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基金會與環境保護:對萬物大地三十年愛的永續作法

2019-09-27   | 發表人:Alagu Perumal Ramasamy 整理:郭素芳
Dr. Alagu Perumal Ramasamy。(攝影者:顏天賜,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9/09/20)
慈濟基金會在環境保護有什麼樣的貢獻?印度羅耀拉學院企管研究所阿拉古副教授(Dr. Alagu Perumal Ramasamy)於第五屆慈濟論壇專題研討五場次,作為最後一位發表者,以此為主題進行分享。 

印度學者來臺 尋環保問題解方 

來自印度的學者阿拉古副教授,現正於慈濟大學進行研究。發表時,他首先展示了印度泰姬瑪哈陵(Taj Mahal)等等古蹟,都是印度最知名的景點。阿拉古副教授說道:「1947年後,印度變成一個農業的國家,到底我們為下一代創造的文化遺產又是什麼呢?」

螢幕上出現一座垃圾山,幾乎跟泰姬瑪哈陵一樣高,有15%到20%都是所謂的塑膠廢棄物。「不要忘了這些廢棄物,特別是塑膠,五百年、六百年都不會進行生物分解;這只是其中一座城市,我們有四千座城市,幾乎每座城市都有這樣的垃圾山,想想我們到底需要多少垃圾掩埋場才夠呀!」

阿拉古希望能找到問題的解方,所以來到臺灣。他說:「這裡就像是我第二個故鄉,2002年在政大攻讀博士班,那時候就聽到了慈濟,因為導師給我們看了一則有關慈濟的報導,我開始不斷的向慈濟基金會學習。」

阿拉古副教授表示,知道證嚴上人的慈悲心,他的愛心影響了千千萬萬人,到底慈濟基金會對於環保有什麼樣的貢獻呢?聯合國有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其中有八項跟慈濟基金會的環保計畫是息息相關的。他以圖表數據說明,慈濟在花蓮有一個環保回收中心,不論早晚去,都可以看到環保志工在進行回收分類,每天幾乎有七、八個小時坐在同樣的地方,他們展現出來的就是無比強烈的決心與承諾。

螢幕上一張張照片都是慈濟環保志工,阿拉古副教授指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失去孩子,有的人一輩子經歷過許多的試驗和苦難,可是他們已經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軌,甚至還透過具體的行動,對於下一代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這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來自於他們受到上人及菩薩的啟發,這些都是展現慈悲心的一個最佳的範例。

物料回收再用 讓垃圾山不長高

「這麼多回收的塑膠廢料到底該怎麼處理呢?總不能再把它們丟掉啊!」阿拉古副教授知道,每次慈濟在從事救災難工作的時候,都會發毛毯給災民。紡織公司的專家們成立了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他們的使命就是要展現愛心,要把這些回收的廢料轉變成物資,如:毛毯等等,送給災民。

澳洲的小男孩,拿到毛毯時,臉上有多麼開心,笑得多麼燦爛,拿到這些愛心物資時,內心是多麼溫暖。大愛感恩公司的總經理,送毛毯給他時說道:「這絶對不只是毛毯而已,是一份愛心的禮物。」

簡報上說明,可以清楚的看到使用回收的廢料是什麼時候回收的、什麼時候做成產品的完整履歷。阿拉古副教授再分享一個例子,即由塑膠廢料所製作出來的塑木。「昨天蔡昇倫師兄向我說明,目前臺灣每年有八十億個紙容器被丟棄,假如能把八十億個紙杯回收再重新循環利用,就不會傷害我們的環境,不像以前只是把它送到掩埋場。」

在螢幕上的照片中所看到的,城市當中的回收系統,他相信已經找到了問題解決的方法:「面對廢棄物就是應該成立社會型的企業,未來十到二十年中,或許能將印度垃圾山的問題有效解決,希望慈濟能給我這個機會一起合作。」

阿拉古副教授非常關心環保的議題,現在正領導一個非政府組織「印度億萬果樹栽種國際計畫」,與大清奈地區及泰米爾那都州其他城市超過一百二十所公私立學校師生合作培養果樹幼苗,每校每年栽培六百到一千株,再與著名的非政府組織「樹木銀行」合作種植於適當地點。

阿拉古副教授表示:「雖然我只有一個人,但我會做出一些貢獻,回到印度,要到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每一個學校,成立環保回收站來推動資源回收計畫。」阿拉古副教授表示,明年此時,希望能有機會來臺灣、來慈濟分享他的成果。

(發表人:Alagu Perumal Ramasamy 整理:郭素芳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