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麻教授助鄉親 冀返家園

2018-01-26   | 葉文鶯
慈濟志工為敘利亞難民學童成立半公立的難民學校「滿納海中小學」。敘利亞主麻教授(Cuma)與學生開心互動。(攝影者:余自成,地點:土耳其滿納海中小學(Menahel),日期:2016/07/18)

敘利亞人忍受長達七年內戰,思念著祖國;而在全球最大難民收容國家土耳其,慈濟志工在此設立慈濟滿納海學校和義診中心,讓難民孩子可以上學,大人重拾工作機會,帶著尊嚴認真過活,他們冀望有朝一日能重建家園。

一通電話 共商援助計畫


敘利亞籍的主麻(Cuma),是慈濟援助敘利亞難民的靈魂人物之一。他在敘利亞的大學教書,戰火蹂躪下,工作機會銳減。父親去世後,他計畫暫時到土耳其避難,當時向母親告別時,主麻強烈感受到:「她大喊大叫,好像再也不得相見!」

2012年,主麻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到土耳其伊斯坦堡避難。2014年,過去在敘利亞的一名臺灣留學生,得知主麻教授流亡土耳其,便設法聯絡慈濟志工胡光中;那一通來自臺灣的電話,從此開啟胡光中與主麻共商難民援助的計畫。

臺灣、土耳其慈濟志工發放生活補助金給打工學生家庭,讓敘利亞難民學校「滿納海中小學」學生可以安心上學。胡光中(左)與主麻教授(右)介紹學生的家庭情況。(攝影者:余自成,地點:土耳其滿納海中小學,日期:2015/10/19)

土耳其僅有三名慈濟志工── 胡光中、周如意夫婦和余自成;在這之前,他們結合朋友、留學生,就地採買毛毯、睡墊等,發放給剛從邊境逃出來的難民,即使無法投親靠友或找到安身處,至少可以讓他們在公園或街頭歇腳。

妻離子散 隻身獨處異國

難民人數激增,胡光中向臺灣慈濟本會說明援助構想;而透過主麻的串連,上百名敘利亞人穿上慈濟志工背心,承擔起無數貧困家庭的訪視及發放工作。

三年多來,因為難民援助人數眾多,主麻已經不在大學教書,而是接受慈濟聘請,承擔慈善援助方案也協助滿納海學校。

2015年7月,十六歲的小兒子哈利決定偷渡到德國,尋求更有希望的未來。哈利隻身帶著一千五百歐元(合約臺幣五萬四千元),在伊斯坦堡搭上公車再坐小艇,接著乘大船越過愛琴海前往希臘,又從希臘搭火車向北,與大批難民沿鐵軌跋涉,徒步進入德國。在他離開的8個月後,主麻才透過視訊畫面見到小哈利。

慈濟為敘利亞難民特困戶發放現場,主麻教授帶領鄉親為所在的土耳其、為祖國,更為人人祈禱。(攝影者:余自成,地點:土耳其)

這位父親經常老淚縱橫,在兒子面前也忍不住。繼哈利遠走,大兒子受不了戰爭帶來的分離與恐懼,精神出現異常,「他用刀子劃傷自己。」主麻心痛不已地表示,母親居住在大馬士革鄉間,戰況不算激烈,他決定讓妻子帶著大兒子回故鄉療癒創傷,沒想到邊界封鎖,隻身異國的他,只能透過電話得知家人的消息。

知識澆灌 生命開出綠洲

「這樣的骨肉離散,像是將一個人的頭、手和身體分開。」主麻表示,敘利亞人和東方人一樣,相當重視家庭。開齋節是穆斯林的新年,過往家人總是到清真寺禮拜,大家相互擁抱、祝福,回到家便與親友團聚,歡歡喜喜。但在土耳其,「每逢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和忠孝節,我的心裏都是苦的!」

只有面對別人的苦難,才能忘卻自己的。主麻與敘利亞志工,不斷逐戶拜訪經提報後,篩選出來的特困家庭,做成訪視資料並且建檔,再依需求區分出領取物資、現金卡、打工補助金或冬季燃料費的家庭與個案,籌備一次又一次的發放。

多數十四歲以下的難民孩童打工分擔家計,因而輟學。「他們工資便宜,而且服從性高。」胡光中曾到工廠拜訪打工孩子,老闆擔心這麼好用的小幫手被搶走,主動提高兩百元工資,足以負擔家人一星期的房租了!但孩子仍決定到滿納海學校念書,「我想用這兩百元買自己的未來。」
土耳其慈濟滿納海學校,提供敘利亞難民學童延續教育。不忘母語和文化,將來才有一條回家的路。(攝影者:余自成,地點:土耳其)

像這樣被找回來念書,並貼補家庭生活費的打工學生,共有四百多人。

滿納海(Manahel,阿拉伯文發音),為主麻所命名,取其意為「沙漠中的泉源」。他欣慰地表示,過去孩子看到的是殘酷血腥的戰爭,上學之後,他們才成為一個「人」── 獲得尊重與關心,生命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滿納海,正以知識澆灌學童失學已久的沙漠,讓他們的生命開出綠洲。

(文:葉文鶯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15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