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衣花木蘭 看大愛做先鋒

2012-10-14   | 蔡麗佩
環保站裡,「花木蘭」們身披一條特製的藍色圍裙,如「使命」般套在身上,人人緊守崗位撐起環保站。目前有八位佛友固定每逢週六來分類,不難發現清一色女人當家。(攝影者:楊秋鳳,地點:沙巴納閩,日期:2012/08/11)
「花木蘭」們身披一條特製的藍色圍裙,如「使命」般套在身上,督促這一群提菜籃的婦女,跨越障礙,勇猛前進,以做環保守護著納閩小島。大愛臺就像是他們的心靈加油站,而「草根菩提」節目的環保老菩薩們,是他們效仿的對象,每看一次,他們就能充電一次......

納閩(Labuan)沒有任何慈濟的聯絡點,也沒有慈濟志工,卻有著與慈濟環保理念同出一轍的環保站,而經營者皆為一群家庭主婦。其中一位是慈濟會員,因看大愛臺找到環保方向,也帶動其他佛友一起看大愛、學做環保,以韌力成為納閩環保先鋒。

「做環保比做生意還難。」五十五歲的尤群鳳打趣說道。一頭短髮、說起話來節奏快亦強而有力,怎麼看都像個女強人,然她僅是一名家庭主婦,沒提菜籃時,彎腰俯首做回收,名符其實是納閩環保教育站的中堅份子。

納閩位於沙巴州西南部,乃南中國海的島嶼,距離沙巴西部八公里的納閩,唯海空交通能夠聯繫,屬於馬來西亞一個聯邦直轄區。這個島的面積87.52平方公尺,當地居民才約九萬人,以自由港口與岸外金融中心聞名。

做環保如行善 志同道合姐妹緣

尤群鳳與佛友們聯手以克難克儉的方式,搭起約四十坪大的環保站,也成了她們第二個家。2012年3月,納閩環保教站也正式啟用。(攝影者:楊秋鳳,地點:沙巴納閩,日期:2012/08/11)
十年前,尤群鳳聽說環保救地球,從此二話不說學做回收,沒料到數年後一頭栽入環保工作。「從沒想過環保站會是我第二個家。」回想當時,她只懂收鐵罐、鋁罐和舊報紙等,「行情」好時可賣得馬幣數十元。「收到的錢捐作善款,一舉兩得。」對此群鳳越做越上癮。

愛行善,本身也佛教徒,群鳳順理成章成為納閩佛教會會員。「佛陀教誨我們行善,做環保也是行善啊!」2008年,憑著一股行善傻勁,群鳳鼓起勇氣向佛教會提出,在會所一小角落充作資源回收的地方,開啟了群鳳的「環保路」。

由於民眾對環保相關資訊尚不深入,送來的回收品往往混雜了不可回收的物品,「甚至有人直接放在閘門外,惹來老鼠、蟑螂之類,讓人煩惱啊!」不久後,回收處被逼搬遷,雖然踏出的第一步就遇上考驗,這並不讓群鳳卻步,加上有「盟友」一起腦力激盪,愈戰愈勇。所謂的盟友,就是四位志同道合的佛友,其中一位乃胡月華,群鳳比她年長七歲,因為做環保讓兩人情同姐妹。

1984年納閩成為聯邦直轄區,來自霹靂的月華來到納島應徵當美髮師,與群鳳成了同事,兩人相識數十年,交情匪淺。2007年,月華開始在網上收看大愛臺節目,發覺災難四處,自己要做環保的心念已萌芽。當群鳳來邀約時,月華毫無猶豫就答應跟隨。

一遷再遷生質疑 花木蘭不言退

為了堅持做環保,兩人奔波另覓場地搬遷,好不容易才找到合適的地點。空間更大,回收品也收得越多,但人手不足,兩人幾乎天天來處理,生活顯得忙碌充實。四年來,群鳳與月華對環保的熱忱,逐漸感動了一群佛友,願意加入環保行列。收集站延伸成了環保站,逢週六大家在此相聚,一同分類物資,分享交流。

「因緣真奇妙,每個地方充當環保站後,都會『旺』起來,不是被屋主賣掉,就是轉做生意用途。」群鳳笑著說。然而,笑聲裡掩不住無奈,數年來環保站一遷再遷,共搬了四次。到了第四次逼遷,大家陷入焦急,何處再找地點呢?
十年前,尤群鳳聽說環保救地球,二話不說學做回收,沒料到數年後一頭栽入環保工作。(攝影者:楊秋鳳,地點:沙巴納閩,日期:2012/08/11)

「會有氣餒的時候,甚至質疑我們的堅持到底對嗎?」做環保考驗耐力、體力與韌力,群鳳坦言曾身心疲倦,也曾病倒一陣子。當湧起沮喪念頭,群鳳趕緊警惕快刀斬斷。「愈病愈要做,激發我跨越障礙。」她深信行善的心,會獲得上天憐惜。

貴人相助如虎添翼 花木蘭承使命

2011年,一位善心人士願意捐出一塊空地,長期供她們使用,對群鳳與佛友們而言,如同打了強心針,由衷感恩上天的開路。有了地皮,群鳳與佛友們聯手,以克難克儉的方式,搭起約四十坪大的環保站,也成了她們第二個「家」。2012年3月,納閩環保站正式啟用。

群鳳笑稱環保站裡人人皆為「花木蘭」,緊守崗位撐起環保站。目前有八位佛友固定每逢週六來分類,不難發現清一色女人當家。「花木蘭」們身披一條特製的藍色圍裙,如「使命」般套在身上,督促她們勇猛前進。

「自家家務可以不做,但環保站的家務不可懈怠。」群鳳表示再累,依然天天到環保站報到,先做好分類,回收商來到時就好辦事了。群鳳與美蓮更主動開車去載回收物,可謂做環保,時間不空過。

善用分秒 找到人生第二個春天

「納閩是很美麗的小島,垃圾越少越好。」六十三歲的陳美蓮乃單身貴族,自退休後,隨群鳳開始投入做環保。從白領人士轉到彎腰撿垃圾,美蓮克服了他人異樣眼光,「那些資源可再利用,為何要丟掉?」一份惜物心,看到尚可用的物品淪為垃圾,叫她內心難過。

如此熱衷,美蓮起初回收的舉動,引來家人的微言,甚至不願跟她說話。家人認為美蓮退休後,理應輕鬆過生活,做善事捐一筆錢就夠了,何苦如此勞累。「但是我堅持,因為這是應該做的事。」日子久了,美蓮吃苦當吃補的精神,漸漸說服了家人,也不再阻止她了。

「若不來做環保,人生就暗淡無光。」人人畏之的垃圾是美蓮的最愛,人棄她撿。她表示,在環保站裡,佛友如同一家人,大家庭做大家事,倍感溫馨。「做環保幾乎佔滿了我所有的時間,但很值得。」美蓮認為做環保,彷彿找到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在環保站裡,如同一家人在做大家事,美蓮倍感溫馨,也從環保中找到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攝影者:楊秋鳳,地點:沙巴納閩,日期:2012/08/11)

看大愛學草根 以韌力成環保先鋒

從資源回收方式到分類手法,納閩環保站的空間規劃、環保資訊,讓人有似曾相識感覺。「我們都在看大愛臺啊!」胡月華是慈濟會員,五年前開始看大愛臺,開拓了她環保的方向,繼而帶動其他佛友一起看大愛臺、學做環保,也找到了環保的動力。

「只知道盡量讓地球減少傷害,減少垃圾。」透過大愛臺,月華恭聽證嚴上人開示,感悟上人常說的來不及,想到時下災難偏多,做環保刻不容緩。

「環保救地球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群鳳透露,曾在呼籲做環保時,遇到如此回應已司空見慣。「大愛臺裡那些老菩薩,推著車子去回收,我打從心裡感動,他們都可以做,何況是我們。」群鳳可是《草根菩提》忠實觀眾,每當看到老菩薩研發各種工具,不管入夜清晨勤做回收,如同一種無形的動力,看一次就「充電」一次。

「環保是條不歸路。」群鳳比喻做環保如田徑賽裡跳跨欄,每有障礙必須跨過去,不能後退。快、慢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抵達終點,讓環保意識遍布納閩。【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蔡麗佩 馬來西亞沙巴報導 2012/08/1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