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面對病人?許瑞云開講

2016-11-21   | 朱秀蓮
花蓮慈濟醫院內科許瑞云醫師擁有廣大粉絲,臉書發布的文章經常被傳閱,好幾段演講的影片也常有上萬人點閱。(攝影者:林坤泰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國議廳 日期:2016/11/19) 日期:)
擁有廣大粉絲、臉書發布的文章經常被傳閱、好幾段演講影片在Youtube上有超過十幾萬人觀看的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醫師許瑞云,11月19日早上在百忙中來到臺北慈濟醫院,為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主講「如何面對生病的家人」。

給病人選擇權利  提早做好溝通

擁有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營養學及流行病學碩士、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歷的許瑞云醫師,多年來宣導自然療法和能量醫學,吸引了遠超過預定名額二百名的聽眾來聽講,靜思書軒臨時改換到臺北慈濟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辦,讓大家有更舒適的空間聽講。

許瑞云醫師一開始就說明了臨床上常見的家屬和病人的反應,會面臨「恐懼、震驚、生氣、憤怒或逃避」、「否認、不願意接受、自他欺騙」、「悲傷、沮喪、憂鬱、內疚」到「接受、重建」這幾個階段,彼此要如何陪伴到走完人生的最後階段,才不會「該說的沒說,該做的沒做」,空留遺憾。

當家屬知道病人罹患重大疾病時,她建議可以如是說:「你的身體現在有重大的狀況,要全力配合治療。」不要一下子拿病症的名詞造成病患心理的壓力,以替代的方式溝通,鼓勵病人安心接受治療。

超過二百位會眾來聽今天的心靈講座:「如何面對生病的家人」。(攝影者:林坤泰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國議廳 日期:2016/11/19)
許醫師強調,她是不開藥的醫生,但要如何治療,要讓病人有選擇的權利。「父母孩子彼此知道想要什麼,才不會有做錯誤決定的遺憾。」她也說到生死是人生大事,但國人往往避談,其實只要交代清楚,坦然面對自然法則,選擇何種治療方式並沒有對或錯。

「我們來做一個實驗,請大家不可以去想紅蘋果,不去想紅蘋果……」許醫師藉著紅蘋果的實驗,聽眾忽然發現此刻自己腦海中都已經是「紅蘋果」,誠如許醫師後續說明:當人們愈想逃避、愈抗拒某些事情,反而會愈靠近。

接著,許醫師談起當面對憂鬱症的病人,「你一定會好、想開一點就沒事。」這樣的話反而造成對方的壓力,「比較好的方式是先同理他,聽聽他對病症的想法,接受他的感覺。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不舒服,如果我可以做什麼讓你好過一點,我很願意去做。』跟病人的心連在一起,才能幫助他。」

心的能量不可思議 轉念痛而不苦

談起生病,一般人常聯想到「痛苦」,但在許瑞云醫師的觀點中,「痛」與「苦」並不是全然相同。

「痛和苦可以分開,痛是身體感受,苦是心的反應。痛不一定會苦,像腳底按摩;苦是心帶來的,與痛無關。」痛和苦這二個字被一起說,許醫師說明了二字間的不同。舉二個病人為例,同樣都罹患肺腺癌,八十歲的老菩薩選擇不治療,每天快樂做志工,最後安詳離開;另一位雖積極治療,卻因家人關係,不但辛苦且心苦,不到半年就往生,但前者則是從發現到離世,又活了好多年。

散場後仍有許多會眾團團圍住許醫師,想再多請益。(攝影者:林坤泰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國議廳 日期:2016/11/19)
「病痛是來消業障,愈痛消愈多。」有的人會以此轉移自己的病痛,但許醫師提醒,重要的是「化擔憂為祝福」。從病痛談起「心靈能量」,許醫師提醒在場的會眾,「不要變成奧客,把怨氣遷怒到別人身上,生氣只會讓能量更雜亂。」

許醫師提醒大家:「不要把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愈感恩,回饋愈大。」在如何面對醫護人員這個議題上,她建議大家與醫護互動時,「不要自己當指揮官。態度決定一切,溝通不需要用指責的方式。」因為,「沒有任何醫護人員想讓病人痛苦」。

演講最後,許醫師藉著〈人間有愛〉這首歌的旋律,教導全場做自然的律動,大家自由轉動身體,身體的能量也跟著動起來,不知不覺地覺得心情和身體頓時輕鬆不少。

人生本來多變化 保持正向思考


散場時有許多會眾團團圍住許醫師,有的想再多請益,有的要請她簽名,把出口處擠得水洩不通。

從東區前來聽講的李先生,隨身帶著許醫師的著作《哈佛醫師心能量》,他覺得書中正面思考的觀點很受用,又加請購了《轉念,與自己和解》一書。李先生對現今社會紛擾,覺得就如同許醫師所述,要多以正面思考,保持正念和正思維,跟慈濟人在一起或是看大愛臺都有這種正能量,讓心情祥和平靜。

「很高興能有這麼多人來聽演講。」主要負責聯繫的靜思書軒職工傅菊瑛表示,雖然過程中因場地變動帶來不便,但大家都很配合,而且在國議廳大家更能專注,「心的能量更聚合了。」一切都是好因好緣,能讓來的人都能收穫滿滿的賦歸,過程的曲折就沒關係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朱秀蓮 臺北報導 2016/11/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