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回娘家 1013聚成須彌山

2018-10-16   | 緬甸水災賑災發放團
一人一善粒米成籮,匯聚居民的善念,一人一日一把米,457戶匯集成520公斤的小米山。(攝影者:陳祖淞)
在諧音「一人一善」的日子裡,10月13日清早六點,緬甸水災發放團志工與緬甸慈濟志工一起從仰光出發,前往三小時路程的瑞那滾村,參與「米撲滿回娘家」及慈善訪視。

由於路況非常不好,在拖拉機上除了被泥濘不平的路況搖晃得顛三倒四之外,志工還必須在卡在路上時下車推車。(攝影者:陳祖淞)
偏遠緬甸農村 米撲滿回娘家

前往村莊路況不好,團隊必須在中途轉搭乘拖拉機,志工除了被泥濘不平的路況搖晃得顛三倒四之外,還必須在車子被泥濘卡住時下車推車。但走入瑞那滾村,令人欣慰的是放眼所見翠綠遼闊的稻田,有些稻米已將成熟準備可豐收,與半個月之前勘察的災區景色截然不同。

慈青及緬甸本土志工已經在前一天晚上提前到達,協助場佈及搭棚子;而慈濟志工烏善丁也提早前往十四個臨近的村莊,與村民宣傳志工將會在「一人一善」這天前往收集米撲滿,因此村民們都如期帶著米撲滿前來,人人也都盛裝打扮,女士們頭上插著鮮花頭飾。

發放典禮開始,烏善丁展示之前發放時慈濟所提供的福種袋子,袋子上的靜思語是「口說好話,心想好意,手做好事。」烏善丁說明,他先前也是被慈濟幫助的對象,領取了「福種」耕作而獲得了豐收,他因此希望能回饋給慈濟,開始推動「米撲滿」。

感恩各村的鄉親響應,坐滿了今天「米撲滿回娘家」的四個現場,活動就在烏善丁的住家舉辦,村民擠滿了屋前、住家隔壁的慈濟簡易屋活動中心,甚至借用鄰居家的屋前空地,其中五十個村民為了今天的活動,縮小自己擠在卡車裡,坐兩個小時的車來到瑞那滾村。

緬甸慈濟志工珍惜每一位發心捐贈大米的民眾,也做到點滴不漏,由慈青為每一位捐贈大米的居民開收據,一人一日一把米,四百五十七戶匯集成五百二十公斤的小米山。
居民整齊列隊,將一個月所存好的白米,親手布施。(攝影者:王慈惟)

獨居長者心富 暗戶慈悲花開

志工們把匯聚而成的小米山分裝成小米袋,再一一家訪,送到村裡照顧戶家裡。

老爺爺(右)非常敬佩慈濟人,他很想像慈濟人一样付出,但是行动不靈活,身體狀况不允許。所以每天只能對着佛像為慈濟人祈福。(攝影者:黃玉美)
一位六十七歲的中風獨居老人,鄰居是慈濟本土志工,常來關懷及照顧他,老爺爺非常感恩慈濟人送給他太陽能電板,讓他不必生活在黑暗中。他也非常敬佩慈濟人,很想像慈濟人一样付出,但是行動不靈活,身體狀况不允許,所以每天只能對着佛像為慈濟人祈福。

有一次浴佛日,本土志工體恤老爺爺行動不便,就按排讓他在家中浴佛,當時雖不是花開季節,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隔幾天,家裡的花開得很茂盛。老爺爺說,慈濟人像菩薩一樣,看到慈濟人心裡就會生起恭敬心。

另一位獨居的Pho Kyauk爺爺已七十七歲,原本一個人生活太苦,想買殺蟲藥自殺,幸好慈濟人來關懷他,就打消了自殺的念頭。爺爺看到慈濟人來了,馬上打開先前置工贈送的太陽能燈;平時他為了節省電力,留到晚上照亮外面的道路,讓路人能看清楚路。老爺爺即便這麼苦了,仍想照顧別人的精神,令志工佩服不已。離開前,志工問爺爺還有沒有需要什麼?他都回答:「沒有需要什麼,現在已很足夠了。」

志工們在這些照顧戶身上,體會到了證嚴上人常常的叮嚀:「真正的富有,是心靈的富有。」很欽佩村民們樂天知命,不被境界牽引而起煩惱心的智慧,即便在回程時,遊覽車的後胎爆胎,志工仍安然等待維完成,平安返回。

(整理自:緬甸水災賑災發放團簡報 2018/10/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