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貪欲無明 滅戰爭根源

2015-12-30   | 劉惠琍 侯宜君
回想起在土耳其針對敘利亞難民所進行的家訪,慈濟志工蕭芳芬(右)依舊是滿心不捨。(攝影者:李美儒,地點:土耳其,日期:2015/10/24)
「戰爭是什麼?為何有戰爭?」從土耳其參與敘利亞難民發放返臺的慈濟志工蕭芳芬以沉痛的心情問著在座與會的慈濟志工,因為難民的處境,至今都是國際間重視的話題,不過不是紙上談兵,應該要實際行動援助。

12月6日,位於臺北市的慈濟中山聯絡處舉行每月一次的慈誠委員精進日,特別邀約前往土耳其參與敘利亞難民發放的蕭芳芬,希望藉著分享讓大家瞭解,臺灣慈濟志工前往土耳其的愛的足跡。

回顧家訪 難民生活苦不斷

敘利亞內戰多年、造成幾百萬的難民流離失所,逃離家園,其中以逃到鄰國土耳其的最多,而在土耳其有深耕多年的慈濟志工胡光中,不僅熟習當地的語言及風土民情,更帶領著慈濟志工們在滿納海中小學進行家訪及發放救濟金的工作。

敘利亞是信奉依斯蘭教的國家,《可蘭經》是他們每天拜誦的經典,在經典裡有提及四種聖戰:戰勝自己、戰勝愚昧、為生活打拼、戰勝敵人,雖然與佛教的慈濟有所不同,不過中心主旨都是一樣的,都是勸人為善、消滅仇恨、息止爭端,當今世上因種族宗教的不同,發生許多戰亂,主因是人心的貪欲無明。

回顧在土耳其的家訪,蕭芳芬表示:「流落異鄉的難民生活甚是艱辛,家中的父親賺取微薄的工資,付房租五百元土耳其里拉(約臺幣五千多元),八、九歲的孩子要在工廠當童工,每天工作十二小時賺取六、七百里拉維持家計,甚至於流浪街頭,靠著乞討為生的難民比比皆是……」
蕭芳芬針對慈濟志工在土耳其進行敘利亞難民發放的心情與過程做分享,讓現場許多人感受到愛的能量匯聚的感動。(攝影者:陳玉進,地點:慈濟中山聯絡處,日期:2015/12/06)。


雖然已經回到臺灣,不過談及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的一切種種,蕭芳芬的臉上依舊顯現出不捨的神情。

一念無明 以愛消弭善效應

「在戰火中能夠生存下來的算是幸運的,但是對於兒童們來說,是一種身心的折磨……」蕭芬芳說著難民兒童面對親人死於戰火中及砍殺中的情境,更是難以抹滅,從學童們的畫冊便得知,他們所畫的是一幅幅飛機投擲炸彈從空而下、地面的人紛紛竄逃、驚恐無助的情景。

多數兒童惡夢連連、自我封閉、眼神呆滯、青春笑容不再,慈濟補助學費讓這些學齡兒童能夠繼續接受教育,否則這些兒童在不久的未來又會形成社會的亂源,造成土耳其國家社會秩序的混亂。

臺下的王憶偵聽完分享也忍不住哽咽,他說道:「無知的人類因為無明的瞋心造成了無情的戰火,從一波波難民潮的報導中,我們看到了恐懼、絕望與無奈。」慈濟的援助帶給了孩子一線希望,孩子能接受教育真的是希望之源,也能讓無情的戰火藉著教育,得到緩解與改變。

慈濟志工的愛在土耳其延續,聽了分享的侯宜君,深深覺得有愛真的很重要,蕭芳芬說:「人一旦沒有愛就會有惡、貪念,所以國家社會都會受害……」因次她很慶幸自己可以在慈濟這個善的團體,學習付出,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慈濟人愛的腳步不僅在臺灣,更從臺灣延伸到全世界,在付出的過程中,慈濟志工更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一起承擔,讓愛的效應可以蔓延。【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劉惠琍、侯宜君 臺北報導 2015/12/0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