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愛的陪伴 破繭而出

2016-04-12   | 林慧萍
為了給家庭最好的生活,林天送(左)把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最終導致憂鬱症;而在家人不離不棄的陪伴與鼓勵下,重獲新生。(照片提供:黃添明)
這是一個從「作繭自缚」,到「破繭而出」的故事……

在三位小孩的內心裡,林天送是個「陌生、嚴厲、為工作」的爸爸;由於無常來到,林天送因為憂鬱症病發,讓家人開始有學習接觸、體諒的機會,懂得面對挫折、迎向陽光的爸爸,家中善的循環與愛的陪伴,得以成就慈濟家庭,變身成為與小孩無話不談、開朗樂觀、正向積極的爸爸,更是現在小孩口中的「精神與慧命的照路人」。

小時候缺乏愛 長大沒安全感

林天送在十三歲那年媽媽往生,之後爸爸身邊有了另一個伴,由於長期缺乏對小孩的關心,更希望小孩能自立更生、外出住宿,那段日子的煎熬難過,感受沒有愛的家庭,在林天送心裡留下極大的心靈創傷。

因為媽媽往生,讓林天送頓時缺乏安全感,功課一向表現良好的他,曾有五十天的曠課記錄,這種種的生命歷程,他內心一直想要給未來的家庭能有很安全的依靠,絕對要保護自己的家人,儘可能賺錢讓家人有好生活。

婚後,責任心重、凡事要求完美的林天送,家中所有大小事都要在他的掌握中,因為自己曾經渡過沒有安全感的日子,當時家中經濟壓力大,一心只想賺錢給家人過好生活,許多心事也選擇一個人承擔。

就在夜市生意一度不佳之時,林天送無法轉境、進而鬱悶,這時家裡安靜無語、凡事以先生為中心的太太林吳秀玉,也沒有察覺到林天送已漸漸生病,直至三十五歲憂鬱症病發。

太太堅強面對 孩子體諒爸爸


當吳秀玉知道林天送罹患憂鬱症時,她選擇走堅強的路,並與孩子共同面對,清楚凡事要「讓、順」著先生,持續默默的照顧與關心、耐心的陪伴先生每一次的回診,細心聽從醫師服藥、運動的指示。

林天送生病期間,有長達半年的時間家中沒有收入,吳秀玉選擇放下對生活的怨懟,勤儉持家。對於曾想過要結束生命的林天送,吳秀玉沒有放棄他,持續陪伴與鼓勵,希望林天送能早日康復。

吳秀玉(右三)感恩家裡每一個小孩都能進慈濟,讓家人有共同話題、氣氛和樂,彼此要出勤務時能溝通、相互成就,有磨擦也有共同語言讓問題很快解決。(照片提供:黃添明)
面對小孩的不諒解或疑惑,吳秀玉無數次、耐心地與小孩溝通:「媽媽跟你們說,爸爸現在生病,所以沒有辦法陪你們或是帶你們去哪裡,你們要體諒生病的爸爸,家事要幫忙打理、上下課自己處理,我們一切就是要體諒爸爸!」

陪伴哥哥就醫 警覺妻子委屈

憂鬱症治療期間,林天送的二哥肝癌病危,卻也引發林天送一個念頭:「我要照顧二哥,二哥需要我。」而認識慈濟的契機,就在此時打開了序幕。

因為長時間留守醫院陪伴二哥,林天送的生活作息也變得規律,相對用藥也漸漸變少,對於憂鬱症病患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復原開端;更在某次,林天送看到太太因為長期壓抑,一個人躲在房間偷哭,當下這一幕,更讓林天送驚覺、醒悟,覺得「平常的太太都是很樂觀的人啊!怎麼會自己躲在房間偷哭不讓我看到呢?」內心油然而生一股念頭:「我要更加堅強來面對自己的病,一定要走出憂鬱,不再讓我太太流下一滴眼淚!」

回想起從不在先生面前流淚的太太,林天送說:「當時她會這樣,其實就有感受到,原來我在她的心目中,她是那麼愛我的!」因此,天送開始積極運動,也到書局買勵志書籍充實自己,其中在證嚴上人的一本書中,裡頭寫到一句:「簡單的道理、單純的心、做就對了!」因為這句話,開啟了林天送的慈濟路。

主動投入慈濟 勇度人生低潮

於是,林天送拾起積極處事的熱誠與衝勁,主動打電話到花蓮靜思精舍、臺北分會尋找慈濟,認識接引他進入慈濟的志工。

2000年,林天送四十歲開始投入慈濟,參與九二一義賣與希望工程等活動,如同找到生命的亮點與方向;2008年,由於太太與小孩的成就,讓林天送受證成為榮董。林天送目前承擔社區和氣副隊長、社會教育推廣窗口,曾投入中國大陸四川賑災、廣西冬令發放。

林天送現在唯一的、最大的興趣就是當志工,每天收看大愛電視來成長慧命,發揮良能為人群付出。林天送分享:「人生有逆境與低潮,可以有貴人相伴,才能有今天的自己與家庭,感恩、感恩、再感恩。」【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慧萍 新北市三重報導2016/03/2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