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聚福緣

2017/12/30| ◎何玉珍/桃園報導
列印
「竹筒竹筒響叮噹,祝你平安又健康!」錢幣叮叮噹噹的聲音,隨著法輪的轉動,從竹筒倒出的錢,轉進了甕缸中。

2017年12月30、31日兩天,慈濟志工以辦喜事的心情,籌備五場在中壢志業園區的歲末祝福。由 於去年中壢地區的慈濟志工承諾推廣「竹筒歲月」的克勤苦儉精神,今年的歲末祝福便特別在園區入口處,以竹子製作成的盆景佈置,竹子上面貼著「竹筒歲月」四個大字,牆面上亦以「竹筒回娘家」引人注目。

新屋地區開美容院的慈濟志工陳彩純,每年在歲末祝福時,就承租遊覽車,廣邀會眾一同前來接受靜思精舍師父和所有慈濟人的祝福,並且從師父手中領取福慧紅包。

「為什麼叫福慧紅包,因為上人祝福我們有福,也要有智慧。怎樣才能夠有福呢?福要自己造,我們的福氣,是每天能夠平安過日子。」遠從花蓮靜思精舍來的德林師父在會中慈示。

秉持著自己造福、平安過日子的一份善念,陳彩純分享:「師父曾說,每天投錢幣入竹筒,幫助困苦人家,是日日行善,一善破千災,我們不是要很多錢,是要你的愛心善念。」勸善投竹筒,發好願從自己做起,並在她的美容院的櫃檯上放一個竹筒,每天早上都投入一個十元硬幣,也讓有意願的客人有行善的機會。

「我今天帶了三個竹筒回來。」十年來不間斷的投錢入竹筒的張瑞菊說,今天也歡喜帶著竹筒來到園區,讓這一份愛心善念傳遞下去。

特地帶竹筒「回娘家」還有陳彩純女兒的呂旻潔,她說:「從小媽媽就要求每天早上要投竹筒,從小到大從不間斷,她覺得這個習慣很好,所以也帶著女兒一起投竹筒,每天投竹筒最大的改變是家更和樂了。」

◎母親日日存愛心 祝福女兒

今天也帶竹筒來的越南籍黎翠鴛,回憶說2012年6月底,就讀國小四年級的女兒吳依怡因為感冒入院治療,在檢查過程中突然陷入昏迷後,四肢發黑,癱瘓在床上等待截肢,龐大的醫藥費,讓打零工維生的父親吳昌湧擔子更重;黎翠鴛也因傷心而日漸憔悴;學校老師特地通報慈濟志工,志工除了送來急難救助金,也將這一家人列為長期關懷的對象,要給予這個家最溫暖的支柱。

依怡的笑容是母親的最愛,更是母親化解思念親人的藥方;一場病不僅讓依怡截肢,也失去言語能力,無法與人溝通,更無法吞嚥,口水不斷流出,同時智商也退化至嬰兒般,日常生活都得仰賴母親照顧。

黎翠鴛在面對人生苦難考驗的時刻,幸有慈濟志工一直陪伴在她的身邊,與她一同渡過人生低潮,志工向她分享陳彩純的故事,鼓勵她帶著依怡一起「投竹筒」發好願,為自己祝福,也響應日日存愛心,幫助需要的人,將愛的能量傳遞給每個人。

◎祈願啟發善念 化解急躁的習氣

「一善破千災,投竹筒發好願,為自己帶來好福氣也和眾生結好緣。」夜深走在五光十色的馬路上,突然讓身處逆境中的何沛晴,腦中浮現出這一段話,這是慈濟志工陳彩純常常鼓勵她的話,但是這五年來她從來也沒投過竹筒。

這一年,工作的不順,讓從來沒嘗過失敗的她大大的感受到挫折感,忽然想起了這段話,加上慈濟志工程三令的鼓勵,她接下了第一個竹筒,每天出門前以最誠摯的心投下十元,希望一天順利圓滿。

又為了激勵自己的學習欲望,以及改變個性急躁、愛生氣的毛病,於是她有了第二個竹筒;當每天早上的善念,未達到自己要求,晚上便再投一次錢幣到竹筒,祈願啟發善念,凡是都能忍讓與不強出頭。

今天她帶著小竹筒回來園區,在許願後,將它投入「大竹筒」,希望自己每日的善念與祝福能與更多人結好緣。

◎歲月刻竹筒 竹筒傳善念

「帶一個竹筒回家,明年的歲末祝福再帶竹筒回娘家。」會場出口處的志工廣邀鄉親帶竹筒回家,為什麼會用竹筒呢?原來竹筒的竹,閩南話是「德」,你有德行所以投竹筒;竹子是一節一節往上長,亦意謂節節高昇的祝福。

「竹筒有空間,存的是善人的心念……」慈濟五十二歲了,悠悠的竹筒歲月在這些年來被重新啟動,要的不是投入的錢多少,而是那一分善念、那一分克勤克儉的精神,是一顆顆善種子的撒播與茁壯。

小錢行大善,日存一錢幣,每天啟發一善念;如果人人都能啟動善念,小善也會變大善,人與人就不會有爭吵,國與國就不會有戰爭,而是彼此合和互協。

圖左 :靜思精舍德林師父發贈福慧紅包[攝影者:彭珮瑋]
圖右 :儲蓄付出不落人後的一家三位小朋友。[攝影者:吳烈坤]
圖左 :幣叮叮噹噹的聲音,會眾帶來自己儲蓄的竹筒,隨著法輪的轉動,轉進了甕缸中。[攝影者:吳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