也隨之慢慢、慢慢的沈澱,會觀照到「不是甚麼事情都是快、急就好!」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場所,可以讓人身心安頓的地方。[攝影者:李建忠]
圖右 :年輕的茶客湯卉安,分享驚訝發現茶會中的茶客,年輕人也佔了一半,感覺喝茶是一個趨勢。[攝影者:李建忠]
圖左 :高翠霞表示茶人泡茶中也有佛法教義「三輪體空」、「布施」的概念,茶席是個形式,最重要的是過程中每個心念的拿起和放下,在泡茶中學習慢慢放下自我。[攝影者:李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