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歷史 見證大愛立好願

2017-10-19   | 大愛新聞、人文真善美志工
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後,慈濟基金會援建當地五所學舍,納吉米耶女子高級中學,女孩們開心地在新校園遊戲。(攝影者:顏霖沼,地點:伊朗,日期:2007/03/05)
回顧2003年,伊朗古城巴姆發生規模6.6的地震,奪走四萬條人命,慈濟志工跨越國界深入災區,援建五所學校,帶來社會的希望。歷史畫面,透過實際的探訪,彷彿歷歷在目。

因地制宜 即時勘災給予適當關懷

兩千年古城,因強震而毀滅九成房屋,瞬間灰飛煙滅,將近六成人口,超過四萬人罹難,這是2003年底的世紀悲劇。災後七十二小時,來自臺灣的國際慈善團體慈濟基金會,與約旦和土耳其志工共十一人抵達伊朗,組成首梯勘災義診團,踏上重災區巴拉瓦特(Baravat)。
災後,臺灣慈濟基金會與約旦和土耳其志工抵達伊朗,組成勘災義診團,踏上重災區巴拉瓦特(Baravat)。(攝影者:顏霖沼,地點:伊朗,日期:2004/01/27)


而志工們承租的四十五人座大巴士,原本作為勘災及載運發放物資的機動功能,臨機應變也能成為行動醫院。原來在這勘災義診發放中,考量到災區衛生條件差,以及穆斯林女性不能拋頭露面,志工及隨團醫護人員索性將義診辦在志工乘坐的大巴士裡頭,這是慈濟志工在克難環境,急中生智,寫下的慈濟賑災扉頁。

當年隨團大愛攝影記者余國維表示:「當初會有這個巴士,真的是逼不得已,因為要進到災區,為了要租車,他們(志工)就租一臺很大的巴士,然後巴士進到那邊(災區),其實發揮一個很大的功能,因為當地都是穆斯林,特別是穆斯林的女性,因為她們都需要很隱密的空間,然後這個巴士,剛好提供一個很隱密空間,讓他們去做義診。」
志工們承租的大巴士,原本作為勘災及載運發放物資的機動功能,臨機應變也能成為行動醫院。(攝影者:顏霖沼,地點:伊朗,日期:2004/01/24)

行動義診因地制宜,斷垣殘壁的道路不好走,深入重災區得步步為營,有時還會遇上災民因為渴望物資,情緒失控怒砸巴士玻璃,災區裡的變化球,都得依靠志工以智慧來化解。

儘管在災區裡什麼都短缺的險境中,志工也和災民同樣克難,但是靠著三頂帳棚,這就是慈濟的臨時指揮總部。入夜後,在零下四度輾轉難眠,天亮後醒來,照樣精神抖擻,以同理膚慰的心繼續親近苦難,這就是慈濟在巴姆強震中留下的愛心足跡。
志工和災民同樣克難,靠著三頂帳棚,這就是慈濟的臨時指揮總部與休息的地方。(攝影者:馬儁人,地點:伊朗,日期:2003/12/31)


發心立願 希望教育能牽長情大愛

巴姆地震後,慈濟在急難階段提供醫療救助,隨後為八萬三千多位災民進行發放,大米、藥品、衣物及生活用品幫助災民們度過難關。之後展開中長期計畫,更為坍塌的學校進行評估與援建,確保孩子的教育能持續進行

因為當地氣候很熱,孩子們讀書環境都是在強烈的太陽下進行,坐在會燙人的地上,再不然就是待在密封的鐵皮貨櫃裡,讓人看得十分不忍心。因此透過評估與規劃,決定援建當地興建五所學校,其中包括四間女子中學。

為了確保學校建築品質,三年多的營建期間,除了縝密的建築規劃,慈濟基金會還派出營建處同仁長期駐紮當地,要為當地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場所。終於在2007年全數幫他們完成了這五所千年都不倒的希望工程。
美國人醫會牙醫師丁大衛(右),參訪巴姆市慈濟援建的學校與學生合影。(照片提供:丁大衛,地點:伊朗,時間:2014/02/05)


而興建後的學校,不只是孩子們求知的知識殿堂,同時這五所學校也成了伊朗巴姆城的地標,不管是造型也好,或是建築的牢固性,都成了國際觀光客到訪的地標,這些參訪的觀光客中,有一位美國的牙醫師丁大衛更是從此牽起與慈濟的長情大愛。

原本純粹去伊朗旅遊的他,因緣際會中,在導遊臨時提議下,參觀慈濟在伊朗強震後援建的學校,因而改變了他的人生觀,決定回到美國後要加入慈濟人醫會。

丁大衛親眼目睹慈濟的大愛無國界,他用相機記錄下自己所見的感動,他表示慈濟不只是餵飽了需要吃飯的人,同時也關注每個族群的所需,例如在這些援建的學校中,考量了回教國家女生受教育的機會,給予她們受教權,期待她們能如種子一般成長,成了一棵大樹以後,又可以繼續照顧更多的人。

延伸閱讀:黃土地上 發現慈濟綠法船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整理自:大愛新聞、人文真善美志工 伊朗綜合報導 2017/10/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