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孤軍血淚 今化茶香中

2013-11-24   | 林櫻琴 黃雅純
一顆發芽的茶籽,代表著泰北茶鄉生計的未來。(攝影者:殷文仙,地點:泰國清萊省皇太后縣輝鵬村,日期:2013/11/16)
1949年,一支潰散的孤軍,隨著國軍從中國大陸撤退的情勢,從西南部撤退到了雲南和緬甸邊境,在蠻荒的原始叢林中,淪為非法入境的難民,艱苦地建立游擊隊的基地,在絕境中求生存,一心期待反攻大陸。

後來,孤軍因協助泰國政府安定泰北當地,獲得駐足泰北清萊美斯樂等地,建立了大、小難民村六十四個,總數在六萬人以上,但因遲遲無法取得臺灣或泰國的公民身份,成為一群沒有身份的孤軍及家眷、後代。

異域孤軍 慈濟接手扶困

這一段悲壯的孤軍史,當年被知名作家柏陽寫成了《異域》這本書,化名鄧克保出版,孤軍的血淚史才為人所知,一時震撼臺灣社會,許多人開始關心泰北孤軍的生活和身份問題。

《異域》的故事後來拍成電影,由知名歌手羅大佑演唱的〈亞細亞的孤兒〉電影插曲,傳唱海內外,動人的詞曲──「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還縈繞在臺灣許許多多四十歲以上的成人的記憶裡。

1995年起,慈濟從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手中接棒,展開「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包括老兵安養、重建難民村、農業輔導講習與提供茶果苗種植、急難救助、建設中文學校等。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過去,原本的旱地,現在種滿了茶樹,居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當年到泰北勘災的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11月16日和志工們再度踏上這塊土地,來到十九年前援建的回賀慈濟村,並關心上個月前來發放阿薩姆茶籽後村民們育苗的情況,與村民回顧當年話家常。

發放茶籽 展望茶鄉的春天

回賀村目前有村民七十八戶,而茶籽捐贈是由慈濟泰國清邁學校已授證委員總務主任張志光、黃雅純等人,與臺灣慈濟基金會教育志業發展處楊月鳳組成勘查小組前來實地會勘後,根據實際在村內有土地耕種、且目前確實有種植茶樹、而且還住在村子裡的村民進行發放。今年得到慈濟茶籽發放的村民共有六十二戶。平均每戶獲得生茶籽十七公斤,另外還有乾的茶籽十一公斤。

此行前來,村民已經開始育茶苗了,為了瞭解育苗的情況,王副總與志工等人特地踏訪了幾個農戶的田地。目前農民利用家中的菜園育苗,回賀村前村長艾新伯說,目前是泰國的冬季,所以育苗的速度不快,但是只要春季一到,應很快會有成果。

回賀村因為農民沒有灑農藥,所以每周都有來自芳縣的商家前來收購茶葉,剛採的茶青一公斤可賣得十二塊,如果經過初加工,乾季三公斤可以初加工成一公斤,雨季則三點五公斤可以初加工成一公斤的茶,則可以賣到七十塊錢。目前商家腦筋動得快,也開始收購粗(老)葉與落葉,每公斤如果商家來回賀收購價格是八塊錢,但是拿到芳縣可以賣得十二元;回收來的粗葉通常被做成茶包或涼茶,也有商家經過提煉後成為清潔用品,諸如:牙膏、洗髮精等。
1995年回賀慈濟村交屋的時候,慈濟基金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為抱著一歲女兒的李桂英家開啟大門的畫面。(照片提供:慈濟泰國分會,日期:1995/05/31)

關懷近二十載 叮嚀子孫莫忘

回賀村前村長艾新白首先表示,十九年來,村裡改變很多,原本整村只有一臺摩托車到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摩托車。在慈濟還沒來之前,村內也是零零落落,後來慈濟幫忙規劃建村,還有完整的道路。現在的房子「風不吹、雨不打」,每晚可以睡得很安穩。

還有改善農業方面,當年他也曾經參加過在大谷地的農業講習,慈濟不僅提供茶苗和工具,還有一本書,協助村民栽植經濟作物、改善生活。現在阿薩姆茶銷路很好,但茶籽難尋,慈濟便同意幫忙連續三年發放茶籽,他相信再過五、六年,村子的環境會更加改善。

艾新白很感恩慈濟也沒忘記慈濟的恩德,他說父母生養他們,確未必留下甚麼,但這十九年年一路走來,慈濟卻留給大家更珍貴的東西,讓他們在這裡能安身立命。艾新白還表示,現在的他還有一樁心願未了,就是等到孩子們畢業了出社會賺錢後,他要攢旅費回臺灣親自向證嚴上人感恩,如此他心頭上就沒有罣礙了。

每每講到慈濟一路走來的不離不棄,艾新白總會情不自禁的掉下感動的淚水,因此他總是不願講太多,怕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他也很感恩慈濟一路為回賀慈濟村留下歷史,讓他們能夠回顧,並且時時記得慈濟為他們所做的ㄧ切。

艾新白的兒子艾順康在曼谷就學,也參與慈青活動,得知王副總要來,便想在前幾日慈濟冬令發放活動後留下來和王副總見面,然而明日曼谷的慈濟泰國分會有發放活動,又被找去支援,沒能達成見王副總一面的希望。艾新白說,因為兒子來自慈濟村,對慈濟心存感恩,因此課餘時間就會去分會幫忙。

十九年前影片人物 今朝重逢

隨後,一行人到了村民李桂英家裡,透過一段影片,是當年回賀慈濟村交屋的時候,王副總為她家開啟大門的記錄。事隔十九年,影片上的人物再度相逢都還在,只是當年在媽媽背上的小娃兒羅鳳心,如今也當了媽媽,已經有兩個小娃了!今天大家又相聚,重演十九年年前的片段。大家開玩笑的說,相約下次二十年,或許又有新的一代出現了!
當年在媽媽李桂英(藍衣)背上的小娃兒羅鳳心(抱綠衣小孩者),如今也當了媽媽,已經有兩個小娃了!今天大家又相聚,重演十九年前的片段。大家開玩笑的說,相約下次二十年,或許又有新的一代出現了!(攝影者:殷文仙,地點:泰國清萊省皇太后縣輝鵬村,日期:2013/11/16)

艾新白向副總說,明年就邁入二十年了,他和幾位村裡較年長的村民討論,要用甚麼樣的方式來慶祝。最後決定每戶人家拿出自家農產,做幾道豐盛的菜,全村聚在一起感念慈濟的幫忙,也趁此機會讓孩子們寫下這段歷史,讓子子孫孫都不能忘記這個村子的源頭。

副總則建議,那天一定要告訴村內的孩子們,大家是如何艱辛地將村子建立起來,一磚一瓦,從山下拉到山上,慢慢的建立成村子的模樣。還有農業專家來到這裡做農業講習,提供茶苗,教導村民開墾等等……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於是,村子也開始有了大學生,有了身分證的人可以去臺灣、馬來西亞等地打工……王副總分享這些「往事足堪回首」,每回想一次都值得欣慰,現在年輕人也都慢慢成長,有出息,王副總殷殷叮嚀,這些點滴都要傳承下去,讓子子孫孫永遠記得前人走過的路。

離開李桂英的家,一行人又往余福才的家裡。余福才從小肢障,小學三年級時慈濟人前來發放文具、書包和字典。當時的他爬著來領取,讓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現年的他二十九歲,國中畢業後當了兩年的學徒,習得一技之長後有了修電器的本領,便在達府開了家電器行,為人家修理電器,一次約五百至六百泰銖,每個月大概有一萬多元的收入,但由於沒幫手,便結束了營業,目前回到家中,盤算著過年後要去曼谷的電器行工作。雖然他行動不方便,但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也能獨立過生活,令人覺得欣慰。

在回賀村停留了兩個多小時,一行人才揮別老友,繼續前往清邁,準備明日搭機返臺,結束了短暫卻令人懷念的泰北之行。【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櫻琴、黃雅純 泰北報導 2013/11/1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