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精算達人 洞悉所愛是煩惱

2018-10-10   | 李佩芯
沈水仙走進慈濟後,從助人的理念中改變了金錢觀。如今她依舊精打細算,把每分錢化為愛,是她最樂意的奉獻。(攝影者:尤靜蓓,地點:吉打分會,日期:2018/02/22)
十三歲就開始當幫傭的沈水仙,十九歲之前不曾有過屬於自己一分錢,吃住都在雇主家,養成了她不花錢的習慣,卻被人家取笑為「守財奴」……

十三歲起當幫傭 不買新衣要省錢

馬來西亞人沈水仙出生於1950年,是太平洋戰爭結束後艱難的大時代,她的家庭裡共有八個孩子,個個嗷嗷待哺,再加上父親不務正業、奶奶思想封建,不被允許上學的女孩們都是能儘早出外打工就去打工,以為生活吃緊的家庭補貼。

十三歲時,稚氣未脫的她就被迫去富人家當幫傭,不管是洗衣、煮飯還是抹地,樣樣家務皆要包辦。那時月薪是馬幣三十令吉,惟放在口袋裡還沒來得及捂熱,愛吸鴉片的爸爸就登門索取。雖厭惡爸爸的惡習,但天性乖順的她沒做出抗拒,聽話地交出了所有,然後再摸著空空的口袋繼續苦幹。

身無分文,但好在家庭工是包吃包住,沈水仙暫且無需用到錢,直到十九歲父親往生後,她才開始有點儲蓄,還可以給家裡一些補貼。雖已可自支錢財,但多年來能省則省的理財觀念已使她養成了「一毛不拔」的習慣,最經典的一次是,是姊妹們趁著過年前一同逛服裝買布,唯獨她在旁看大家興致高昂地選,自己卻是不買。新年穿新衣是華人最重視的傳統,後來姊姊看不下她的過度寒酸碎念幾句,她才倖倖然地去選購。

夫妻轉行做豆乾 媽媽心思為兒憂

二十五歲那年,沈水仙嫁人隨夫到吉膽島捕魚,才終結了這從小到大的幫傭生涯。

沈水仙曾以賣糕點為生,加入香積組後她得以發揮良能。(攝影者:洪愛惜,地點:吉打分會,日期:2018/05/07)
第一個孩子出世後,沈水仙和丈夫決定回鄉發展轉行,接手娘家的製作豆乾生意,雖然比出海捕魚穩定,但也同樣辛苦,從水泡黃豆、磨豆、煮沸、濾除豆渣、攪拌、凝結、壓制成型、切到包裝,雙手都需長期與水交織。這些製作程序都需在清晨七點前完成,所以她與丈夫凌晨三點就起床工作,完工後再將新鮮成品送賣到各市場和餐館。

雖工作辛苦點,但夫妻同心拼搏,生活也很快有了好轉,但想要買下第一間房屋還有點差距;為此,她的雙手從未閒下,從學人養豬、製作糕點,直到孩子長大幫忙供期(分期付款),她才卸下重擔。而彎曲的十指,也成了她長期勞動的見證。

像天下的母親一樣,家庭和孩子是沈水仙的全部心思和重心,她每天不是為三餐煩,就是為孩子的成長、學業、工作、人事和婚嫁傷腦筋。煩惱無處可訴說時,就到廟裡燒香拜拜,向神明佛菩薩祈求各種庇佑。

帶友向鄰募糕點 粘在慈濟

2004年,吉打慈濟志工舉辦義賣會,沈水仙姊姊的好友李秀白是慈濟志工,剛好到她的住處附近勸募愛心糕點。基於熟人,沈水仙一片熱心地陪著她挨家沿戶詢問,兩人邊走邊聊中談及了慈濟團體,李秀白也向她說了了很多的感人故事。

幾天後的義賣會,李秀白因在會所忙碌而忘了有糕點一事,眼看時間已過,沈水仙擔心糕點變餿,連忙喚兒子載她一趟,盡快將糕點送上。

到了會所後不久,她看到很多老少中青在裡頭忙著各種職務,滿頭大汗的臉都掛著燦爛笑容。後來她也「蒙查查」地加入幫忙,詎料一呆就呆到晚上,直到兒子不放心到會所探看,才知道媽媽忙得歡喜,已忘了時間。

此後,她便粘住了慈濟。

修行在外更在內 守住脾氣不發瘋

沈水仙沒有駕駛執照,要參加活動通常需家人載送,不然的話就需步行兩公里到舊會所。路程有點遠,但她還是歡歡喜喜地撐著一把傘走去了。不久大家知悉後,才開始載送她,而她也漸漸地從義賣會做到資源回收、香積、募款到四大志業,一步步成長。

不識字,非但沒成為沈水仙學法的阻礙,反而因常看大愛台節目而開始學認字,而淺顯易懂的靜思語也豐富了她的詞彙,其中她最喜歡這句:「生氣是短暫的發瘋。」學懂後,每當她快「飆脾氣」時,就趕快以這句話提醒自己要冷靜、忍耐。

「我煩躁時會生氣,也很愛念,有時從外面回來看家裡亂成一糟,就會開始罵。一次先生受不了,回我一句:『慈濟人不是都脾氣好的嗎?』我立馬住嘴,換上笑容。修行不是在外,在家裡更要修,他的這句話讓我謹記至今。」被先生回馬一槍,堵塞得無語的她,說起這事時仍不禁失笑。

解決金首飾煩惱 世間錢財化為善

沈水仙賺錢不容易,平時能省則省,謹慎計較著每個開銷。但在慈濟理解到助人理念後,她的金錢觀有了很大的改變,如在籌建靜思堂時,她沒多考慮就拿了積攢的私房錢捐獻,領取保險金時,也歡喜地拿出10%給慈善,非常樂於慷慨解囊。

今年周年活動期間,三合一慶典,沈水仙為讓大眾共襄盛舉,忍著右腳部疼痛到社區進行邀約。(攝影者:許薇盈,地點:默貢人民組屋,日期:2018/04/27)
老一輩人都有買金存錢的習慣,沈水仙也不例外。但一天她聽完證嚴上人的開示後,決定也將金首飾「解決」掉。「那時上人提到:『有個穿金戴銀的人時常擔心被打槍,特地僱了保鏢保護,徒增煩惱。』看著上人說這故事,我才突然醒覺,原來我平時愛護的東西是煩惱啊!」

沈水仙有一些金首飾,每當出遠門時就不放心擱在家裡,總要拿去親戚家寄放。聽到上人開示後,她猶如醍醐灌頂。

「金首飾原先打算留給孩子,但後來想通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就覺得捐給慈濟慈善基金比較有意義,還可以化作功德庇佑他們。」沈水仙笑著說。

煩惱隨付出減輕 原來靈山在心頭

在慈濟多年,六十八歲的她給人的印象是凡事不推,可以做的都自攬。如今她的因長期勞動導致脊椎移位,致使右腿部神經行走疼痛,但凡慈濟有活動,她仍堅持過來付出。

「上人的法,破解了我對家庭起的無明煩惱,人覺得輕安自在之餘,生活也有了目標。現在我除了睡覺時間,心中不無一刻都在想慈濟。」爽朗的她,嘴畔溢出輕快的笑聲說著。

未加入慈濟以前,沈水仙以為是慈濟需要大家,這團體才存在。後來逐漸深入,她才發現是大家需要慈濟,它才屹立五十多年!在她心中,慈濟這大家庭很美,不僅讓大家有機會付出、修行向善,也翻轉很多人生,甚至重活一遍。

沈水仙也沒想到會有不同人生的一天,因此縱然痼疾纏身,她仍堅定步伐,把握機緣增長慧命。靈山只在汝心頭,將法入心,她帶著無比的歡喜前往菩薩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佩芯 馬來西亞慈濟吉打分會報導 2018/10/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