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愛地,天下祥和無災難 ——從法華思想談天災根治之方與地球永續之道

2019-09-23   | 釋德凡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oughts of the Lotus Sutra

靜思精舍德凡法師於第五屆慈濟論壇開幕式發表演說。(攝影者:孫保源,地點:新店慈濟靜思堂,日期:2019/09/19)

敬愛的上人、諸位學者專家以及師兄師姊們︰大家好!

慈濟是以《法華經》為精神主軸,法華思想是慈濟道場共同的方向,全球慈濟人在全世界所從事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即是落實證嚴上人融合現代時事與慈濟脈動所提鍊出的法華思想的精髓。
 

一、《法華經》的主旨是什麼?

教導人人如何成為無私付出的人間菩薩
教導人人如何保持清淨心、不被世間的染濁污染

《法華經》的主旨是「教菩薩法」,也就是教導人如何去除小我、開闊大我,成為一位發大心、立大願濟度眾生的人間菩薩;同時也教導人如何在投入人群時,不被世間的複雜、染濁所污染,如同蓮花生於淤泥中,出淤泥而不染。

上人認為「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教導慈濟人發願度眾生,一定要了解《法華經》的道理,並且在人群中身體力行法華的精神。若能有愈多的人認識《法華經》的思想,相信人心一定能淨化;而人心淨化,就是消弭災難最好的方法。

就因法華思想是上人認為救世救心的妙法、良藥,也是全球慈濟人在臺灣、在國際間救苦救難的精神指導,所以在這次的「第五屆慈濟論壇」,就從上人的法華思想與大家談談天災根治之方與地球永續之道,希望盡自己一分心力,提供大家一些思考。

以下,即是從上人所體悟的法華思想、所力行的法華思想,去探討天災發生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二、上人面對幾起臺灣天災有什麼心情和思考?

上人的心情是悲極無言
上人的思考是眾生共業

現今在地球上,地震、水災、山林大火、颱風、乾旱等天然災害頻頻發生,究竟災難是怎麼引起的?

在此,我們先從臺灣曾經發生的幾次天然災害,了解當時災難的情形、上人的心情與思考,再進一步探討天災發生的源頭和根本解決的方法。

1、1996年,賀伯颱風
上人説︰山的表皮已破,山已成為土石流地質
山有生機,人才能安居


早在1966年賀伯颱風時,因為全臺灣從北至南的山區皆受土石流波及,上人就曾大力宣導「先人禍、後天災」的道理,認為山林因為濫砍濫伐,山的表皮已破,山已成為土石流地質,呼籲大家要救山救海愛臺灣。

上人說:「所謂『山林』,無林不成山,山有生機,人才能安居。所以要復原山林的自然生態,唯有山中林木蒼鬱,足以提供清新的氧氣以及乾淨的清水,大家才能平安、健康地生活。」

當時上人呼籲要重視山林保育工作,山地水土保持刻不容緩,否則將來不只是廢村而已,甚至會廢鄉、廢鎮;不只是山上受災而已,連平地也會受損,那時臺灣就變形了,臺灣地圖就要重畫了!

2、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
上人説︰大地如母親,無力庇護萬物
須知因緣果報,有愛才有福


就在上人不斷提醒大家人生無常,要「提高警覺,居安思危」時,1999年,臺灣中部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房屋倒塌無數,中小學校也毀損近八百所!面對這場百年浩劫,上人的心是欲哭無淚、悲極無言。

上人說︰「想到許多人的家園支離破碎,我的心真是碎掉了!曾有記者問我是否心痛?已經碎了的心,如何會痛?若一定要說『痛』,應該是痛在內心很深的地方。」

上人提到,大地如母親,不間斷地滋養萬物,也默然忍受人類無盡的破壞,現在已經生了重病,無力再庇護萬物。上人也說起因緣果報的道理,唯有啟發人人的愛心,大愛的氣勢形成一股很大的福氣,才能遠離災難。

3、2001年,桃芝、納莉颱風
上人説︰山地不只被剝皮,山脊已經斷裂
流下的土石是山的骨肉


天災造成的危機已經深深埋伏。2001年,桃芝、納莉颱風相繼來襲,從山腳或平地所見的大量土石流淹沒住家與河床的情形,即可判斷山上必然發生很嚴重的崩山現象,所以大雨一下,土石就沖刷下來。

上人內心十分憂慮,沈痛地呼籲大眾警覺,臺灣山地不只是像人的皮膚被剝皮了,而是山脊斷裂,所以才會經不起雨水,流下的土石是山的骨肉啊!

4、2009年,莫拉克颱風
上人説︰天災頻繁又嚴重
這是因為眾生共業


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臺灣歷史性的大災難,中南部地區在連續三天的大雨後,不只平地淹水,山上的房屋倒塌,連山也走山移位,甚至高雄甲仙山上的小林村全村遭到土石流掩埋滅村。大自然的威力真是可怕!

從這幾年來臺灣所發生的幾起天災,可見氣候與大地的異常變化愈來愈密集,災難的發生愈來愈頻繁,人的生命愈來愈脆弱。雖然人口愈來愈多,但是天災也使得愈來愈多的生命遭受損失。

為什麼原本堅固的山河大地經不起風雨,反而帶來災難?上人說,若能痛定思痛、用心思考,就能知道是因為「眾生共業」。
 

三、天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人口愈來愈多,人的欲念愈來愈大
人為的污染與破壞導致四大不調

現代的人口比佛陀時代增加很多,佛世有二億多的人口,現在則將近七十億。七十億人呼出的濁氣,就能讓空氣變得污濁了!更何況人口愈來愈多,人的欲念愈來愈大,人的欲念製造許多污染,濫用化學物質、推動工業發展,使得大地污染、空氣污染,惡濁之氣愈來愈強盛。

人的欲念也造成人為的破壞!為了交通便利,開山路、挖山洞;為了取礦石,炸毀、破壞山林。對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使得大地遍體鱗傷,山河體質也很貧乏。並且全球暖化導致整個宇宙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以氣候改變了,雨水不平均,風力也不調和,地球受毀傷,怎麼可能不成災?

上人說:「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面對天災要「戒慎虔誠」,要恭敬天地,以謹慎的心、真誠的愛去防災與救災,不能抱著「人定勝天」的想法,自大地以為人類有無限大的力量可以控制、對抗大自然,而為所欲為地掠奪、耗損大地資源。

想要解除或減輕天然災害的苦難,必定要用方法讓人的心能夠減少貪欲。
 

四、如何減少人心的貪欲?

應警覺萬物都在成住壞空中,轉眼成空
所以無須貪愛、執著、不捨

如何減少貪欲?上人認為,很重要的是,必定要透徹了解佛陀所說的天地間有形有色的東西,都在「成住壞空」之中,有「成」的一天,有「住」的時期,有變「壞」的時段,還有完全「空」滅的時候。

1、自然界的萬物如花草、星球都在變化中毀壞
就如現在布置在會場裡的花草,在短時間內就經歷著成住壞空的變化。花草的種子種在土地中,經過雨水的滋潤與陽光的作用,從發芽、成長、含苞、盛開,接著就是枯萎和凋謝了。

人們在宇宙間發現一顆星球,會為它命名,像是水星、木星等等,都有名字。星球在宇宙中依各自的軌道運行,經過幾億年或幾十億年之後,星球也有毀滅的一天,所以才會常常聽聞星球在太空中爆炸,變成殞石墜落。

又如從科學探究地球的歷史,發現過去臺灣和大陸曾經相連,後來天地變動,海水上漲,才變成如今分開的形態;另外如喜馬拉雅山,到現在仍不斷在隆起、升高。

更何況現在溫室效應加劇,造成氣候異常,冰山融化、積雪融化,災情接連發生。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異常的氣候造成大地在不斷地變化中。

2、人為的用品如衣被、房屋也在變化中毀壞
我們生活所需要的物質,也都是在成住壞空中。例如我們在冬天需要保暖的棉被,也需要保暖的衣服。不論是一床棉被或一件棉衣,都需要農夫種下棉花的種子,棉花長成與收成之後,經過加工製成棉被和棉衣。棉被和棉衣用久了就會破舊而解體。

又如將沙、石、水泥、水等物質,經過人工蓋成房子居住。房子在過去是無,現在變成了有,但未來是不是能永久存在?看看考古學家在沙漠挖出數千年前的皇宮或是人們群居的遺址,可想像當時的建築很宏偉、文明很昌盛,但後來為什麼會被沙土掩埋在幾米深的地底下?

由此可見,世間沒有永恆的事物,不論是自然界的萬物或是人為的用品,都是在成住壞空中。萬物原來都是空的︰原本沒有的東西,經過一樣一樣的物質結合,就化零為整;過一段時間之後,化整為零,又沒有了。

我們在世間所看到的一切物質,就像夢境和影子一樣虛幻,也像泡沫、露水和閃電,很快就消失無蹤了。人生也是如此,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日子就過去了,生命走向了生老病死。

3、心無貪念,生活儉樸,茹素護生
上人感嘆,雖然宇宙、萬物都在成、住、壞、空中,只是人類的生命短暫,難以理解地球的生命以及宇宙萬物成住壞空的真理。人的身體也有生、老、病、死的變化,即使身體與自己這麼密切,大家對於何時衰老、凋零也一樣不知不覺,日子一天一天過,卻不曾對無常心生警惕,也不曾用心去了解人世的真理。

宇宙天體中,星球在軌道中運轉;在天地之間,春夏秋冬四季輪替;我們的人生,也有生老病死的循環,這些都是自然法則。成住壞空也是自然法則,我們若能明白人生無常,國土危脆,萬事萬物皆不長久,轉眼都成空,自然就會減輕欲念,不再對物質產生執著的貪念。

上人就曾說︰「心無貪念,生活儉樸,茹素護生,就能寧靜、自在;那分開闊、淡泊的心,是一種心靈享受。」

在宇宙之間,尚未發現第二顆能適合人居住的星球,唯有地球有山有水、能耕種五穀雜糧。若是人類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為了口欲危及所有的生物,殷勤耕耘種植,就能有足夠的糧食供應給所有的人。

上人感嘆,牛、羊、雞、鴨、魚等等,都是同樣生長在大地上的生命,為什麼人類要為了口腹之欲而殺生?何況大量養殖也會嚴重污染、毀害土地,實在是很不智的行為。所以人人應該生活儉樸,應該以素食培養慈悲心,人人心地純樸善良,對身體健康、對世界環境都有益處。
 

五、佛法如何說明眾生共業是自然法則?

一切唯心造,人心向善或向惡,都會產生一股無形的業力
向善,形成善的福氣、善的共業,使四大調和
向惡,形成惡的濁氣、惡的共業,使四大不調

其實,佛陀時代,人們的生活都很單純,人心也都很善良、很知足;現代則生活環境複雜,全球人口數十億,人心的「貪」欲愈來愈大,互相污染,你爭我奪;貪念愈大,想得的得不到,不順意的事就愈多,脾氣、「瞋」心就很大;脾氣大,無明煩惱的「癡」念就愈深重,人生的道理就愈來愈不清楚。

道理既然不清楚,貪瞋癡的心靈病態就更加不斷地惡性循環,不斷地複製累積,本來很清淨的善良本性就如此被層層覆蓋。

就佛教的看法,所有的眾生,不僅是人類,也包括不同形態的生命如動物或昆蟲等等,都有清淨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的環境污染,受到外在的境界誘惑,心中生起許多煩惱,煩惱就像塵埃,因此遮住了原本清淨的本性。

就如近年來常有沙塵暴,嚴重時整個天空灰濛濛,抬頭看不到太陽,前方明明有一座山,卻被漫天沙塵遮住,看不清楚山形。

人心的病態,心態的偏差,人與人之間互相爭執,國家與國家互相對立,宗教與宗教互相衝突,真是苦不堪言!這些種種的苦,都是人心造的禍;而因為人禍累積,人的心態影響整個空間的生態,造成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引發種種天然災害。

天地災變之威力雖非人能抗拒,但追究原因仍須回歸於人心,人心作惡形成業力,業力深重因此召感苦果。

「業」這個字,是佛教很重要的觀念。上人說明,氣象的力量與人間的業力息息相關,颱風是氣流所合成,颱風在空中的動向是進或退或停滯,也受到其他氣流的牽引或牽絆,這些都是「氣」的作用!

若世間造惡的人多,眾人積聚的惡業就會形成一股污濁之氣,就能驅使天候異常,造成天下災難。反之,集眾人的善念就會形成一股善的氣壓,這股氣壓就能牽制乃至於擋去風雨天災。

「氣」一如佛教所說的「業」,業就是「造作」的意思。上人以稻子作譬喻來解說,稻子下種之後,經過灌水、除草、施肥等種種耕作次序後,慢慢地這種子就成長、茁壯,然後開花、結穗,就可以收割了。若沒有經過耕作,稻種永遠是稻種,無法看到黃澄澄的稻穗。

種子就是業因,耕耘也就是造作,業因經過造作,就有果報形成,這就是「因緣果報」之理。人的心就是業因,業因在造作後,也就是人的心向善或向惡,都會形成一股業力,這業力就是一股「氣」,這股氣是一股很奧祕的力量,在冥冥之中牽引著我們的命運。

上人說,這個「氣」必定要用心去體會,好好去深思。「氣」,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但它是確實存在,具有一股無形但很強盛的力量。

佛陀說「一切唯心造」,又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因緣果報是自然法則,若人人都不做好事,常常相互批評、詛咒,就會形成惡的濁氣,也就是形成惡的共業,使得天災不斷;若人人都做好事,並且相互感恩、尊重,就會形成善的福氣,也就是形成善的共業,天下自然祥和平安。
 

六、如何能風調雨順,天下無災難?

應體認大地如母親,要敬天愛地
人人皆須調伏習氣,要先調己心

人的心起了一個念頭,人的心做出一個動作,這些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是在造業。當我們對於「業」這個字有所了解,就能知道為何上人會說︰「人的心態,會影響天地的生態;人的脾氣,會影響天地的天氣。」

我們除了減少貪念,避免所做所為對天地造成污染與破壞之外,更要了解因緣果報、眾生共業的自然法則,才能在心態上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在行為上付出正確的做法,使得地球在軌道中規律運轉,春夏秋冬在秩序中周期循環,如此自然風調雨順,天下無災難。

1、應體認大地如母親
要敬天愛地,恭敬、關懷、感恩、愛護天地

因為人心複雜,眾生共業,所以天地災難不斷。必須聚集眾人的愛心,敬天愛地,才能累積善的福氣,消弭天災。早在2005年,強烈颱風海棠侵襲東臺灣時,上人就曾提出「敬天愛地」的觀念,認為我們應該對天地時時抱著恭敬的心與愛護的心。

一般人都說是「敬天畏地」四個字,也說「天災頻傳是大地在反撲」。但上人卻認為應該是「敬天愛地」,應以「愛」這個字取代「畏」這個字。

上人說,地球就像眾生的母親,負載著眾生、養育著眾生,任勞任怨,心甘情願。但許多人生活在地球上,不僅不懂得感恩、疼惜地球,並且貪瞋癡這三種不好的心態很強烈,反而任意糟蹋、破壞山河大地。現在的地球已經老化、疲乏,大地就像母親飽受摧殘,已經傷痕纍纍,並非是在殘暴地反撲眾生,而是無力再呵護子女了。

上人又說,為人子女對於父母親應該孝順、感恩、愛護,這是天經地義的人生真理;而「父如天、母如地」,不論動物或種種微生物,都是天生地養,共生在天地間,所以天下的眾生必須「敬天愛地」,敬重天地如父母,關懷、感恩、愛護天地,多行善、多造福,才能永保天地風調雨順,吉祥平安。

2、人人皆須調伏習氣
要先自我調伏再調和人心,人心調和、天地萬物才能調和

在天地人之中,人是在天與地之間生活,天、地、人息息相關,天時不調、大地毀傷,都是在天與地中間的人所造成的。對於天地,我們要戒慎虔誠,敬天愛地;人與人之間也要和睦相處,天、地、人才能皆平安。

每當有災難發生,在各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莫不都立即快速進入災區提供飲食及膚慰心靈,使飽受驚惶的人心安定下來。上人提到,雖然有那麼多人投入愛心救拔苦難,在風雨中救人的畫面非常溫馨,然而還是很讓人遺憾,四大不調造成多少傷亡流離。

天地不調和,生靈就受災受難,不得安康。天地萬物要調和,需從人心先調和起。人心調和,天地萬物才能調和;人心平靜,世界才能平安。

上人強調,調和人心要先自我調伏,能夠調伏自己貪瞋癡等種種剛強的習氣,才能發揮慈悲與智慧去調伏眾生的習氣,讓他們也能去除心裡的塵埃,恢復清淨的本性,進而也能去幫助別人。
 

七、慈濟如何調和人心以減緩地球「壞」的速度?

透過「教富濟貧」、「濟貧教富」
淨化人心、啟發愛心

我們之前提到,天下萬物都在成住壞空中,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就如地球大約是在四十六億年前形「成」,慢慢有生物在地球上出現、生存,這是「住」;地球也會走向毀「壞」,最後滅亡成「空」,消失在宇宙中。

我們所處的時代,以佛法來說就是「壞」的時期,凡是眼睛看得到的形態,包括山河大地,都在老化中。而人為污染導致溫室效應,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人類所引起的生態危機,加快地球毀壞的速度!

上人感到當今人心浮動、社會脫序、天下不安,唯有加緊淨化人心的腳步,才能減緩地球「壞」的速度,才能緩和大地崩毀的程度。上人幾年來常說「來不及」三個字,就是感到為了淨化人心,還有很多事必須去做,若不快點去做,就要來不及了!

慈濟人就是在上人以《法華經》的思想與精神教導下,五十多年來如一日,從臺灣到全球,一直積極地從事「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的工作。「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是慈濟慈悲濟世的方向,為的都是透過幫助別人,啟發自己的愛心、淨化自己的心地。

慈濟剛開始是「教富濟貧」,啟發富有人的愛心。意思是說,我們都居住在這片土地上,但是有多少人生活在挨餓受凍的無奈中,因此上人呼籲生活富足的人,要有悲憫心和愛心,要發揮自己的力量去幫助生活困苦的人。

慈濟並且還啟發貧窮人的愛心,希望他們得到慈濟的救濟,已經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之後,也要想到還有更加需要幫助的人;只要每個人少吃一口飯,十個人就有十口飯,點點滴滴的累積,就能讓另外一個人的生活也能過得去,這就是「濟貧教富」。

例如2008年,緬甸大水災,慈濟人前往關懷,陪伴他們到現在;那些緬甸人民雖貧困,但聽到臺灣因莫拉克颱風受到很大的災難,也甘願少吃點糧食,日存一把米來布施,還用很虔誠的心為臺灣祈禱。

還有非洲的辛巴威,許多人貧窮又處在不平靜的社會,因為慈濟人幫助過他們,所以他們現在也要回饋臺灣。即使是付出一分錢或五毛錢,他們都很願意匯合這些一點一滴的愛心,來幫助臺灣水災。

上人說︰「我們要切記眾生共業和因緣果報的道理,天災起於人禍、人禍源於人心,只要多一個好人就能減少一分災難,也就能緩和地球毀壞的速度。」

如今在國際間已有五十多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所援助的國家地區有九十多個。

慈濟人謹記上人的教誨,在各個國家地區從事「教富濟貧」或「濟貧教富」時,重點並不在於大眾捐贈善款的數字有多少,最大的意義是在勸募人人的愛心、喚醒人人的愛心,不論生活環境如何,只要心中有愛,人人都可以付出自己的心力,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
 

八、我們平日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能怎麼做?

視天下為一個大家庭
以真誠的愛相互對待
珍惜生命的時間去幫助人

就以上所說,要真正消弭災難,要根本解決災難的起因和保護地球能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是唯有調和人心。

上人說,災難都是出自於人心,所以世界上任何宗教或聖者,不論是天主、基督、阿拉、孔子、老子……大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救心,為了要淨化人心、調和人心,總是勸導世人要改過向善。世間眾生習氣剛強,難調難伏,佛菩薩出現人間,為的也是要調伏眾生的無明雜念。

上人把握住佛菩薩救世救心的本懷,信受奉行法華思想,「為佛教,為眾生」而成立慈濟,希望慈濟人體解《法華經》所教示的宇宙人生真理,堅定地相信人人都有清淨的本性,只是被後天環境污染才有複雜的心念和習氣。

同時也希望慈濟人學習佛菩薩的精神,堅定地在人間力行菩薩道,若能無私地救濟天下眾生的苦難、真誠地在生活中幫助別人,久而久之,就能去除自己的習氣,培養自己的愛心,淨化自己的心,回歸自己天生自然的清淨本性。

每個人都有愛心可以被啟發,每個人都有力量可以去付出;每個人付出一秒鐘,多一個人就多一秒鐘,集中無數人付出的一秒鐘,累積人人付出的時間,就能救助很多苦難的人,世間就會更平安。

上人期待人人視天下為一個大家庭,視全人類為一家人,若人人都有「天下一家」的觀念,彼此如親人般,以真誠的愛相互對待、相互幫助,人間就不再有衝突,大地就不再受污染,普天之下必然風調雨順,祥和與溫馨。

非常感恩能夠來到「第五屆慈濟論壇」,提供淺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同時也很感恩大家蒞臨論壇盛會,祝福大會圓滿如意,人人法喜充滿!感恩大家也祝福大家!

De Fan speaks at the Fifth Tzu Chi Forum 2019/09/19
德凡講於「第五屆慈濟論壇」2019/09/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