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先進科技潛能 落實仙台綱領

2019-09-24   | 發表者:Rajib Shaw 整理:張資芳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前災害風險綜合研究(IRDR)執行主任Rajib Shaw教授。(攝影者:許金福,地點:新店慈濟靜思堂,日期:2019/09/19)
1999年全球有二大地震——8月17日土耳其地震及9月21日臺灣集集大地震,這是繼日本1995年阪神.淡路大震災之後,代表災難的轉淚點!第五屆慈濟論壇第一場專題研討第一位發表者的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前災害風險綜合研究(IRDR)執行主任Rajib Shaw教授,他誠摯地表示,1999這年對他的研究是很特別的一年,特別是災害預防及應用科技於防災及減災上。

而1999年,亦是聯合國預防災難落實的最後一年,因為諸多的天然災害,也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一年。

確定的是 住在不確定的環境下

「過去,生活環境只是存在風險;現在,則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Rajib Shaw教授指出,應用科學與技術來減少災害風險,是「知情決策」的基礎。

然而,他以本身通訊科技專業來闡述現況,說明現今科技應用和減災之間還存在落差。他展示一個曾經做過的研究報告,無論東西方國家都投資很多金錢與時間在科技防災的研究上,但人民不一定享受到成果。在論壇現場所投影的表格顯示了,很多國家的防災科技的落實程度並不及格。

Rajib Shaw教授認為,防災不單只是科技新知,而是如何落實到人民的福祉,確實力行。因此不能只倚靠科學,民間機構團體及媒體的投入,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如同慈濟這樣的NGO團體,最特別之處,是人民能夠一起投入災難救援的行動中。」

Rajib Shaw教授再以日本數位媒體滲透率的疑慮,參照他所提出的數據,資訊科技相對比較缺乏的區域,卻是地震海嘯發生的高危險區域!此即表示,有用的訊息無法真正到達需要的人民手中。

教授指出,新興科技與執行面的落差,是刻不容緩的待解問題:包含城鄉數位落差、族群融合、語言差異以及身障族群…….等等都存在包容性的落差問題。

既然第三方團體扮演了相輔相成的不可或缺角色,人道精神就十分重要。用善心拯救受災難的人,是否在企業的精神也能納入此重點?民間企業掖注投資於救災、大學生、年輕人是否能夠加入志工服務的選項?

大學的專業學程理工、文科、建築、醫療……等都是專業分工,但防災,救援這方面是需要跨領域整合性的人材,如何培養跨領域的專才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2050到2070年在地球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區間,應該由年輕人來帶動改變,然而如何影響他們發展人道精神就是相對重要的課題。

公民參與 科技成就防災促進

Rajib Shaw教授特別指出,公民參與的部分,現今各大機構收集很多大數據,一定要把數據釋放出去,讓不同族群不只收集理解,還要再分享。他舉一個城市計劃的案例:地勢高低將影響淹水的狀況,可以通過空拍機、數位拍攝及地質分析……藉由擴增實境(AR)科技讓防災、減災達到視覺化,也更加直覺。

社會日新月益,現在是工業4.0的時代,再五年十年也許工業5.0時代即將到來;如同日本非常注意日本本地需求,但如何永續發展,是否具有包容性,含蓋照顧到弱勢族群在所有的防災應用上。

Rajib Shaw再次強調,現存的資訊落差與藩籬要逐一打破,迎接工業5.0的到來,面向應該更加的廣範與細微,包含法律的部分、金融改革等等面向都必需面面具到。善用科技的責任就是人人可以共享,再小的小孩也都能夠得到科技的庇護。

(發表者:Rajib Shaw 整理:張資芳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