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築夢 實踐公益

2019/03/15| ◎黃沈瑛芳/臺北報導
列印
三月二日在新店靜思堂舉辦的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劃,主持人陳晏瑋開場白後,播放去年十組入圍的團隊孵化過程的影片。他說: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是不合群的世代,也因不合群看到社會上許多許需要關心、需要關懷的事 。今年公益實踐計劃來自很多重要的信念,希望提供年輕朋友輔助輔導、發揮的舞臺空間,透過年輕的力量、個己的力量,溫暖的力量,給予社會不同的改變。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馮燕教授說:現在的年輕人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被稱為「不合群」的族群。青年是你們,公益是大家的期盼,實踐則是在今天。的確,評審都想看到創意,希望用創新、創意的方法來解決過去一直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重點在解決社會問題。她特別提醒參賽隊伍:不要強調不合群;團隊執行力是很重要的。她希望在各位團隊的代表身上聽見、看見事實。

預計長達八個星期總共四十個小時的培訓課程,十組入圍的團隊可以和業師一對一的進行討論交流,包含教育、醫療社區營造,以及許多社會議題、社會共造希望……透過業界的力量讓社會有更多的改變。

◎風箏計畫

一一介紹評審團隊及貴賓之後,孵化組二十一組團隊開始簡報。五位評審代表分別為考試委員蔡良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聯合報願景工程策略長何振忠、考試院考試委員樹冠影響力執行長、慈濟大學師資培訓育中心主任何蘊琪。

第一組青藝盟團隊代表余浩瑋,報告「風箏計畫」高關懷青少年生命故事中介教育學校巡演出;服務對象是全臺灣各地學校的青少年,透過表演藝術及戲劇為媒介試圖解決臺灣青少年的問題。

青少年在臺灣是不特別被關注的族群,一般都在青少年已經接近社會安全邊緣,才會啟動關環機制。而青藝盟成立十幾年來,對社會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青少年有甚麼問題,還有高風險青少年,他們無法接受一般正規教育,若其中有人偏離社會機制,將來就有可能是社會的負擔。如何堤供良善的環境,讓這些青少年發揮他們的潛力是重點。

余浩瑋曾經也是中輟生,因為父親的帶領接觸了戲劇而改變,因此他深刻認為表演藝術能帶給青少年影響,就像自己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找到生命的價值。2014年他組織了風箏計畫,透過表演藝術陪伴關懷青少年成長,招收對象都是不被一般國中接納的國中生,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著家庭不健全的相同背景。陪伴這些孩子時告訴他們:「你們和別人沒有不同,透過戲劇我們一起做一件事,走向希望、走向未來。」

2017年,他把這些孩子的生命故事寫成劇本參加比賽,拿到了冠軍。這對孩子們是很大的鼓勵,他們從來沒有拿過第一名。現在也做特殊青少年的藝術陪伴,帶著青少年透過演出,透過興趣結合謀生管道,讓每個參與的青少年都能夠有收入,讓他們參與劇團不再只是夢想,而是可以成為生活的另一個選擇。十幾年的培育中,呈現了很棒的成果,並以一位哈佛大學的學生為例說明。

◎逆風劇團

第十三組「逆風劇團」成瑋盛的報告非常感動人;幾位年青團員們對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安心,也有了歸屬感。團長成瑋盛如大家長般的照顧,讓他們有改變的機會,他們都說日後一定要好好地愛自己,也有人說:劇團就像是第二個家,團長就像是我的第二個爸爸……

比較令人掛心的是,若有幫派的人找來的話如如何處理,成瑋盛豁達地說:用正當的方法報警處理。一旁有人說,我們現在都很乖。成瑋盛接口:「要乖、要乖。我好幸福,有這麼多乖小孩」。家長也感受到孩子的改變,但是改變沒有那麼快,要有長期的計劃有如這樣一個平臺。

成瑋盛自信地說,將來逆風團要接引更多即將走偏的年輕人。他說:逆風劇團是全臺第一個中輟高關懷少年中生,所組成的劇團,平均年齡十八歲,成員是來自雙北市各地的青少年,期待這群年輕人未來能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

每個青少年都代表一個家庭,每個青少年都有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就是我們。逆風劇團讓青少年,透過戲劇找尋人生方向和目標,成立四年來已經帶了八十位少年走上正軌,言及此,成瑋盛不勝噓噓:「現在看起來感覺光鮮亮麗,但過去的我們被形容為社區高風險高關懷少年,曾經被少年隊壓在牆壁上,蓋手印、貼標籤的社區問題少年。」改變後,他們成立了逆風劇團,希望透過社團的支持,讓更多的少年走向正軌。有的團員脫離幫派以後,也希望能在這樣的環境成為一個優秀的青年。

臺灣的青少年正面臨社會變遷的種種考驗,他們觀察到了,離家輟學的行為,暴力犯罪行為,藥物成癮行為、憂鬱的智障行為,劇團孩子當中曾有這樣的案例發生。所以希望能夠用戲劇演出,引導這些孩子找尋他們的方向和目標。逆風劇團,每個星期天有免費的契約課程,讓孩子經由訓練對戲劇產生興趣,慢慢地敞開心房加入劇團。

當然有些對戲劇沒有興趣的孩子,還有多元的課程學習,如:燈光、音響、攝影、舞臺設計等等,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進而培養成技能,未來能在所學技能中發光發熱。

成瑋盛說明:逆風劇團所要傳達的是,讓社會看見這些孩子們原質不壞,而是太多因素導致他們走上這條路。未來他希望解決社會的問題;彌補不足之處。希望這些孩子在社會機構沒有開放的時間,如:星期天或是晚上,能有地方可去;幫他們建立自信、設定目標,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戲劇,站上舞臺完成夢想。

◎為年輕喝采

第九組的陳思穎說明團隊的希望:我們的海水永遠這麼乾淨、這麼湛藍,所以團隊取名「湛」。鑑於海洋垃汙染嚴重問題,他們發想做一臺海漂物收集機,放在海中幫忙清潔垃圾。目前已製造出模型機且多次放至鄰近海邊做測試,並申請國家專利。團隊希望能透過青年公益活動平臺取得資助,把機器做得更好、更完整,更能發揮利益社會環境的功能。

每一組發揮創意都是為了實踐公益,同時完成自已的夢想;參與計畫的年輕人都希望;這個平臺可以幫我們圓夢。年輕人有著豐沛的創意情感,也有他們付諸社會的理想,真的要給他們熱烈的喝采。

圖左 :主持人陳晏瑋說: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是不合群的世代,也因不合群看到社會上許多許需要關心、需要關懷的事。[攝影者:廖佩珍]
圖右 :第一組青藝盟團隊代表余浩瑋報告「風箏計畫」高關懷青少年生命故事中介教育學校巡演出。余浩瑋說:服務對象是全台灣各地學校的青少年;透過表演藝術及戲劇為媒介試圖解決臺灣青少年的問題。[攝影者:廖佩珍]

圖左 :每組報告完之後評審提問,報告者趕忙紀錄,以便回應。[攝影者:廖佩珍]
圖右 :在報告之前,第九組陳思穎拿著模型開心的和人分享。[攝影者:廖佩珍]

圖左 :「逆風劇團」平均年齡十八歲,十四歲的孫瑀浩分享,生活方式的改變令自己安心,有歸屬感。[攝影者:廖佩珍]
圖右 :順利完成報告「逆風劇團」成員合照打卡。[攝影者:廖佩珍]

圖左 :第九組「湛」陳思穎表示團隊希望我們的海水永遠這麼乾淨這麼湛藍所以團隊取名「湛」。[攝影者:廖佩珍]
圖右 :陳思穎(左)率第九組「湛」團隊合影。[攝影者:廖佩珍]
圖左 :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是孵化組評審之一,對二十一組的表現有高度評價並寄予厚望。[攝影者:廖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