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之道:能源轉型、生活轉型

2019-09-25   | 發表人:劉兆漢院士 整理:潘翠微
中央研究院劉兆漢院士。(攝影者:李彥賢)
「如果我們留給子孫的地球,是沒有辦法實現發展的地球,其實就是一個不能夠永續的地球。」中央研究院劉兆漢院士,於第五屆慈濟論壇第二天議程「專題研討四:人類與地球環境永續(一)」第一個進行發表,提到了臺灣永續發展的前景與挑戰。

永續發展 留給後世的資產

專題研討伊始,中央大學教授、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教授為現場聽眾「科普」一下「永續發展」的定義,需兼顧環境保護、世代正義以及經濟發展;蔣教授並介紹劉兆漢院士是他所知,第一個在臺灣推動「永續發展」觀念的先驅。

儘管可能已經發表過無數次關於永續發展議題的內容,劉兆漢院士仍相當語重心長,引用證嚴上人對於地球環境的憂心,甚有同感。劉院士說:「昨天在很多位靜思精舍法師的演講,所討論的問題與防災救災有關係,都提到人類把地球地球破壞,滿身是病,讓證嚴上人憂心忡忡,擔心我們要留給子孫的地球,是一個沒有辦法實現發展的地球,不能夠永續的地球。」

劉兆漢院士認為這一次慈濟論壇能將「永續發展」跟「防災」這兩項議題當作論壇主題,覺得非常有意義,用心良苦。希望大家真正能夠集思廣益,好好討論,嘗試來解決這些問題。

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是挪威前女總理在聯合國的邀請下主持一個委員會,花了兩年於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這是國際間第一個提出的永續發展概念;而這個議題發展至今,已經有相當多的面向,聯合國在幾年前提出十七項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人類生存、社會永續的面向。

能源轉型 應重減碳防空汙

劉院士指出,對臺灣來講,比較迫切的永續發展的議題,應該是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這都是在SDGs裡希望能夠解決的問題。「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海平面上升等危機,對臺灣影響很大;在國際上,要求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也是與日俱增——但臺灣沒有甚麼能源的資源,大部分是需要進口,大部分是石化燃料,而臺灣人平均碳排放量,在全球幾乎名列前茅,居高不下。」

在這個氣候變遷問題的壓力下,臺灣的能源轉型是勢在必行。最近有新的發展,在能源上,全世界討論相當多的話題。劉院士認為,臺灣應以「減碳」和「防空汙」,作為能源轉型的雙引擎推動力。

因為空氣汙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是當前全球各界全力研究的題目。去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之一的印度籍Ramanathan教授,很多年以前發表空汙報告,指出溫室氣體和氮氧化合物NOx,還有一些Particulate Matters,如PM2.5 PM1.0,應該一起被看成為是空氣汙染物,這些都是對環境、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

兩年前,Ramanathan教授在協助天主教教宗撰寫的「教宗宣言」中,內容以「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健康、我們的責任」為題,是一個大家都注重且全世界都在追求解決辦法的一個問題。2018年,Ramanathan教授來臺灣領取「唐獎・永續發展獎」後,在很多大學演講中也闡述了他相關的理論。

生活轉型 永續發展唯一路

然而,劉院士也指出,臺灣其實也嘗試以「空汙」及「減碳」作為驅動能源轉型的動力,但所要面對的困難與障礙還不少,包括:產業轉型的配合、運輸的電氣化,還牽涉到全盤性社會轉型的問題。

「新的能源也就是太陽能跟風能,但臺灣地少、人稠,又有颱風,會遇到關鍵性的障礙。如何克服,以及社會對環境長遠的影響,都極待解決。」劉院士略說新能源發展在臺灣自然環境中面對的困難,但他更加認為,永續發展是人人應該關心且參與的。

劉院士說:「上人一直希望我們臺灣社會人民的生活轉型,養成不浪費的生活習慣;這要靠教育,從小愛物惜福,養成永續發展的價值觀,也希望可以成為全球的價值。全世界要達到永續發展的境界,這可能是唯一可行的路。」

(發表人:劉兆漢院士 整理:潘翠微 第五屆慈濟論壇 2019/09/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