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搬運工 變校長舉希望

2013-11-04   | 大愛新聞
緬甸人哈欣逃難來到馬來西亞當搬運工人,看到很多緬甸難民孩子四處遊蕩,便興辦難民宗教學校,讓孩子們得以受教育。(圖片取自大愛新聞)
緬甸是個文明古國,但是卻在五十年前陷入連年內戰的混亂中,1980年代末期,數以百萬計的緬甸人被迫離開家園,在周邊國家形成大量的難民潮,這當中有一些人前往馬來西亞,但卻在當地不被大馬政府承認身分。
語言不通、資源有限,這群難民的生活無所依靠,孩子也無法受教育;為此,其中一位難民哈欣,在士拉央辦起 了難民宗教學校,並從2004年開始,接受慈濟的物資幫助,讓更多難民孩子完成求學的夢想。

難民身份似浮萍 宗教學校如依歸

距離吉隆坡半小時車程的士拉央,是緬甸穆斯林難民的聚集地,1995年,當時二十五歲的緬甸人哈欣,逃難來到馬來西亞當搬運工人,看到很多緬甸難民孩子四處遊蕩,興起了教育他們的念頭。

哈欣表示:「當時推著蔬果,看到很多緬甸難民孩子四處遊蕩,沒宗教信仰,也沒受教育,頑皮粗野,我當時找了幾位孩子,跟著他們回家見家長,問家長:『孩子沒有上學嗎?』」

由於當地沒有學校,也沒有老師,哈欣一分不捨,在工作時間日夜顛倒的情況下,依舊每天利用下班後的兩個小時,免費教導孩子背誦《可蘭經》。

曾被「校長」哈欣教導的學生洛曼說:「我八歲時從緬甸過來,來到就直接住校長的家,一個星期後,才開始上課學習。那時還不是學校,在小房間上課。當時他在批發市場工作,我就在那時開始學習。」

學校草創時期,《可蘭經》是孩子們唯一的課本,因為哈欣相信,嚴格的宗教紀律,能讓孩子有安身立命的依歸。

發心立願獲得奧援 孩子啟發悲心

不過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哈欣肩上的擔子也愈發沉重,「我心裡不好過。因為吃、睡的地方很擁擠。」 2004年,馬來西亞雪隆慈濟志工在聯合國的協助下,開始資助哈欣的難民宗教學校,除了提供住宿師生需要的物資,還有定期的義診關懷。

慈濟志工賴金合說:「因為他們是難民身分,所以在馬來西亞就得不到正式的醫療關照。我們就想,是不是可以先來照顧他們的身體健康?」

哈欣(左)一分不捨,因此在工作時間日夜顛倒的情況下,他依舊每天利用下班後的兩個小時,免費教導孩子背誦《可蘭經》。(圖片取自大愛新聞)
「我第一次獲得幫助!」哈欣看見慈濟人到來,激動地述說感恩之情,「沒有慈濟幫忙,我也撐不下去,學校早就關閉,真的承受不了。租金、水電費、伙食、師資等等,負擔很重。」 賴金合寬慰哈欣:「我們只是跟隨證嚴上人的教誨,做我們能做的。」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不光補助難民學校的硬體設施,志工和慈青也定期為孩子們帶來人文課程,在互動的過程中,啟發了孩子的悲心,只要任何一個國家發生災難,他們都能為遠方災民,送上一分溫暖。

接受了志工的幫助,孩子們努力回饋,不只也在大型災難中奉獻一點心意,也在慈濟難民義診的現場,到處都是他們服務的身影。擔任志工的難民宗教學校學生歐斯曼說:「因為我們沒什麼病痛,看到他人的病苦,我們感到慶幸,並感恩阿拉。」

雖然教育無法改變難民孩子在馬來西亞無根浮萍的身分,但只要孩子學有所成,未來也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哈欣:「感謝上蒼,我能做的僅此而已。我教導他們,希望未來他們都能找到好工作。」

(大愛新聞 馬來西亞報導 2013/11/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