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訪 患難中仍見真情

2018-04-18   | 李美儒、蕭惠玲
身為長子的家桑(右)在鞋廠工作賺取家中生活所需,面對父親的精神疾病,他勇敢的概括承受,並表示深愛父親。(攝影者:李美儒 地點:蘇丹加濟市 日期:2015/10/20)
「遵循伊斯蘭教傳統習俗,若男主人不在,師兄不隨意進入家中......」要前往五十二戶敘利亞家庭進行訪視,在出發前慈濟志工胡光中不忘做行前叮嚀,因為宗教信仰不同,所以希望志工要切記遵循不同戒律與規範。

在伊斯蘭教的國度裡,女性出門一定要罩黑袍,過去連眼睛都需用紗布遮住,不能讓兒子及丈夫以外的男人看到臉,所以提醒男性志工需特別留意此民情,若要照相,女孩子不要照正面,除非經過允許,志工領隊黃秋良就家訪行程,請大家保持微笑到每一戶家庭進行拜訪,讓鄉親可以感受到慈濟人的愛。

走入鄉親家 訪視見真情

為了家庭訪視,志工事前已經分為五組,每組有訪視志工、翻譯志工及人文真善美志工等,希望針對敘利亞家庭做深度的探訪,才能給予更多實質上的協助,讓其生活穩定快樂,孩子身心健全成長;藍天白雲走進土耳其的街道,展開敘利亞的家庭訪視,走入小巷內,就看見路旁高高掛著慈濟基金會所贈之毛毯,走進家中,無論敘利亞鄉親如何貧窮,家裡總是打掃得乾淨整齊。

阿罕默德胡笙先生因出車禍脊椎受傷無法工作,靠兩個兒子打工賺取一千五百里拉維持全家生計,他感動地說:「我這二個孩子很懂事,當知道我的狀況,就跟我說,爸爸你在家好好休息,我出去工作沒關係。」

就這樣,阿罕默德胡笙家的二個孩子不能讀書,為了家計而去當童工;兩個孩子,一個十三歲、一個十一歲,每個月各可賺七百五十土幣,「房租五百元、水電兩百元,我每個月藥錢要一百五十元再加上生活費......」一家五口,每個月靠二個孩子賺錢根本不夠。
慈濟志工走入五十二戶蘇丹加濟市的敘利亞家庭中做深度探訪,希望可以更貼近鄉親的生活。(圖片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提供)


「感恩慈濟提供助學生家庭補助生活費,讓兒子不但不用去工作,又能回學校讀書,我每天都在為上人及慈濟人祈禱,感謝你們的愛。」阿罕默德胡笙說出心中的感恩,胡光中則在一旁補充道,這一家人很知足,當我來問二個孩子在工廠打工薪資時,他們回答一個六百五十元跟五百五十元,事實上兩個孩子一個月各自可賺七百五十元,不過他們知道慈濟要幫助很多人,故若自已省一點,就能讓慈濟幫助更多的孩子讀書。

逃難辛酸事 用愛化障礙

蘇海拉是位有修養的女士,在敘利亞時家庭狀況不錯,但戰爭讓他們活在恐懼中,來到土耳其,先生因工作不小心被機械割傷了手,行動變得緩慢,因而不能找到好工作,她說:「先生目前在工廠上班,一個月只能賺八百土幣,也沒什麼地方願意再接受我先生,就只能繼續在那裡做。」

現年十九歲的大兒子,家裡需要他賺錢貼補家用,不得不放棄學業到工廠工作,月薪是一千元土幣,「現在逃到伊斯坦堡難民越來越多,房租就越來越貴,我們逼不得已,所住的房子要越換越小,但房租卻比之前還貴......」蘇海拉說出心中的無奈。

一到土耳其邊境,難民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是進難民營,第二條則是搭車直接到伊斯坦堡,蘇海拉一家與四個家庭共同選擇來到伊斯坦堡,提及蘇海拉的心願,她正襟危坐輕輕的說:「做為一個母親,我心中有一個單純的願,就是希望讓我二個孩子能繼續讀書;小兒子在慈濟的幫助下已去滿納海讀小學;但我知道在大兒子心中,他其實還是想讀書的。」

蘇海拉繼續說道:「當我們從家裡逃出來時,大兒子什麼都沒帶,就只帶著高中課本及筆記本。」這時從沙發後面拿抱出了一個看起來歷盡滄桑的書包,裡頭裝的全是高三課本及筆記,為此,胡光中直說:「這實在是太不簡單了,從敘利亞要逃到土耳其,路途有多麼遙遠、艱辛,書本很重,他不怕辛苦,揹著書本來到土耳其,這個孩子是想讀書的。」

童工賺家用 感恩回學校

走在蘇丹加濟市的街道上,與敘利亞難民如同家人一般共同前往去他們家做訪視,身為長子的家桑,目前在鞋廠工作,每個月工資七百土幣,他說:「加上爸爸上班的收入,再扣掉每個月的房租,僅剩九百土幣,維持五口生活費用,實在不夠。」
患有小兒麻痺的阿罕德(左)靠著助行器,帶四個小孩千里跋涉在缺少食物、惡劣環境中逃難到土耳其。(圖片由慈濟基金會提供)


由於戰爭備受恐懼的因素,家桑的父親患有一種精神疾病,發病時會完全變了一個人,滿口髒話還會動手打人,母子都會默默承受父親的暴力。含淚的加桑說:「我很愛我的父親,我知道他因為生病才會打我,我緊緊地抱住他,他很快就會安靜下來,我真的很愛我的爸爸。」

如今家桑能到滿納海小學就讀,他的母親在內心充滿感恩,至少孩子可以繼續受教育,不需要再為了家計奔波打工。

除了對父親愛患有小兒麻痺而行動不便的阿德罕,靠著助行器逃離家園,從陸路、海路,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四個小孩千里跋涉在缺少食物、惡劣環境中,來到土耳其已有三年了,這三年沒有根也沒有家,更也沒有保障。

兩個孩子目前都在滿納海中小學讀書,阿德罕一家人恭敬地將慈濟給予的現值卡放在《古蘭經》中,阿德罕太太表示:「雖然身為穆斯林,卻深感慈濟精神與伊斯蘭教義不謀而合。」

為了表達對慈濟的感恩之情,阿德罕夫婦也用筆寫下了祝福給證嚴上人:「願真主阿拉賜和平予您與您的弟子,感恩慈濟人。願真主的和平與您同在。」

翻譯大妙用 貼近鄉親心

滿納海教師阮達(左)帶著兩個月大的孩子,與慈濟志工們一起訪視。(攝影者:余自成 地點:蘇丹加濟市 日期:2015/10/20)
此次前進敘利亞鄉親家中的訪視工作,與敘利亞難民用阿拉伯文語言溝通是很重要的,要感恩當地的可以用英文翻譯的志工們,讓團隊有機會可以更接近鄉親的生活,志工行列中還有滿納海教師阮達帶著兩個月大的孩子,與志工們一起訪視。

原本因為要照顧幼小的孩子而無法前往陪伴訪視的阮達,因為不捨志工前往訪視時沒有翻譯的志工,遂帶著小朋友前往一起訪視。

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的阿塔斯,在大學是主修英文,主麻教授特地邀請他來陪伴家訪,阿塔斯看到同行志工洪芯宜在畫訪視家系圖時,認真詢問方形、圓形及線條的意涵之後,抵達第二位敘利亞鄉親家時,便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忙繪製家系圖?志工們很高興的將家系圖的重責大任交付予他。

針對敘利亞難民的關懷,慈濟志工投入在家庭訪視,希望可以藉此更貼近每一戶鄉親的生活與心。

(文:李美儒、蕭惠玲 蘇丹加濟市報導 2015/10/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