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路 難能可貴

2016-03-04   | 邱如蓮
週六上午在教育中心,慈濟志工帶來靜思語教學,在遊戲中體會互助合作;愉快的動態課程,讓孩子在週末都捨不得缺席。(攝影者:蕭耀華)
該讓孩子輟學分攤眼前生計,還是堅持受教以面對未知的明天?這是難民家長的兩難,也是「聯合國難民署暨慈濟教育中心」七年多來設法解決的難題之一。

擁有專業 試改變未來

吉隆坡士拉央的大路旁,三樓高的排屋比鄰而居,轉角的超市還沒開門營業,門口卻已擠滿了嘰嘰喳喳的小學童,男孩穿著白襯衫與藍長褲,女孩穿著白罩衫與藍長裙,還戴上白色的頭巾,超市隔壁的舊公寓樓上,是聯合國難民署與慈濟合辦的教育中心。

二十八歲的老師艾莎(Aisha Kasim)已經在教室裏準備上課。她個子小,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故鄉緬甸,艾莎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從小就備受排擠,讀書時經常無端被欺負,父母也被限制不能工作,一家人在破舊租屋裏生活拮据困難。

艾莎的父母在她八歲時,偷渡到馬來西亞,打工賺錢寄回緬甸,讓艾莎與哥哥、弟弟就學;但兄弟倆高中畢業後就不想再升學,艾莎則是念到大學畢業,修習法律專業。

即使擁有學歷,情況並沒有改變,艾莎無奈地說:「我還是不能工作,不能爭取任何權益,不能做任何事。」艾莎的先生在2006年偷渡到馬來西亞,與艾莎的父母會合,他打工存錢,兩年後將馬幣一萬零五百元交給人蛇集團,帶艾莎到馬來西亞。

艾莎母親的高血壓病症反覆發作,她帶媽媽到慈濟義診點義診,觀察到醫師很需要翻譯協助,於是艾莎成為翻譯志工;日後又因為具備英文能力,受志工邀請到教育中心擔任老師。

因為自己的經驗,艾莎清楚知道唯有讀書才有機會,她總是告訴慈濟教育中心的學生:「你們非常幸運。這不是我們的國家,我們卻可以讀書。一定要好好學習,試試看去改變自己的未來。」

逃難路途 處處布荊棘

難民家庭經常因家長工作改變、執法單位取締等原因,搬離原先的住所,孩子的求學因而中斷,甚至在父母要求下放棄課業,投入勞力市場。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慈濟志工與教育中心師長保持聯繫,必要時家庭訪問,協助解決困境。

小學二年級的瓦依妲,每天早上跟著十二歲的哥哥步行上學,總是安靜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頭;她來到教育中心已經有四年,最初不會說yes或no羞澀寡言的她,總用一雙大眼睛,怯生生看著這個世界;如今她依舊不多話,但她的英文讀寫能力卻進步很多,已有幾個要好的朋友,上課也會回答老師問題。

2015年2月,瓦依妲的爸爸因為丟失難民卡,在要去申請的路上被執法人員盤查,而關進移民局;老師朱薇妲轉告慈濟志工,在一個中午放學後,志工跟著瓦依妲回家。
難民下一代往往不是躲在家中就是街上遊蕩,慈善組織鼓勵他們走進學校,透過教育啟發智識,也和同學互助互動,建立人際關係。(攝影者:蕭耀華)


瓦依妲的媽媽蘿西妲在學校對面的工廠工作,時薪馬幣三元,為了賺錢,她總捨不得休息;但今天,她急急忙忙穿過高架橋回家,一見到志工就掉下眼淚,拜託志工幫忙協助打聽先生的消息。

被拘留的保釋金高達馬幣四千元,付不出錢就要關上四個月。這個家庭原本靠著爸爸在市場打工,加上媽媽的薪水,勉強可以維持,如今除了房租、生活費,還有給孩子們讀書的費用,一毛也不能少。蘿西妲沒有讀過書,但她明白,如果孩子停止求學,將來就會跟她一樣;因此即使辛苦,她仍堅持給孩子上學,他們的成長就是最大的回報。

家訪過後,蘿西妲囑咐女兒照顧好弟弟,自己則是顧不上吃飯,準備趕回工廠工作。慈濟志工不捨地握著蘿西妲的手,那是一雙粗糙而勞累的手,可以想見她日夜為賺錢而辛勞;志工允諾會給予幫助,陪伴這個家庭度過徬徨無助;蘿西妲擁抱志工,知道自己將不是無依無靠。

教學老師 不考慮薪資

家庭境況如瓦依妲的學生並不少,老師朱薇妲總是提醒自己要耐心對待難民學子,她說:「我小時候也不是過得很富裕,也曾沒有衣服穿、沒有食物吃,所以我明白那種很自卑的感覺。」

朱薇妲鼓勵這群很有藝術天分的孩子,設計彩繪教室牆面;悠遊在牆上的鯨魚,就是學生所繪,他們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機會;她在節慶時準備餐點與禮物,讓他們的童年一樣也有美好回憶。

當朱薇妲知道很多孩子沒有過生日的經驗,就在教室牆上設計生日表,依出生月份分組,每個月一起慶生。朱薇妲說:「我希望我的學生不要總想著自己沒有什麼,其實他們擁有的也很多!」

五十二歲的朱薇妲,年輕時開設家教班,當任職警察單位的先生退休後,她決定要做些有益於社會的事情,也得知士拉央這所難民學校需要老師:「面試的時候,志工帶我看學校的空間,並跟我說,因為這是個慈善工作,我們可能沒有辦法付很高的薪水。」但她沒有考慮太多就答應了。

朱薇妲雖然具備豐富授課經驗,剛開始還是為了課堂上的語言問題傷透腦筋──孩子們聽不懂英文、馬來文,老師們不會說緬甸話,為了教學進行,只能讓曾學習過、聽得懂一些英文的學生協助簡單翻譯;後來,在聯合國難民署與慈濟志工努力下,找來了緬籍老師才解決難題。

教育中心最初只有四十位學生,上學半天,朱薇妲和另一位教師各負責一個班級;再次招生報名時,竟來了兩百九十五位學生。師資不足,教室也不夠,慈濟志工趕緊找新教室、新老師,才讓每個孩子都能繼續課業。

朱薇妲在聯合國難民署暨慈濟教育中心教書已有八年,過程中面臨很多挫折,但都遠遠比不上孩子中斷學習而令人難過,「有些孩子突然沒有來上課,幾天後才知道原來父母為了躲避取締,已經連夜搬遷離開。」

不過,也看到許多孩子從羞澀到活潑,甚至被安置到美國還持續與朱薇妲有所聯絡。「我會教到教不動為止。」朱薇妲說,教書是她唯一會的,也是唯一能為這群孩子做的。
每年的年終,慈濟志工為三所教育中心的孩子舉辦結業典禮,並以品德、進步、精進、親善及創意設立獎項鼓勵他們,留下美好回憶。(攝影者:李文傑)


畢業證書 濃濃的祝福

慈濟志工有著與朱薇妲老師同樣的心念,不要求難民孩子的成績,但期待他們的生活教育能夠與一般孩子無異,因此結合教聯會老師、慈青,每個月兩次到學校帶動靜思語教學。

慈濟志工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每年舉辦一次社區學校運動會。由於難民孩子日常生活活動範圍,侷限在學校與住家,慈濟志工費盡心思每年籌辦運動會,四處尋覓適合的操場、草地,開拓活動空間,並安排各式各樣的運動競賽,帶孩子體會運動家的精神。運動會,孩子們穿上運動服、新白鞋、白襪和帽子,豔陽下,展現最無憂的燦爛笑顏。

志工更在每年年末,為堅持六年、完成小學學業的孩子舉辦畢業典禮:雖然畢業後,可能意味著投入就業,但有了基本知識,也降低孩子們被欺壓甚至受騙的機率。莊嚴而隆重的典禮,是難民孩子們從沒有感受過的,而一張畢業證書所包含的更是濃濃的愛與祝福。

去年(2014年)11月,有五位孩子順利從聯合國難民署暨慈濟教育中心畢業,聯合國難民署代表尼亞茲(Niaz Ahmad)為孩子們頒發畢業證書。尼亞茲感動於他們克服萬難完成學習,也感謝老師們一直以來的用心。他表示,希望能有機會再繼續延伸,為孩子們提供中學甚至高中、專業技術等教育,提升知識與技能,未來將更有可能在前往安置國後立足生根。

(文:邱如蓮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83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