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貧且忍辱 學校沒教的智慧

2018-08-01   | Metta Wulandari
志工楊偉雄(左)與照顧戶溫馨互動。(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以前我處理完照顧戶的事情後,會選擇關掉手機,因為覺得太煩了,尤其是遇到高依賴性的照顧戶……」慈濟志工學習菩薩聞聲救苦,但印尼的訪視志工楊偉雄一開始卻不是這樣。

喜訊電話 溫暖在心

電話鈴聲讓印尼慈濟志工陳桂雄從夢中驚醒過來,他手摸著床邊桌子尋找手機,一睜開眼,看到手機螢幕顯示麗娜(Lina)。

「師兄,我終於看到三十四的數字了,我非常高興!」聽到麗娜興奮的話語,陳桂雄一時還反應不過來,只好問道:「麗娜,三十四什麽意思呀?」麗娜急忙解說:「今天是我三十四歲的生日,我感到非常幸福。」

志工陳桂雄用心陪伴失去兒子的照顧戶。(攝影者:Hadi Pranoto)
養育兩個孩子的慈濟照顧戶麗娜罹患了乳癌而陷入低潮,她提不起精神和勇氣去看醫生,也不願意吃藥,只是認命地等待生命結束。但訪視志工團隊不斷鼓勵、陪伴,終於看見了成果。

過了幾日後,七十歲的陳桂雄與志工團隊帶著生日蛋糕來到麗娜家,麗娜與孩子們歡喜地一起吃蛋糕。「她們告訴我,這是她們一生中投一次吃生日蛋糕,吃的非常開心。」眼角閃著淚光的陳桂雄敘說。

時常進行照顧戶訪視的陳桂雄,主要的關懷對象都是病患,他也常常第一個收到病患家屬傳來的各種消息,有好的,也有壞的,他的手機日夜開著,二十四小時處於待命狀態,準備處理突發狀況。「有一次水災時,我在馬路上塞車七個小時,也堅持將藥物送到病患手上。」

全心付出 不求回報

有別於陳桂雄的有求必應,印尼慈善志業幹部楊偉雄一開始卻選擇保留一些空間,他說:「以前我剛加入志工行列時,處理完照顧戶的事情後,我選擇關掉手機,因為覺得太煩了,尤其是遇到高依賴性的照顧戶。」

楊偉雄每個星期都花超過四天的時間做慈濟,大部份是處理醫療個案,從關懷病患、愛心訪視、開會討論。他得在雅加達的大街小巷裡穿梭,學習「享受」塞車;在各醫院的走廊及病房,學習呼吸部份病房窒悶熱的空氣。楊偉雄越來越貼進苦難,也就越來越柔軟,最後也和陳桂雄一樣,手機不再關機了,要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情況。

透過訪視活動,志工可以見苦知福,走入小巷子,體驗照顧戶悶熱的房子,都能成為寶貴的學習經驗。(印尼慈濟志工提供)
「早上七點得知病患有出血狀況,我就立刻送他到急診室;然後等到下午三點才有空病房,這段時間我一直陪伴病患及家屬,安撫他們的心……」楊偉雄談起一樁個案,他從早上一直陪伴到半夜十二點,只為了等待負責的醫生晚上才來值班。另外也曾有一個病患,由於就醫手續比較複雜繁瑣,所以楊偉雄也在凌晨三點到醫院幫忙掛號。

這些愛心、誠意、智慧不是在慈濟付出一兩個月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如果願意接受挑戰、理解生活必須面臨起伏、瞭解上人的法,那麼一定可以堅持走在菩薩道上。反之,可能會出現退出志工行列的想法。」楊偉雄說道。

做中學習 濟貧教富

做慈濟時,志工必須面對各種各樣的人,包括其他志工、病患、照顧戶、病患家屬、自己的家人及各種不同的環境,從中可能出現許多摩擦。「我曾經被病患家屬駡,他說:『我會到基金會告狀,你不會做事』。」楊偉雄指出關鍵:「沒有任何學校,能夠教導我們這些智慧。」

曾經,這些指責都讓他感覺挫折,想放棄也不是新鮮事。先前,楊偉雄曾經遇到幾個病患都不幸往生,他決定暫停兩個月,怕是自己的業障影響到別人;但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很快就修正過來,楊偉雄領悟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緣分,有些照顧戶已經是病危的情況,有些已患病多年,最後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結果,所以志工無須過度自責。

而照顧戶的肯定,也會帶來力量。「像是禮包、水果、照顧戶親手做的料理、他們的作品,甚至有人給我跪下來,這讓我很震驚,害我想拔腿就跑。我們幫助別人完全不求回報的。」

楊偉雄回憶著過往的各種經驗,最感動的是有一位照顧戶領到三十萬印尼盾(新臺幣六百三十元 )的生活補助金,卻只收下三分之二的金額,將剩下的補助金遞給志工,並說道:「這些錢給師兄,因為師兄已經願意花很多時間陪伴及幫助我。」

讓志工歡喜的是看到照顧戶的生活有所改善,醫療個案重獲健康,這樣愛的循環讓志工跟照顧戶都暖在心頭,愛心滿滿。【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愛心訪視時,志工也時常為照顧戶清理居住環境。(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文:Metta Wulandari 印尼雅加達報導 2018/07/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