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有震損 慈院義當靠山

2018-02-14   | 彭薇勻、吳宜芳
「0206花蓮地震」發生後,花蓮慈濟醫院緊急支援護理人力並加開病床,提供花東地區民眾洗腎服務。(攝影者:楊國濱,地點:花蓮慈濟醫院,日期:2018/2/12)
2月6日花蓮深夜強震,造成花蓮市區部分建築物倒塌,除了現場受災民眾需要急診治療之外,其實災後最先受波及的恐將是洗腎病患,因為隔日安排固定回診的洗腎病患若因醫療器材的受損,無法進行洗腎作業,將受到輕重不等的影響。

救慢 絕不忽視任何一個生命

花蓮雖然有三所社區血液透析中心,及四所設有血液透析中心的大型醫院,協助服務花蓮地區的洗腎病患。但因為受到強震影響,其中位於統帥飯店附近的懷德診所、聯安診所,以及部立花蓮醫院的水塔倒塌,RO逆滲透水處理受到毀損,深夜地震過後,花蓮慈院腎臟內科趕緊主動致電關懷各家血液透析中心。
因受到強震影響,其中位於統帥飯店附近的懷德血液透析診所,聯安血液透析診所,以及部立花蓮醫院的水塔倒塌,RO逆滲透水處理受到毀損。(照片提供:花蓮慈濟醫院公傳室)

回顧地震發生的當晚,王智賢副主任表示,洗腎室的護理同仁接到急診號召人力的消息後,住在員工宿舍的護理師,馬上抵達醫院洗腎室查看,確認透析藥水及機臺是否有損毀,以因應一早面對病人來院治療的情況。

整晚餘震不斷,即使徹夜輾轉難眠,一早天才剛亮,花蓮慈院透析室醫護團隊仍不約而同的提早抵達現場,除了幫親也幫鄰,照顧慈院自身的洗腎病人之餘,也主動聯繫花蓮其他有血液透析設備的診所醫院,確認共有三家醫療院所緊急尋求協助,包括懷德診所、聯安診所及部立花蓮醫院,因為機臺傾倒、RO逆滲透水路壞掉不能透析。

「急症很重要,但也要『救慢』,洗腎病患只要三天不洗腎就有危及性命的風險!」地震發生後,腎臟內科的醫護團隊人人動起來,從主任徐邦治忙著看診,到有些同仁更連值了十二小時的班,王志賢副主任表示,所有人在很緊張的狀況下,一邊要幫忙病人還要安自己和家人的心。

為了支援腎友洗腎作業,花蓮慈院緊急支援護理人力並加開病床,提供花東地區民眾洗腎服務,在共體時艱一起服務花東鄉親。除了原有的五十四床外,自7日白天開始,視情況每日緊急加開八至十一床的床位,以因應回流的病人,除透析室原有的十八名護理人力,懷德診所也有四位護理同仁加入透析團隊,支援日間的照護。
從事護理工作超過二十年的護理師夏中宜,目前是懷德透析診所護理師,也在第一時間安頓好家人,即盡自身的專業守護別人的家人。(攝影者:楊國濱,地點:花蓮慈濟醫院,日期:2018/2/12)


堅守 第一崗位專業守護病人

血液透析室組長林欣穎也表示,感謝懷德診所在這共體時刻,調度四位護理同仁轉往花蓮慈院支援護理人力,讓病人的透析治療不間斷。尤其支援的護理師當中,其中一名從事護理工作超過二十年的資深護理師夏中宜,她的先生是消防員,自災後第一時間就出勤救災,夫妻倆同身為第一線醫療及消防人員,深知救災黃金期的重要性,因此紛紛投入救災與救人的行列。

儘管家中還有兩個小孩,其中一個三歲的孩子,地震當晚正在發燒,地震結束後也是花蓮慈院急診大量傷患的病人之一,所幸就診之後並無大礙。因此考量洗腎病人的治療不能間斷,夏中宜只能將小孩們暫托給婆婆照顧。

王智賢副主任在2月10日花蓮場同仁場歲末祝福中,上臺分享懷德診所支援護理同仁夏中宜的故事,王智賢副主任說:「每回餘震過後,(夏中宜)手機就開始嗡嗡叫,我雖然沒有聽到她兒子的聲音,不過可以一直聽到這位媽媽跟她兒子說,『你放心,媽媽下午就回去了,你跟阿嬤在一起不要怕。』」
花蓮慈院腎臟內科血液透析室組長林欣穎關心洗腎病人的狀況。(攝影者:楊國濱,地點:花蓮慈濟醫院,日期:2018/2/12)


原來,自從夏中宜的先生投入救災之後,暫時都還沒有回過家,因此夏中宜的心是一直懸著的,又為了安撫家中兩個稚子的害怕,夏中宜只能透過電話,安撫孩子們。看到這一幕的王智賢副主任覺得,在醫院工作的醫護同仁們此時一定都有類似的狀況,而大家捨小我成就大我的付出,實在非常值得自我拍手鼓勵。

免驚 多加注意飲食固定回診

6日強震過後,隔日花蓮慈院血液透析室除了服務本院七十人次的病人,尚又額外支援外院病人三十四人次,累計照護一百多人次。截至12日之前,粗估共協助九百多人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其中包含社區診所一百四十二人次。

花蓮慈院血液透析室林欣穎組長也特別提醒,如果無法按時接受血液透析病人,這段時間一定要注意水分的攝取,如果體內的水分過多,病人容易引起肺積水、全身水腫的狀況,造成呼吸窘困;另外就是注意高血鉀飲食,都會造成立即性的生命危險,所以儘管在震後,還是要請病人規律回診洗腎。
截至2月12日之前,花蓮慈院粗估共協助九百多人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其中包含社區診所一百四十二人次。(攝影者:楊國濱,地點:花蓮慈濟醫院,日期:2018/2/12)

(文:彭薇勻花蓮慈院公傳室、吳宜芳醫療法人文傳室 花蓮報導 2018/2/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