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引航 法華正茂蝴蝶自來

2018-11-21   | 林秀琴、林秋子
「藍天般的胸襟,白雲般的作為」這是上人對年輕人的期許,孿生兄弟陳璽中(白褲男眾)、陳璽文及黃文雅(白褲女眾),陪伴新竹各領域科技人在此以法相聚。(攝影者:林群傑,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7/12/22)

外貌幾乎一模一樣的孿生兄弟陳璽中、陳璽文,分別從事電子業及咖啡廳,儘管平日工作時間非常長,但是對於社區中種子共修及辦理活動等,枝微末節策劃事務完全由陳璽中的好幫手黃文雅協助處理,三位年輕人陪伴新竹各領域科技人在此以法相聚。

花若芬芳蝶自來 青年承擔同齡度

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又到了,位處新竹這個科技重鎮,許多民眾都是高所得、高知識,志工要如何接引民眾入法呢?2018年歲末祝福,新竹區推出年輕人來承擔規劃、籌備,讓青年「同齡度」。

三位主責人之一的陳璽文,面對職業與志業兩頭跑頗有心得,老覺得時間不夠用,真心體會「來不及」,太多事情要做,太多地方要跑,他不禁自嘲:「我這幾年都沒生病,因為沒有生病的權利,每天的行程就是滿滿滿;因為慢慢認知團隊的重要性,因此,篤定要把慈濟團隊創造更大的價值。」
為了接引更多年輕人一起行善道,陳璽中及黃文雅已學會應用佛法之因緣觀「放下」來看待人事物,取而代之的是在旁守護陪伴。(攝影者:郭明娟,地點:臺南安平聯絡處,日期:2016/11/22)


「花若芬芳、蝴蝶自來,要如何留下蝴蝶呢?」陳璽中覺得生命中的一切所願,其實不應該用「追求」,而應該用「吸引」。順著大眾的狀況與程度來規劃,可以讓團隊能專注執行,也會更有信心,最後皆大歡喜。

而承擔這一份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因為從幫助別人,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不管人家批評,自己都有定見、信心,改用社會上聽得懂的語言,更有智慧接引人間菩薩! 

青春引航中繼站 陪伴鼓隊智慧引

承擔靜思鼓隊種子的黃文雅表示:「慈濟這條路上,鼓隊只是一個中繼站,接引一些不太認識慈濟的人,例如喜歡表演、演藝、唱歌或手語的會眾,我們會有共修除了表演,還會帶入上人的法或者是慈濟的故事跟他們多分享,藉由這個過程讓他們認識慈濟,願意跟著我們一起去投入與付出。」

曾經因為錯過2011年花蓮的第一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當時黃文雅深受感動與震撼,惋惜自己怎麼沒能參加;幸好同年10月回到臺南慈中服務,剛好有因緣承擔教育志業水懺種子,從此牽起了經藏演繹的陪伴與參與。之後,黃文雅也發覺自己對於臺上活動、演繹很有興趣,而且喜歡默默觀察每個人的優點而學習,逐漸展現演繹的熱情。

面對每次活動彩排前,黃文雅總是需要不斷不斷地看演繹教學影帶,一次次練習細微動作,從一開始不熟悉經文和手部動作至倒背如流,她總會利用共修時間、把握共修機會,觀察每個人的特質,身為大活動中如引航者的黃文雅必須做足功課,用心思考如何在大場面中引導眾多人群,將演繹的內容鋪陳,好讓大家跟隨音樂節拍,展現自然道氣。
以前的陳璽文總覺得事情自己做比較快有效率,但一個人的力量再怎麼快,也沒有辦法扛天下的米籮,而他深切的體悟也開始轉變心念。(攝影者:李文卿,地點:新竹靜思堂,日期:2018/11/04)


人文典範立自身 法在生活實踐行

陳璽中補充說,其實不是只有練鼓而已還有共修,未來還有很多規劃,包含我們會去安養院志工服務,跟那些心智障礙的一些朋友們互動,藉由全面性的志工服務與自我承擔,提起年輕人對社會價值的使命。

靜思鼓隊透過演繹學習佛法,以表演型態傳揚證嚴上人的法,但是要如何詮釋一部經文?不論是動作性或情感,都是很複雜的演繹,需要融入大量情感面與體悟,對於一個沒有舞臺體驗的人,需要演繹指導種子花更多的心思,詳細解說法繹與默契溝通。

因此,陳璽中也把握聞法、傳法的機會,透過觀察過程中看到演繹團隊的精進,從動作不斷被修正而一次次慢慢地改變過來,讓自己充分能感受到「法」在生活裡的實踐。

「師公上人說『不要自我設限,量力而為,做對的事。』把握每一個精進學習的機會。」陳璽中尤其喜歡上人曾說的兩句話:「上人說他需要的是人才,所謂人才,一個是希望我們做一個才德兼備,就是涵養德香才德兼備的人,第二句就是上人希望我們能夠多做事少與人爭執。」受法的陳璽中期許自己除了要有人文典範,在陪伴靜思鼓隊裡,更要扮演好傳承法脈的角色。
每月兩次星期四晚上,短短兩小時靜思鼓隊種子共修,新竹各領域科技人在此以法相聚。(攝影者:林秋子,地點:新竹市,日期:2018/11/01)


凝聚力量展使命 人海領航踏實做

以前的陳璽文總覺得事情自己做比較快有效率,但一個人的力量再怎麼快,也沒有辦法扛天下的米籮,而他深切的體悟也開始轉變心念,陳璽文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一群人因共同的使命去完成一件事,讓更多人成就一件事情,比所有的光環放在自己身上來的重要。」

曾經三人為了如何接引更多年輕人一起行善道,讓鼓隊種子團隊苦惱不已,但是經過歲月與人生淬鍊,他們已學會應用佛法之因緣觀「放下」來看待人事物,因緣不同勿執著;取而代之的是在旁守護陪伴,儘管過程挫折難免,但只要菩提種子在心,終會開花結果。

「藍天般的胸襟,白雲般的作為」這是上人對年輕人的期許。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如人海茫茫中的領航者,相信社會一定需要這股善的力量,愈大愈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秀琴、林秋子 新竹報導 2018/11/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