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作為人類生命安全與福祉的共同語言和工具

2019-09-23   | 演講者:春日文子 整理:高玉美
日本學者春子文子教授。(攝影者:孫保源,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19/09/23)

日本未來地球全球中心主任、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春日文子博士,應邀為第五屆慈濟論壇進行第一場專題演講。春日博士甫上臺,即感謝臺灣及慈濟在日本近年來遭受多次災難時的援助。

日本實證 災難預警有助減災

「很多人就會對科學家所提出的預警系統,因為認為還有明天,對警示相對不予重視。」春日博士舉日本各都、道、府、縣都設有地震預警系統,氣象局也透過各地的氣象觀測站,所偵測出的預警警報,傳達到手機等科技設備,讓民眾提早收到天氣的預警系統。

博士以前些日子日本發生的天災災害為例,氣象局的專家及科學家們每天透過系統偵測,監視海象及海水的變化,為可能發生地震來提出警訊。民眾在收到預警系統時,能夠即時掌握關鍵的避災時間。

2011年3月11日所發生東日本地震,造成複合式的災難。然而在地震發生的當下,多輛的子彈列車正疾行在軌道上,因為有先進的地震預警系統,子彈列車收到訊號後,即時利用安全煞車系統,引導旅客在毫無受傷的情況下,順利疏散。

日本各級政府非常重視災害的預防,也非常重視災害防治,以東京都為例,都政府印製防災宣導手冊,除了日文版,也發行英文版及其他國家的語言版本,讓民眾知道災害來臨時,如何採取正確的防災及避災措施。

仙台綱領 全球防災共識策略

而科學界為了防災,都會舉行研討會。以2015年舉行的仙台減災綱領會議為例,是由全世界一百八十七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在日本仙台市經過五天的會議研討,在「第三次世界減災會議」中通過今後十五年的減災策略:「2015-2030仙台減災綱領」——這是源自於1990年代之國際防災策略,並歸納了數十年來,世界各國發生重大災害的經驗,是全球防災工作上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召開「仙台綱領會議」前,日本國內已經著手收集各國科學家所研究的成果。春日博士指出:「日本目前有超過六十個科學組織,每一個科學家所研究的領域各不相同,科學家與全世界的資訊充分交流與合作,希望能找到防災救災的更好方法。」

因此,各科學團體共同組織一個資訊交流平臺,透過交流平臺,把科學研究的成果及所累積的知識與智慧,經由網路的流通,能夠傳遞出去。只要透過網路搜尋,無論科學機構、科學研究成果、都能夠上網閱讀。

提到災難,春日博士再次感謝慈濟及臺灣,在日本發生災難的第一時間,臺灣民眾伸出援手,慈濟志工走入災區,所有的善行,春日博士深深地一鞠躬說:「感謝臺灣及慈濟的愛心。|

災難肇因 人類開發息息相關

相較於日本天災頻仍,位於地震與颱風發生頻繁的臺灣,二十年前的921大地震,災情震驚全世界,十年後的莫拉克風災,臺灣南部慘遭強降雨侵襲,蘇迪勒颱風重創北部,這些災情歷歷在目,世人應該引以為鑑。

災難如此頻繁,究竟天災是如何形成的?春日博士指出,除了大自然的因素,人口數量的激增,經濟開發帶來的效應,水資源的超量使用,農業肥料的過度使用,國際恐怖組織的行動都是讓科學界憂心的現象。

為了說明災難的可怕,博士除了圖片的呈現,也以圖表佐以說明:圖表中除了甲烷的汙染,海洋的酸化現象,各項指標溫度的上升,熱帶雨林的砍伐與地表流失,都是直接或間接造成天然災害發生的原因。

「地球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汙染,人類的生存空間也被擠壓。」投影片中呈現了美麗的地球有兩種色塊的區別,紅色代表危險地帶,藍色代表安全區域。兩相對照下,顯示地球汙染危險越來越嚴重了。危機問題不是科學家的責任,是全體地球人都要正視的問題。

博士以亞馬遜雨林逐漸消失的效應,說明地球生態的相依相聯的關係。雨林發生一定程度的消失,牽動著大氣層裡面的水份蒸發,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格陵蘭及南極的冰原消融,也跟雨林的消失有著盤纏無解的牽連。位於亞洲所發生的颱風與美國的颶風與雨林的消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氣候變遷和環境變遷是全球關注的議題。極端氣候引發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土石流、颱風、熱災、乾旱、火災、新型疾病等),也導致人類社會快速的劇變現象(如大量移民、環境難民、土地使用變遷、城市化、農業變遷、新型不平等與貧困)。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特別報告指出:近來的全球暖化速度相當極端。這些環境與社會變遷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直接或間接地造成影響,人類面對災害也變得更加脆弱。

科學防災 仍要結合社群協同

天災既然無法避免,就要充分利用現代進步的科技做好防災。博士說:科技可以協助減災與防災。

〈一〉    利用觀測儀器與數據做好風險評估
〈二〉    建立偵測警告機制
〈三〉    進行風險評估與溝通平臺

其中第三種方法「風險溝通」已獲得政府政策、層級與地方層級採用,並讓地方民眾直接進行風險溝通,自行採取防災措施。然而上述每種方法與社會對話仍舊存在著挑戰。

春日文子博士說明,社會與自然環境都是持續變動,所以必須考量兩者相互的影響。「這些考量必須採取全面觀點和系統方法,唯有透過不同科學學科的合作、與非科學社群共同設計,才能解決難題,例如結合社會專業人士與原住民社群提供的知識。這也正是未來地球研究計畫的起源背景與宗旨。」

春日文子博士期待社會與科學在防災領域協同共進,最後結語,仍對科學和科學家的責任與倫理道德,抱以高度期許。

(演講者:春日文子 整理:高玉美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