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各一方 法共一家

2018-11-21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人人總是承擔了佛陀二千多年前,佛陀自己也說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為了就是要教『菩薩法』。什麼叫做菩薩?所緣,是緣苦眾生,叫做菩薩。菩薩的因緣是來自於苦難眾生,有苦難眾生正需要菩薩出現,幫助他、救拔他,這就是菩薩在人間的價值。」(攝影者:鄒忠宏)

【證嚴上人11月20日臺中場海外授證暨歲末祝福開示】
「菩薩如何來匯集?人多,心要有合,才有力量為天下眾生付出,這是必然、也必須要。所以,我們年年有個授證的儀式,雖然它是儀式,可是,它是我們整個團隊的共同方向。」
 
第三梯次海外授證營隊暨歲末祝福典禮,11月20日在慈濟臺中靜思堂舉行圓緣典禮,會中由證嚴上人親自為二十四個國家、一百七十四位新任慈濟委員、慈誠隊員授證,發送福慧紅包。
 
上人在開示時感恩座中每一位菩薩,在各自所居住的國家,用心耕耘慈濟志業,發揮愛的能量;同時感恩資深的菩薩們,接引當地一群有緣的菩薩,並且長期陪伴、引導他們走入人間菩薩道。
 
「不管在任何一個國家歸來的菩薩,我都要先感恩陪伴歸來的資深菩薩,沒有資深菩薩接引,也沒有今天有這樣的因緣,可以看到任何一個國家發心投入慈濟、為當地去付出的菩薩。」
 
各不同天下一家 迎法親鋪設道場
 
為了迎接海外家人們歸來,臺中慈濟志工團隊也做足了準備,從接機、香積,一直到生活的安排,在在都讓上人讚歎。
 
「也看到臺中(慈濟醫院)院長、副院長、各科室主任,也要表達出地主誠意的歡迎,非常感恩,也是很感動。廚房裡人人每一餐都很用心,如何讓人人合口味,一定要很用心;還有住宿也是一樣,這樣的空間,如何讓大家疲倦的遠途歸來,讓人人睡得好。」
 
由於各個國家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語言溝通的差異,海外授證營隊暨歲末祝福典禮課務團隊也體貼海外家人遠途交通的疲累,儘量將每日時間安排得較為寬鬆,讓大家可以在自在地氛圍中,彼此分享與交流。
 
「因為生活環境不一樣,臺灣的營隊可以很緊、很緊,因為臺灣的生活環境本來都是緊湊得習慣了,可以操、可以練;但是各位(海外家人)所生活的習慣,本來就是比較寬鬆。我說,這樣對他們來說已經太緊迫了,但是課程還很多,塞不進去了,還是讓大家好好體會。」
 
菩薩法已度當說 好青年轉識成智
 
「路者,道也;道者,經也。」每一位慈濟志工不論身在何處,都是說我所做,做我所說,所說、所做的,都是在實踐佛經裡所教示的道理。
 
「我們人人總是承擔了佛陀二千多年前,佛陀自己也說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為了就是要教『菩薩法』。什麼叫做菩薩?所緣,是緣苦眾生,叫做菩薩。菩薩的因緣是來自於苦難眾生,有苦難眾生正需要菩薩出現,幫助他、救拔他,這就是菩薩在人間的價值。」
 
上人期待人人都能成為其他人生命中的貴人,作一個被需要的人,能被人需要,才是一個真正有生命價值的人生。
 
「我非常感恩,感恩人人用心、用愛,因緣會合先被接引,有資深的人來接引。現在在座受證的菩薩,現在的菩薩已受證了,就有責任如何再接引還沒因緣接觸慈濟的人,期待已度的趕快去度未度的,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責任感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培養。接受上人授證時,許多年輕人走過上人面前,都會很有默契地輕聲說:「您的孩子回來了!」聽到這句兌現承諾的約定語,上人就知道是「慈青」回來受證了。
 
「慈青是讀大學的時候就已經進入慈濟,吸收慈濟法,貫徹了靜思法脈,一直到現在就業成家,現在有來接受受證,這就是他已經很了解。人人都是讀大學,都是很高的智慧,還這麼堅持在慈濟裡,可見慈濟以智慧造福人間,永恆的精進,這一群由知識『轉識成智』,不只是接受社會教育的知識,還在深入佛法中成為智慧。」
 
慈濟行菩薩道,要轉知識成為智慧,智慧是清淨而無染。在此天災人禍頻仍的時代裡,更需要人人無貪無求,充滿愛心,同為淨化人心而努力。
 
跨全球宗教議會 說慈濟倡導環保
 
「剛剛聽到濟宣菩薩(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公共資訊部UN DPI/ NGO執委會主席布魯斯.諾茨Mr. Bruce Knotts),同樣也是師父的好弟子,而且很貼心,長期以來他在美國、在聯合國舉足輕重,他對慈濟所做的,他用智慧觀察,他肯定慈濟,也回來臺灣幾趟,他還要求皈依;有三次,最後看他真的是很誠,不是應酬式的,他真正對慈濟瞭解。」
 
11月1日至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第七屆世界宗教議會」,二位靜思精舍師父、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主任何日生及宗教處同仁前往參與。
 
「感動的是濟宣也專程到會場,他有一場介紹慈濟、介紹師父,在當場也有五分鐘的(影片),八十國家、二百多個宗教團體看見慈濟,這個佛教代表團體到底為天下做多少事!大家在不同國家,你們的付出,大愛新聞都有報導,一段一段的剪下來,讓這五分鐘的影片有機會在現場表達,這要感恩濟宣給我有機會。」
 
於11月4日世界宗教議會舉辦慈濟分論壇,以「基於信仰的角度針對氣候變遷採取具有道德觀念的行動」為題分享,除了濟宣師兄的引言介紹,二位精舍師父與何日生主任分享慈濟面對極端氣候的因應作為、靜思精舍自力更生的簡樸生活、環保理念的推廣與實際行動。大會現場還提供空間,讓慈濟展示「環保一條龍」的大愛感恩科技創意,所研發出的各項環保產品,如屢次使用在國際賑災的環保毛毯等。
 
「環保回收,總是讓他們很細膩看到物歸源頭、再製的價值,大愛感恩科技所再生的,各位應該看到的不只是毛毯,也可以有穿著,大家有穿到藍天白褲或者是灰衣白褲,就都是寶特瓶回收去紡紗,織成布料。這些回收回來大有可用,尤其是毛毯,那樣即時發揮(緊急救援),不管任何一個國家,就如現在的美國,看到現在還在火熱中……」
 
施把米匯三千斤 共一家天蓋地載
 
美國加州自11月8日開始,接連多日的森林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目前雖然已有百分之六十六的火場獲得控制,但當地政府預計將要到十一月底才有可能徹底撲滅大火。
 
「那一片火紅的天空,它造成的汙染,早上在說美國北加(州)空氣很汙染,我說天空定在那裡,可是地球在轉,不要只是想這一場火只是北加(州)、南加(州),其實影響的是全球。我們在普天蓋之下、地載之上,要有全球共生息的感覺,天下哪裡有災難,平安的地方要感恩,光感恩也要行動,點點滴滴匯合起來就是大的力量。」
 
以點滴之愛,匯聚而成大力量,上人舉緬甸的米撲滿為例──2008年納吉斯風災的因緣,慈濟踏上緬甸的國土,為當地農夫發放「福種」,自此開始,農夫的稻種年年豐收。為了感恩慈濟的援助,讓愛的效應更為擴大,當地農民發起「一把米」運動,煮飯前抓起一把米放入米撲滿,累積起來可以幫助更需要幫助的窮人。
 
「烏善丁,他是『一把米』的起頭,因為他沒有錢投(竹筒),他也是呼籲從自己做起,從鍋子裡頭抓出一把米來(放入)塑膠桶,他一直呼籲。當時我在花蓮知道是六百多戶,現在這一回回來受證,知道已經一千多戶是米撲滿的會員。我就問他說:『每天一把米能匯聚多少?』他說:『一罐半塑膠(桶)。』這一罐半就是三點多公斤,因為一罐是二點六公斤,一罐半不就是三點多公斤嗎?一千多戶(響應),每個月都把米集中起來成為一堆的小山丘,問他:『這一堆再裝袋子起來,一共有多重?』他們回答說:『共有三千多公斤。』我就回說:『讚歎啊!』」
 
每個人一把米,累起來三千多公斤,除了幫助自己村莊裡的窮困人,還有多餘可以幫助其他的村莊,「這一堆米,少不了任何一個你的一把米。」
 
海外歸來的菩薩,雖然語言不通,總要經過層層的翻譯,才能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上人期待每一位海外菩薩,「一定要很能理解慈濟的法,靜思的法脈、慈濟宗門,才能翻譯得很貼切。總而言之,期待人人了解,而且把慈濟精神好好帶回去。」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