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有了這小小的空間之後,每天開始吸引許許多多環保志工從四方湧來,不分晨昏、風雨無阻、全年無休,在此為大地淨身、為自己淨心。空間雖小,卻顯得更為溫馨,做起事來,人人身挨著身、心更貼著心,感情融洽,歡喜在此彩繪彼此的人生。
環保無定所 小空間發揮大功能
清晨天微亮,環保站負責人沈麗梅一早從住家望出去,總會看到志工鄭彩玉推著昨晚回收的物品到環保站,接下來鄭彩玉總是不由自主的,隨手開始做分類,直到早班的環保志工相繼而來。
看到這一幕,沈麗梅感到既欣慰和又感動,當初因為她不捨環保志工黎蘭章為推動環保而做無定所,如流動攤販遊走於弄巷間,因此,說服社區大德提供現在的二坪空間,做為定點環保站用途。
由於地點小,回收物的處理原則就是周轉要快,環保志工感恩終於有個落腳之處,總是不分你我、不分時段,同心協力做分類,將小小空間,發揮到最大的效能。為發揮清淨在源頭、物盡其用的精神,環保點會收集雨水及業主家裡的冷氣水,做為清洗瓶瓶罐罐之用。
志工大無私的奉獻與宣導精神,總是讓沈麗梅無限讚歎,每回看到回收的紙便當盒,被用心地整理宛如未用過的,更是感動不已,總會不由自主地唱出以靜思語為內容的歌仔戲,與志工分享喜悅。然而美妙的歌聲,總會引來鄰居探詢:「唱的是什麼歌呀!為什我都沒聽過呢?」機靈的沈麗梅,也會趁此機會將證嚴上人的靜思語跟鄰居分享。

午後,更多的志工一一到來,這是環保點整天最熱鬧的時段,有一回志工黎蘭章就在此時,拿著包水果的塑膠套跟大家說:「我從電視上看到上人拿著這個,說它和寶特瓶是一樣的原料,都是石油提煉做成的,可以回收。」從那時起,就開始牽引出昆陽環保點回收塑膠袋的因緣。
隔天,志工來到環保點,就開始人手一包塑膠套,志工吳秀冬早上在市場回收,下午到公園,傍晚再到這裡來。騎機車代步的她總是載滿整車的塑膠袋,遠遠看著她,彷彿騰雲駕霧般乘著膠塑球而來。她說,自己曾經走路跌倒,當下心想跌不死就是要做,已經做環保十多年,做志工沒賺到什麼,就是賺歡喜而已。
提供場地的公司員工黃林寶猜,在徵求公司老闆的許可下,有空檔就會來環保站幫忙回收分類。同時因為她也在附近工廠兼差,那間工廠是做進口業務,常常有大量的塑膠包裝材料,得知拆下來的塑膠袋,通常都是當垃圾焚燒掉,當她知道塑膠袋可回收,馬上向對方提出塑膠袋回收的請求,在說明之後,欣然獲得老板的首肯。
錙銖必較 不放過任何資源
八十高齡,總是笑容滿面,人未到聲先到的志工謝黃卻也常說:「上人說紙類、瓶罐等有人回收,塑膠袋啊,慈濟如果不回收,就沒有人回收了!」在整理膠袋當中,有的人用剪刀剪下不能用的部份,有的用回收舊衣服沾收集的雨水,擦拭髒污的區塊,人人舞動著塑膠袋,猶如天女散花。

另一位環保點主力供應者之一鄭彩玉環保,從環保點對街的國際連鎖速食店回收紙箱、瓶罐等資源送來環保點,無論寒冬或酷暑、大太陽或風雨,只要速食店營業,她就出勤,回收車與她已結為一體,她的身影不分日夜穿梭於社區巷弄間,只是為了要向大地盡一分心力。
看到環保志工的付出,沈麗梅每每十分感動:「會進到慈濟團體的人都是經過米篩篩選過的,每個都是單純善良,看到他們不分日夜、不畏風雨,在這裡付出無所求,更鼓舞自己,做就對了!」
沈麗梅期待,如果有人路過昆陽捷運站一號出口後方巷子口,請歇歇腳步,用心聽,因為可能會聽到那裏有眾人無私開朗的歡樂聲,及獨一無二的歌仔戲,還有竭誠地歡迎大家一起投入的熱情。【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 沈麗梅、鄭素月 北市報導 201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