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約聯合國 長期關懷難民

2016-03-01   | 大愛新聞 慈濟文發處
滯留在馬來西亞的難民家庭。(照片翻攝自大愛電視)
緬甸部份少數民族從1960至1980年代開始,就因不堪緬甸政府的壓迫,陸續離鄉背井逃往如泰國、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在馬來西亞登記在案的國際難民超過十五萬人,緬甸就占了九成,又以欽(Chin)族和洛興雅(Rohingya)族居多,其餘還有來自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敘利亞等十八個國家,都是亟需援助的對象。目前,馬來西亞難民和外勞人數,已經遠超過馬國的第三大族群印度裔。

家鄉難捱 異國求生

在吉隆坡北郊十公里雪蘭莪州的士拉央(Selayang),簡陋的租屋是緬甸難民的群居地。四十二歲的洛興雅族難民山杜(Shan Du)帶著一家六口,棲身兩坪的木板隔間,他身兼兩份工作,主要的收入是靠凌晨十二點上工的士拉央批發市場。「我剛來馬來西亞時,什麼都不懂,有些人甚至要我做工一整天,只給我十令吉(馬幣)。」

這裡市場的攤商都是華人,做工的都是外勞(難民)。攤商楊小勇說:「(本地人)一個禮拜做三天,外勞一個禮拜做七天,他們來,你叫他們做什麼他們都可以,本地的你叫他做,他還大過你,叫你自己做。」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關懷難民的觸角,不只在難民扣留營等地區,也延伸至居住在吉隆坡都市底層的難民。在吉隆坡市中心的半山芭道,又被稱為小聯合國,主要是因為多達十二個國家的外籍勞工,在這裡討生活,也有不少難民夾雜其中。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駐馬代表理查陶爾認為,在大馬,難民最大的問題是被視為非法移民,「因為非法,所以無法享有權利,沒有居住權,會受到社會歧視排擠,很難生存,隨時可能被雇主解雇,每天都會有人威脅要錢,婦女小孩的安全也飽受威脅。」

難民無法在大馬合法居留,是因為馬國政府,並未簽署「1951年聯合國難民公約」,以及「1967年難民地位議定書」,沒有合法工作權,也無法享有馬國公民的免費醫療。

締約合作 幫助難民

2004年,因為一宗難民醫療個案需要醫師轉介信,因緣巧合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聯絡上巴生慈濟義診中心,就此揭開與慈濟合作的序幕, 2005年雙方簽署「難民援助計劃伙伴諒解備忘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被允許進入森美蘭州冷京扣留營、雪蘭莪州士毛月扣留營、武吉加里爾扣留營等地,配合難民辦事處的指示,提供醫療服務,範圍涵蓋難民社區義診、扣留營義診及轉介醫療個案。有時亦會準備食物,為難民補充營養。
慈濟雪隆分會與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聯合舉辦緬甸難民學童運動會。(攝影者:凌碗有,地點:馬來西亞吉隆坡,時間:2014/11/31)

有鑑於慈濟志工的用心投入,2007年雙方更新第二次備忘錄,除延續之前的合作事項外,不再設合作期限。同年,再和慈濟跨領域合作,從醫療延伸至教育,簽署《難民兒童學前教育計劃》,協助難民兒童就學,並把慈濟擢升至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執行伙伴的地位,簽訂「難民援助計畫執行夥伴合約」,也能獲得辦事處的撥款。

慈濟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提及,慈濟也會視難民需求提供,不會受限於合作的範圍而已:「其實跟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合作,也充滿很多的變數,因為它的撥款也不會是每年一定,尤其現在國際經濟非常蕭條,他們本身在爭取資金撥款,也有他們一定的難度,我們不只是跟他用這種合作夥伴的持續關係而已,就是你們給我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按照規定,就是我們會在他沒有規定的部分,我們也會多做。」

不問來處 只問需求

在吉隆坡半山芭的慈濟義診中心,從2008年起正式看診,招牌的最下方文字也書寫上緬甸文,主要是為了服務來自於緬甸的洛興雅族,以及欽族的難民。二十二歲來求診的欽族難民坎吐欽(Kheum Tul Cin),雖然害怕路上被警察抓,但還是冒險前來求援:「我今天一定要來義診中心,因為兒子病得很嚴重。」

明白難民的翹首盼望,慈濟義診中心的符之良醫師,永遠把難民需求擺在第一位。2013年加入人醫會,2015年5月放棄私立醫院的優渥薪資,承擔起吉隆坡慈濟義診中心,唯一長期駐診的醫師。
一位難民即將啟程前往美國,行前符之良醫師主動合照,留一個紀念。(照片翻攝自大愛電視)

看到難民生活的困苦,啟發了符之良醫師長駐慈濟義診中心的心願:「我以前心量好小,我還想說要去私人醫院工作,要賺更多的錢這樣,我來我想說我一個人,賺那麼多錢幹嘛!我想說我留下來這個義診中心,把它規畫好,然後讓更多人更受用。」

一位洛興雅族難民,即將啟程前往美國,行前符醫師主動合照,留一個紀念。吉隆坡慈濟義診中心主任,符之良感慨良多:「凡走過必留痕跡,那有時候會滿不捨他們(難民),怎麼說,因為我知道有一次病患,雖然他們可以移民到第三國家,但是他們其實去到那邊是滿痛苦的,有很多規則都要重新過來。而且他們去那邊三個月之後,就不受聯合國的保護所以基本上就是自生自滅。」

幫助苦難眾生的心懷,不分種族、宗教,就如馬來西亞宗教師拉菲克(Rafik Ismail)所說:「我以真主之名,如果有人尋求幫助,不要問他哪裡來,也不需問他的種族,你要問,他需要什麼?我們能做些什麼?」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大愛新聞、慈濟文發處綜合報導 2016/03/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