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大地園丁 步行誠求法

2012-03-25   | 高芳英 彭鳳英 鄭淑真 白如璐
海外環保志工抵達花蓮火車站,一手拉著行李箱,一手揹著提袋,排隊下車出站,隊伍浩蕩長。(全球環保幹部精進研習活動提供)
為貫徹平日愛護地球的作為,慈濟全球環保幹部精進研習來自十二個國家地區近九百位學員,抵達花蓮火車站後,整齊列隊徒步前往花蓮靜思堂參加3月23日至25日的研習活動。研習會中,來自台北、彰化、高雄等地環保志工,分享在社區推動環保的經驗與廚餘回收再生的妙方,眾人發願「環保的事,做就對了。」期許帶動人人珍惜資源護地球。

一年365天都投入 環保日不落

全球環保幹部精進研習開營,來自臺灣、日本、香港、印尼、泰國、澳洲、美國、智利、新加坡、菲律賓及中國大陸等十二個國家地區的八百八十八位學員,與各功能組二百五十位工作人員代表上台相見歡,靜思精舍德宣師父及德椒師父蒞臨指導。

歡迎全球環保幹事帶著法喜回花蓮,德宣師父代表感恩環保菩薩,長年來投入環保法門,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耕耘福田。德宣師父分享所聽過的感人小故事:「一位有智慧的老菩薩生病住院,有人問她,往生後要去東方藥師琉璃世界?還是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她反問對方,『那裏有沒有環保站?如果沒有環保可做,我就要回來慈濟做環保。』」

慈濟全球環保幹部精進研習,本月23日至25日於慈濟靜思堂舉行,計有來自12個國家地區900位環保尖兵交流推動環保經驗。(攝影:北區人文真善美蕭嘉明)
德宣師父期勉,大家共同的名字叫「慈濟」,在慈濟人文的薰陶擁有福德智慧很深的因子,期許成為生生世世的基因,在證嚴上人座下永遠有你有我,落實在慈濟法海中福慧雙修。

環保道場 敬天愛人

在「立體琉璃同心圓」單元,宗教處張益誠師兄談環保站的經營,勉勵參與環保幹部研習營的所有學員:「我們都是慧命共同體,希望人人語默動靜中皆有法,心一定要和,代表全球的草根菩提把道氣上達諸佛聽。」

「大家都愛慈濟、愛做環保,而在環保站出入的人很多,有人、有事,難免會遇到困難,慈濟的環保不只是做回收分類,還是教育道場也是修行道場。」張益誠強調,聲色不好的話,是會傷人慧命的。

環保站是接引菩薩的好道場,也是慈誠、委員的搖籃,身為幹部要扛起責任,要找到適合社區的方法來運作。最後張益誠不忘提醒大家,做事有原則,還得圓融,才能達到圓滿,「人圓、事圓、理就圓。」

都會環保 難行能行

北區環保團隊,分享在社區推動環保的種種型態。

臺北市南港區昆陽捷運站出口不遠處,有個面積不到兩坪的環保回收站,藏身在公寓廠房樓梯間,負責的慈濟志工沈麗梅分享:「十幾年前,都在偏僻的地方或狹小的巷道中做環保,可謂顛沛流離,一直熬到今天,終於擁有固定的環保站。」

板橋傅秀英分享:板橋介壽環保站不到二十坪的環保站,發揮奈米小而美的力量。(全球環保幹部精進研習活動提供)
社區型的板橋介壽環保站,志工傅秀英分享:「在這裡舉辦了許多活動,舉凡年節或重陽節,志工會挨家挨戶敦親睦鄰。結合鄰近學校的環保教育,還舉辦手語教學,去年有水懺讀書會,延續到今年的三十七助道品……」傅秀英指出,從這個環保站培訓受證的慈誠、委員已有二十多位,連里長也一起投入做環保。

在臺北地價最高的信義區內寸土寸金,一○一商圈要取得一個環保回收點實屬不易,環保志工林少卿分享:「在場地困難情況下,以『一步一腳印、一店一道場』的理念推動環保,開始利用公園的一角成立夜間環保回收站,接引許多社區志工來共襄盛舉,目前已有十個點。透過做環保也匯集愛心,黃金店面的辦公桌下都可以是放置回收物的好地方。」

發心立願 人能弘道

繼「環保十指口訣」後,宗教處陳哲霖再度創作新口訣「珍愛地球,平安幸福行動」,配上手勢,希望小朋友看了加強記憶,老人家也能做手部運動,增加腦筋靈活度。自發願宣說環保一千場,至今已完成九百八十九場。陳哲霖不諱言面臨許多考驗,於是他捨棄「百萬休旅車」,改騎「百元修理車」,用行動去感動別人。

宗教處張益誠向學員們呼籲,做慈濟,心一定要合,代表全球的草根菩提把道氣上達諸佛聽。(全球環保幹部精進研習活動提供)
「只要多一個人彎腰,地球就有希望。」抱持著簡單的信念,陳哲霖也前往海外分享,希望更多人加入宣導的行列,人間菩薩大招生。他以證嚴上人所開示「素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鼓勵當地鄉親茹素,做到身體環保之餘,還能幫助人;也殷殷分享「感恩、尊重、愛」的心靈環保,只要個人幸福,社會就會祥和。

菲律賓做環保已經十多年了,志工蔡萬擂、蔡青山、蔡昇航組成團隊,每週三帶著環保傳單挨家挨戶分發,說明慈濟是個行善、關心地球的團體,不只能減少垃圾,還可以助人。

二十年前移民菲律賓的林哲輝師兄,一直覺得環保很重要,2004年退休後開始投入環保。有機種植也是環保的一環,他也向志工們宣導「廚餘堆肥」觀念,利用廚餘做成有機肥料也可以達到垃圾減量,若推動到每個家庭,相信是對地球最直接、最好的幫助。

(文:高芳英、彭鳳英、鄭淑真、白如璐 花蓮報導 2012/03/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