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門入慈濟 主婦在碰撞中調習氣

2019-09-06   | 桑瑞蓮、蔡秋玲
慈濟志工王國珍(中穿慈濟志工背心者)參與泰北冬令發放活動。(圖:慈濟泰國分會提供)
每個進入慈濟的人,都有不同的因緣聚會,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故事,早期慈濟泰國分會的人力與資源都缺乏,幾位臺商及有愛之人在泰國展開菩薩大招生,王國珍就是草創期的志工之一。

有緣還需要有情來牽

1951年出生的王國珍,遠從臺灣嫁給泰國華僑,有一次她搭飛機前往美國的途中,仔細閱讀了慈濟簡介之後,就深深地被打動,尤其慈濟五毛錢的故事以及證嚴上人的故事,更讓她下定決心,回泰國一定要找慈濟。

有一次,王國珍在紐西蘭的中文報上看見慈濟人到泰北去做三年扶困計畫,立刻打電話給報社希望能聯絡上慈濟人。她心想,自己會講泰文也會開車,雖然只是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但是如果對方需要支援,應該可以幫得上一點忙。

1994年,王國珍第一次跟慈濟人見面,大家一起前往一位志工經營的工廠,當時是她的先生開車陪同一起前往,先生擔心她單純、沒有社會經驗,也擔心她無法適應,因此多問一句:「你是不是要考慮一下,要不要進去?」

王國珍心裡雖然有點怕生,但證嚴上人的法實在太吸引王國珍,她也就毅然決然就走進去,發現志工們正在熱心地討論要用什麼方法來護持慈濟,有人提到製作環保袋來義賣,有人出錢、有人出布給工廠來製作,那時,她就被感動了!

後來,有人提到財務誰要來管理?王國珍雖然本身並不善理財,然而,看到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果因為沒有人管理財務,而讓這件好事告吹,那就太可惜了!於是,毛遂自薦告知自己可以管理財務。
泰北三年扶困計畫中,慈濟志工王國珍(右一)陪同農技專家前來舉辦農業講習,並致贈茶樹、果樹苗。(圖:慈濟泰國分會提供)

化解埋怨為感恩之心

王國珍第一次做訪視關懷的對象是一位李阿嬤,她育有一兒一女,女兒患有智障,兒子身體健康不佳,他們住在未蓋完成的空屋裡,藉著撿破爛維生,屋子裡陰暗又髒亂。當時,慈濟人經常會去探望並發給補助金及物資去做關懷,後來也感動了阿嬤,把慈濟給的補助金捐回來,幫助比她更苦的人。

由於做慈濟,關懷了不少很多貧苦人,讓本來曾經對自己的人生有過埋怨的王國珍,學會化解埋怨為感恩,她說:「以前還沒有進入慈濟以前,總是會不停的埋怨;但是,進慈濟大概三年以後,關懷個案,見苦知福,才驚覺原來自己這麼有福氣。」

「在慈濟學會了做人。」王國珍認為自己最大的挑戰是人與人之間——由於自己常常在說話或做事時沒有考慮到別人,因此也沒有辦法進到別人的心裡。後來,她讀到上人的一句開示:「做為一位領導者,要回頭看,帶頭的人後面如果沒有人跟,等於孤獨一個人。」

王國珍說:「進入慈濟的最大收穫,就是把自己變得更好,簡單的說就是『修行』。」二十幾年來,王國珍總是藉事練心,謙虛地向他人學習,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廣結善緣,對人人感恩、事事感恩、處處感恩,讓心不斷擴大;甚至能夠「將小愛化為大愛」、「將埋怨化為感恩」,並真正體會到做人的道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慈濟志工王國珍(後排右)一起關懷泰北清邁府熱水塘養老院。(圖:慈濟泰國分會提供)

(文:桑瑞蓮、蔡秋玲 泰國報導 2019/08/0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