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夜晚亮起來 環保志工聚福緣

2009-07-02   | 蕭惠玲
座落於青山綠野間的南港環保教育站。攝影:蕭惠玲
南港原有舊名為「南港仔庄」及「南港仔街」。位基隆河南岸,因昔日汐止市內有北港,另謂與基隆港對稱,故稱南港。於1968年規劃入台北市稱之為「南港區」。區內雖幅緣廣大,但大部分屬山區茶林,人口密度在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中為最低,至今年止全區人口數統計有十一多萬人。

環保教育站中物盡其用

在大台北都會區內,南港居民較具有草根性,2002年在全區志工合力奔走促成下,由潘氏家族無償提借位處舊莊街田園綠莊內的魚池,做為南港環保教育站。

南港環保教育站座落於鳥語花香的青山綠野間,佔地雖只有二百坪,但小而美的場地規劃有佛堂、廚房、分類區、置物區等,完善規劃讓社區環保回收物有了暫時的轉運站,許多回收物載運後,皆會統一聚集於此,再經環保志工每天分類歸別,就能提高回收物品的身價,也讓物命可再盡其用。

尤其每到週三夜晚,此地就會人聲鼎沸,因為正逢社區中每週一次的夜間環保回收日,為配合收取各環保站的物資,南港區環保幹事許睦燦師兄都會安排十多輛的大小貨車、三十多位師兄,協助開車和跟車搬運。

大家於晚餐後,分別集合在環保教育站、富康公園、台北企銀及東新街口等四處,七點左右開始穿梭於社區內的大街小巷、公園處收取資源回收物,再一車車會合到環保教育站內,分門別類的搬卸,最後負責載運的志工,還會將有一定數量的物品疊上貨車,立即載至資源回收場,如此讓教育站內,隨時保持淨空,不致有堆積如山的物品,造成環境的不良影響。

這群負責開車、跟車的師兄們,個個白天都有著不同身分,有修車、開計程車、開店的老闆、做鐵工的…但人人把握時間,利用下班後,投入環保勤務裡,在關渡上班從事修車的陳金生師兄說:「我們這群人白天拚經濟,晚上做慈濟,所以我們都說『大家是夜間部的同學啊!』」


各行各業聚福緣

這群每週三夜晚一起做環保的師兄們,白天都各從事不同的職業。。攝影:王怡文
六月底剛從職場退休的陳金生,三年多來投入環保勤務中,每天下班,就是做環保,假日也是如此,不到三更半夜是不回家,連寒冷的圍爐夜,他也還非把手邊的事情完成才肯休息,認真用心深入,帶動周邊志工們的凝聚力,讓週三夜間人氣越來越旺,實為功不可沒的大推手,許睦燦就常讚歎的說:「陳金生師兄可以稱為環保志工中的最佳模範生。」

於銀行上班的許睦燦師兄,總會於事前將各點載運的車輛、人員做規劃搭配,就如不開車的郭明華、歐正雄、張聰明師兄等人,就會負責跟車搬運。

平時做臨時工的郭明華,非常有力,上下車搬卸回收物對他而言簡單又得心應手,但他的投入與對事情的負責態度,卻常讓眾人津津樂道,就如星期一因為需載運白紙至回收商販賣,郭明華總覺得自己不會開車又需上班,會做得太少,一大清晨五點就自行進入環保屋,把成堆的白紙一一疊上貨車,讓開車運送的志工,可以直接輕鬆上路。

郭明華平日在家還需照料一對已九十多歲的雙親,不過讓人無法想像過去的他成天泡在酒瓶裡,也沉迷於賭博之中荒唐度日,家中大嫂想盡方法在社區裡找尋慈濟人,鼓勵他加入環保志工,這三、四年來,他不但把過去的惡習戒除,也在做志工中善用自身的良能,今年加入了慈誠培訓,讓行孝、行善同時並進,也守護好自己的心靈境界。

五十多歲的吳招財,平日從事水泥工,四年前在住家附近,因常常看見鄰居蘇有箏師姊做環保,瘦小的她每天不分日夜的做,下班後又精進四處收取回收物,夫妻倆都深受她的毅力所感動,馬上化為實際行動,加入環保行列,更與太太高鳳英都在2008年參加委員培訓。白天粗重的工作,完全不影響吳招財做環保的熱衷,多年來他持續不斷地在下班後,與成群的志工們勇猛精進在成堆的回收物中,勇氣與信心是他累積修行的最佳資糧。

歐正雄、謝慶華已從職場退休,默契十足的兩人,都是人文真善美攝影志工,平日常常出班穿梭在社區中,用照相機為大家做紀錄留歷史,但每逢週三夜間他們倆人搖身一變就成為環保志工,協助回收物的搬運,切磋砥礪的畫面,常常可在他們的身上看見,這對寶在慈濟團體中相遇相知,成為最佳拍檔,今年也一起接受慈誠的培訓,是南港區最堅強的生力軍。

周敏玲師姊則負責照顧這群環保志工的五臟六腑,為大家準備餐點、涼水,吃著可口壽司的闕永泰師兄讚歎說:「敏玲師姊來承擔香積有一段時間了,但每週三煮的點心都還未重複過喔!」客氣又有禮的周敏玲說:「我也是最近才從台北東區會所開辦的烹飪課,學習怎樣做素食,不知道是否能合乎大家的胃口?」今晚的三角壽司搭配清涼的綠豆西米露,讓燥熱下滿身大汗的志工們,直呼清爽又過癮。

這群陽剛性十足的師兄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職場,有著不一樣的年紀、個性,不論刮風下雨,都一起在每週三的夜晚,合力深耕在環保的領域裡,成為一群最貼心的夥伴,更是一群互相學習的好同學,不斷彼此鼓勵激發,修習成長中慢慢超越種種的困難,建立正確的使命感,合力維護這遍土地。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