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精品說歹命 原來好命在舒適圈外

2019-11-13   | 楊麗如
林陳佳惠娓娓地敘述自己近三十年的慈濟因緣,談及與上人的師徒之間,滿臉盡是感恩與滿足。(攝影者:郭林淑芬,地點:慈濟桃園分會,日期:2029/11/02)
「小孩不唸書怎麼辦?」「先生有外緣怎麼辦?」「兄弟互相爭家產怎麼辦?」本應四十而不惑的林陳佳惠就像個追星族,認真地看著、聽著證嚴上人為一眾尋求生命解答的會眾開示——三十年前那段美好的時光裡,她只想做個快樂無負擔的志工,捐錢、聽法,身心輕安。

遠赴花蓮聽開示

在二十歲的荳蔻年華,林陳佳惠從鄉下務農人家嫁給家中開設鐵工廠的夫婿,過得是衣食無缺的生活。然而婆婆與先生都有憂鬱症,婆媳之間頻生的齟齬,先生更是頻染病疾,讓她一直感覺自己是個「歹命人」。

為了填補內心空虛或發洩不滿,她平日就是呼朋引伴,成群地去珠寶店買首飾,逛委託行買衣服,甚至去地下舞廳尋樂跳舞,婚後二十年是過得相當「精彩」,卻也相當蒼白。

林陳佳惠一位昔日的姊妹淘成為慈濟人之後,不忍見她日日困頓在家庭問題之中,於是跟她介紹:「花蓮有一位農場師父,可以為你的人生解惑。」於是她開始隨著這位姊妹,每個月去花蓮一次見上人,小小的靜思精舍後的鐵皮屋頂下,成了她最常流連的地方。

當時,有來自全臺灣四面八方的鄉親、會眾,來到精舍聽開示,都是坐在鐵皮屋下,擠圍在長長的桌子旁,趁著見上人的機會,紛紛地提問自己所面臨的困惑;林陳佳惠反而不開口說自家的煩惱,只是靜靜地聽,也很愛聽。「很平常的一件事,上人講來就有藝術、有韻律,聽得很入耳﹗」

聽著聽著,林陳佳惠開始覺得,自己的困境其實肇因於自己的態度。

承擔怎麼能買到

心念的改變,逐漸讓林陳佳惠的生活型態也改變了,她與一些曾經互相吆喝找樂的姐妹淘,慢慢地增加了去花蓮的次數,也對佛教的認識日漸累積。

林陳佳惠認真地手語演繹。三十年來深信佛法,緊緊跟隨上人。(攝影者:郭林淑芬,地點:慈濟桃園分會,日期:2019/11/02)
她體會到有福的人要繼續造福,揮霍度日只是在消耗福報,慢慢地生活從繁華走向樸實。這些改變,連過去常常載他們四處玩樂的計程車司機,都曾對她打趣地說:「以前是載大家一起去地下舞廳﹔現在是載去唸佛﹗」

林陳佳惠聽到上人說「六度」中,第一步是布施。她開始私下存錢,想為多病的先生植福;另一個沒說出口的原因,是她想穿上那一件「一百萬旗袍」。1991年,她以先生的名義捐榮董,滿心期待慈濟為她送來一套旗袍,她焦急地等待著那一天快快來臨。

「捐贈榮董是沒法做長衫(旗袍)的﹗」一位慈濟志工告訴她「真相」,也引導她真正穿上「柔和忍辱衣」的唯一途徑——要投入做慈濟事,成為委員才可以穿旗袍。

於是林陳佳惠開始思考怎麼做慈濟,也調整了心態與生活型態,她固定去成功國小的環保站做環保﹔開車載其他志工參加活動﹔聽上人說慈濟人要守戒不殺生,也想為生病的大兒子積福,於是全心全意開始茹素……

震後走出舒適圈

雖然有心成為委員,很多法親也讚歎她的投入,鼓勵她出來受證、真正承擔;但因為家業的沉重,她始終猶豫不決,無法跨出勇敢的那一步。這一蹉跎,又是十年過去。

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林陳佳惠每天看著新聞焦急,為鄉親們而隨哭泣不已,她不斷地自問:「太多人死了,我可以做些什麼呢?」她聽志工說要去災區就馬上響應,要辦義賣募款也去認養活動攤位,自掏腰包買餐食材料,還大力邀親友來幫忙。

林陳佳惠體悟到,原來一個人慈悲的力量可以加乘放大,進而影響周圍許多人。在慈濟路上,佳惠雖早已擁有「慈濟榮譽董事」的聘書,然而她卻選擇停留在所謂的「舒適區」之中,且就安於歡喜聽法與自在做志工的想法裡﹔而九二一地震就像平地一聲雷,讓她主動走出「舒適區」,擺脫怯懦。

在她將近五十歲時,於2001年正式受證,也穿起了想望了十年的旗袍。

歹命好命一念間

「我把八十四歲的尪婿照顧得很好喔﹗」如今的林陳佳惠已經不再說歹命,把上人教導的「感恩心」當做生活法寶,不再怨懟婆婆與丈夫,而是用心地關照他們,感恩他們讓她從農村女孩日漸成長與蛻變。

她也早已不再流連在精品店、委託行、珠寶店﹔取而代之的是每一日早上十點,不分夏褥冬寒,滿頭白髮的她,出現在桃園市區最大的市集「南門市場」裡,來回穿梭在店家間做資源回收,專注地整理與撿拾。

慈濟榮董們有「富中之富」的企業家或其家屬,也有「貧中之富」的樸實、平凡市井小民,他們護持慈濟的心一樣熱切,不僅布施錢財,甚至親自走入人群,幫助苦難人、幫助社會,也用心經營著屬於他們「富有」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麗如 慈濟桃園分會報導 2019/11/0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