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明燈 善用科技能護生

2012-05-20   | 葉子豪
靜思精舍小書軒前的太陽能路燈,是慈濟人援會綠能小組費時三年研發出來的賑災用燈具;各項參數、設計圖紙乃至模具都已備妥,可應救災需要量產因應。(攝影者:江柏宏)
《地球又熱、又平、又擠》的作者佛里曼指出,來自「地獄」的能源如煤、石油,已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及氣候變遷問題,而且這些資源只會日益匱乏。人類必須減少對「地獄能源」的依賴,以來自「天堂」的能源如風力、太陽能取而代之。

當各國政府與企業將「綠能」列為發展重點,積極搶進綠色經濟時,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集結具有產、官、學界多元背景的志工,以及對科技研發有興趣的慈濟職工,於2009年3月成立「綠能小組」,為人道援助作技術儲備,在綠色能源、水資源等領域研究發展,以便在需要時快速量產合宜之賑災物資。

在水資源領域方面,綠能小組志工與工研院專家合作研製的「急難救助淨水艇」,已完成第一套原型機,加入臺灣本土災害防救與國際人道救援的序列。

綠能小組也已開發出太陽能路燈,若能在難民營中,每隔20公尺立一盞,就能讓營區燈火通明,有利於人們在夜間活動及維護治安。

太陽能路燈的能源全靠最頂端的太陽能板,白天吸收太陽能發電,把電能儲存在電瓶中,晚上再由電瓶供電,其造型纖細簡約,蘊含許多縝密思量的科技人文。

因應暴雨或沙塵暴等惡劣天候,志工強化LED燈具的防水性能,相當於潛水伕使用的水下作業燈具。簡易的結構,只需兩三個人就能組裝,降低對人力和器械的依賴;為了降低被破壞竊盜的風險,設計者改變傳統路燈把控制箱放在底部的作法,將這重要部件放在燈桿上方,最頂端的太陽能板正好為它遮風擋雨;並捨棄耗能的散熱風扇,改為在箱子的側邊和底部開通風孔,以自然的空氣對流散熱。

慈濟人設計的太陽能路燈,也被賦予小型供電站的功能。架設太陽能路燈的同時,也提供自行研發的電池式LED家用燈給社區居民,其耗電量僅一瓦。使用者可在白天利用太陽能路燈多餘的電力為電池充電,入夜前再把電池帶回家,接上家用LED燈提供照明。以現今光電技術來看,一盞一瓦的LED燈,可照亮六坪大的空間,足以作為帳棚或急難屋的主要光源。

太陽能路燈已經定型,模具也開設完成,只要有需要,立即可以上線量產,運送到需要的地方。而此類合乎實用及環保要求、從善意出發的創意賑災用品,也將精益求精,發揮守護眾生的良能。

(文:葉子豪 摘自:《慈濟月刊》第545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